收藏
0有用+1
0

白腰燕鸥

鸥科燕鸥属鸟类
白腰燕鸥(学名:Sterna aleutica)体长346-384毫米。前额和脸及头侧白色,头顶和后枕黑色。肩、背、翅上覆羽烟灰色。主���栖息于沿海岛屿和海岸地区及邻近的内陆河流、湖泊及河口等水体岸边和水体中。以小鱼为食。也吃虾和甲壳类动物。 繁殖期为6-7月。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7天。分布于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科迪亚克岛阿拉斯加和日本等。
外文名
Aleutian Tern
中文学名
白腰燕鸥
拉丁学名
Sterna aleutica
动物界
白腰燕鸥
亚    种
无亚种 [1]
命名者及年代
Baird, 1869
保护级别
易危(VU)IUCN标准 [2]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白腰燕鸥夏羽:前额和脸及头侧白色,头顶和后枕黑色。从嘴角开始有一条黑色贯眼纹经眼与头顶黑色相连。肩、背、翅上覆羽烟灰色。外侧初级飞羽暗石板灰色,并缀有银灰色,羽轴白色,内侧沿羽轴有黑色纵纹;羽缘白色。次级飞羽同背,但尖端和内侧大部为白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呈深叉状。颊、喉白色,翅下覆羽也为白色,胸、腹和两胁灰色,新鲜羽毛缀有粉红色。 [3]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顶有白色纵纹,下体全为白色。幼鸟上体暗褐色,羽缘褐色,特别在肩部极为显著。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形成白色翅带;腰灰色,尾具黑色亚端斑和褐色尖端。下体白色。嘴、脚和爪黑色。趾较长,特别是中趾,连爪约28毫米左右。 [3]
大小量度:体长346-384毫米;嘴峰32-37毫米;翅259-277毫米;尾140-198毫米;跗蹠16-18毫米。 [3]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白腰燕鸥通常不迁徙,但繁殖期后游荡。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岛屿和海岸地区及邻近的内陆河流、湖泊及河口等水体岸边和水体中。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海面上。常成群活动。通常不迁徙,或进行季节性的游荡。主要以小鱼为食。也吃虾和甲壳类动物。觅食主要在海上或��海陆地湖泊与河流中。常成群狩猎觅食。 [3]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白腰燕鸥繁殖于北太平洋的萨哈林和堪察加半岛,俄罗斯的海岸,在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美国)的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迁徙,越冬在印尼和马来西亚。
分布于加拿大、中国香港、印尼、新加坡、美国。
产地不确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 [2]
白腰燕鸥分布图 [4]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白腰燕鸥的繁殖期为6-7月。成对或成群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海岛或离海岸不远的内陆河流与湖泊岸边。常置巢于距水不远,且生长有稀疏植物的水边沙滩或沙石地上。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的一浅坑,内垫有枯草等植物材料。每窝产卵通常2枚,有时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或橄榄黄色,被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卵的大小为40-47×28-3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7天。 [3]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2]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6]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