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

汉末至三国时孙吴政权重臣
展开5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1]汉末至三国孙吴政权重臣。 [63]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终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与周瑜等辅助孙权稳定局势。孙权每次出征,常留张昭镇守后方,领幕府事,并敬称他为“张公” [63]赤壁之战时,张昭鉴于曹操势大,持主降论 [63],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 [76]。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任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书,即使偶有参加朝议,也常与孙权产生激烈冲突 [76]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 [2] [39]
张昭容貌严正,敢于直言谏诤,一生以忠于孙氏基业为任,但因其与孙权在个性、军政策略等方面的深层矛盾,使其以“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 [39]的地位,却终身不得任丞相 [63]。著有《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24],今皆佚失。
概述图来源 [72]
全    名
张昭
别    名
张公张子布
子布
谥    号
所处时代
汉末三国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156年
逝世日期
236年
主要成就
辅佐孙策孙权安定江东,与孙邵滕胤等撰定朝仪
主要作品
《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
最高官职
辅吴将军
爵    位
由拳侯→娄侯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有名于时

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擅长隶书,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与琅琊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闻名又互为友好。张昭成年后曾被举荐为孝廉,但他推辞没有接受,与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避讳之事(宜为旧君讳论 [3]),徐州的才士陈琳等对他颇为称赏。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遭到拒绝。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其监禁,经赵昱援救才被释放。即使这样,在陶谦病逝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悼文徐州刺史陶谦哀辞 [3])。 [4]

举辅孙氏

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随其他难民逃到江南,受到割据江南的讨逆将军孙策的重用,与其余三位江北文士张纮秦松、陈瑞等均为其谋主 [81]。在四人中,张昭的地位最为突出 [76],官拜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对张昭极为礼遇,曾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像同辈的密友一样。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作出了很大贡献。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他们的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的言辞。对此,孙策非但没有猜疑,反而潇洒地说:“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他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贤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这足可看出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重要。 [5-6]
当时,荆州牧刘表想要亲自写信给孙策,写完后先给名士祢衡看,祢衡看完后讥笑刘表,说道:“像这样是想要让孙策帐下的孩童��吗,还是想要让张子布看到?” [7]由此可见,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认同张昭的才华。
张昭画像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8]当时孙权年少,孙权之母吴夫人担心他不能成事,便引见张昭及大将董袭等人,询间江东能否保得住,董袭回答说:“江东地理形势,有山川险阻可以凭固,而讨逆将军为贤明的州牧,对百姓有过恩德。讨虏将军承袭基业,上下齐心听令效��,张昭秉政掌管大事,我董袭等人做为爪牙,这正是据有地利、人和的时候,绝无什么可忧虑的!” [9]
孙策去世后,江东形势严峻。为维持孙氏的统治,张昭立即向朝廷上表,又给各属县发公文,对江东的内外将校则令他们各守其职。当时孙权非常悲伤,张昭劝孙权说:“作为继承人,重要的是能继承先辈的遗业,使它昌大兴隆,以建立伟大的功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盗贼占山蜂起,孝廉你怎么能卧床哀伤,与常人那样去放纵个人的感情呢?”他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兵而出,然后众人才服从了孙权。 [10]
在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因根基未稳,导致一些不服的人勾结在一起,谋图造反。而张昭辅佐孙权安抚百姓,地方的长吏及羁旅之人,也得到重用而安定下来。孙权每次出征,都留张昭镇守后方,总领府署的事务。后来黄巾军余党起兵,张昭率军将其讨平。孙权征合肥时,命张昭另外率部攻讨匡琦。又命张昭督统诸将,攻破豫章“贼”帅周凤等人于南城。自此以后,张昭鲜少领兵,常在孙权左右任谋臣。 [11]孙权因为张昭是旧臣,对他格外厚待,依然任其为长史。 [12]张昭在孙权面前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往往指责孙权做得不对的地方,对于孙权有良性的作用。
建安七年(202年)或建安十二年(207年),吴夫人去世。临终前,她召见张昭等人,嘱托后事。 [82-83]由此可见张昭的地位。
建安十二年(207年),原江夏太守黄祖的部将甘宁投奔孙权后,立即向孙权献上讨伐黄祖的计策,当时张昭在座,对甘宁的意见不以为然。他说:“江东自身危急,如果军队真的西征,恐怕必然导致国内大乱。”甘宁不客气地反驳:“国家将萧何那样的重任交给阁下,而您却留守担心出乱子,用什么来追慕古人呢?”孙权见二人争执,就举杯向甘宁劝酒,并说:“兴霸,今年即出征西进,如同这杯酒,我决定把它拜托给你了。你尽管勉力提出作战方略,使我们一定能打败黄祖,如此就是你立了大功,何必计较张长史的话呢?” [13]

力主言和

主词条: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前夕,当时曹操写信给孙权。孙权把书信给部属们看,众人无不惊惶失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虎豹,挟持天子以征讨四方,动辄以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但在主战的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下,孙权与刘备联合,反倒击退了曹操大军。 [14]
张昭一生以忠于孙氏基业为任,投降之议未必是真心出卖江东。当时曹操不仅有赫赫声名与强大威势,而且有拥戴汉廷的道义优势,张昭作为儒学士大夫,在军事谋略上自然不能与尚武之周瑜、鲁肃相比,在道德伦理上更无法摆脱汉廷的正统归属观念。 [63]等到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时,大会百官,归功于周瑜。张昭举杯想要褒赞功德,未但还没说,孙权就说:“如果听从张公您的话,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非常惭愧,伏在地上流汗(三国志集解》引王懋竑说认为孙权一向敬畏张昭,不大可能会这样说,而张昭性格刚直,也不会因为一句话就伏地流汗;但卢弼对王懋竑说持反对态度 [22])。 [23]
同年十二月,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派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所属的当涂县,但未能攻克。 [15]

江东之望

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中的张昭形象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张昭任军师。孙权每次打猎,经常骑马射虎,老虎常常往前扑到马鞍上。张昭因此改变脸色上前说道:“您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果一旦有个好歹,不怕被天下耻笑?”孙权向张昭道歉道:“年少虑事不远,此事有愧于您。”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于是制造射虎车,车中不设盖,有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兽。当时有脱群的野兽扑向他的车,但孙权每次都亲手搏斗以此为乐。张昭尽管苦谏,孙权却常笑而不答。 [16]
建安十七年(212年),司空军谋祭酒阮瑀在《为曹公(曹操)与孙权书》中写道:“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当时周瑜已去世,而刘备已入蜀,曹操临濡须。此时作为曹操喉舌的阮瑀却在拉拢孙权的信中要求除掉张昭,可见其声誉之高。
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遣使者邢贞封孙权为吴王。刑贞入门,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道:“礼节没有不恭敬的,故此法律也没有不施行这一点。而你胆敢妄自尊大,难道是认为江东势弱,连一把用来执法行刑的小刀也没有吗?”邢贞慌忙下车。之后,张昭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 [17]
后来,孙权再次遣使称臣于魏时,提到要派张昭与孙邵随其子孙登一同入侍为质,曹丕因此相信了孙权。 [19]由此可见,张昭在赤壁之战后还是享有极高的声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68]
孙权在武昌时在钓台饮酒大醉,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说:“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入水中,才能停止。”张昭正色不言,外出坐于车中。孙权遣人请回张昭,对他说:“大家一起高兴,您又何必发怒?”张昭回答:“以前纣王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默然而感到惭愧,于是罢酒。 [20]
然而,当孙权设立丞相时,很多人提名张昭来担任,可孙权推托说:“现在事多,丞相责任很重,这不是优崇他的举措。”于是任命孙邵任丞相。孙邵去世后,大家又提出让张昭担任丞相,孙权又说:“孤怎么是对子布吝啬呢,只是考虑到丞相的事务繁杂,而他性情刚烈,他的话要是没有被听从采纳,就会产生怨忿诘难,这对他并无益处。”于是任命顾雍为丞相(关于孙权始终不用张昭为相的原因,参见“人物争议”目录)。 [21]

老而弥辣

不久,张昭称老退位,上交了自己统领的部属,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丞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他退居无事后为《左传》和《论语》写注解。 [24]
张昭每次朝见,都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经因为直言逆旨,而不进见。后来蜀汉的使者抵达,称赞本国的德业,群臣中竟没有一人能让他屈服,孙权叹息道:“如果张公在座的话,他不屈服也会意挠,怎么还能自夸呢!”隔日,派使者劳问,想要请见张昭。 [25]张昭到达后,避席道歉,孙权跪着阻止。张昭坐定后,仰头说道:“当初太后(吴夫人)、桓王(指孙策)不把老臣交给陛下,而把陛下交给老臣,所以臣思尽臣节想要报答厚恩,但臣见识思虑浅短,违逆陛下圣明的意旨,自己认为死后必将尸骸永远丢弃在沟壑中,不料又蒙召见,得以报效陛下于朝廷。然而臣这颗愚暗的心用来服侍国家,志在忠贞不移,死而后已。假如说要臣改变思想,以求得世间的尊荣和陛下的欢心,这一点为臣是绝对做不到的!”孙权为此向他道歉。 [26]
嘉禾元年(232年)十月,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以为外应。张昭劝谏道:“公孙渊背叛魏国而惧怕其征讨,所以才远来求援,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要自我表白于魏,那两位使者就回不来,这难道不会让天下取笑吗?”孙权与其反覆争辩,张昭劝谏之意越来越恳切。孙权不能忍受,抓着刀愤怒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朕,出宫则拜您,朕对您的敬重,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您数次在众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伤害您。”张昭注视孙权良久,方才说道:“臣虽然知道自己的话不会被听从,但每次想要竭尽愚忠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太后临终的时候,呼唤老臣在床下,遗诏顾命的话如今还在耳旁啊!”说完后涕泣横流。孙权也掷刀于地,与张昭相对而泣。 [27]
但孙权还是遣使前往辽东,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于是退居不朝,孙权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来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也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以表示他也永远不打算出门了。结果公孙渊出卖孙吴,杀了孙权派到辽东去的使者张弥许晏。这时孙权才感到后悔,数次派人向张昭慰问致歉,张昭仍不愿上朝。孙权又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想以此恐吓他出门。但这方法也没吓倒张昭,反而使“昭更闭户”,孙权只好下令灭火。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孙权载着张昭回宫,“深自克责”。张昭无奈,只得参与朝会。 [28]

简朴入葬

嘉禾五年(236年)三月 [29]《建康实录》作七月),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遗令丧事从简,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身着素服前往吊唁,赐其谥号为“文” [2]《建康实录》作“文成”),以太牢礼仪祭祀。 [30]张昭长子张承已因功封都乡侯,因而由次子张休世袭娄侯爵位。 [31]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政治

张昭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在孙权初即位、四方叛乱迭起之时,张昭与江东诸将尽力辅佐孙权,使得局势趋于安定。在吴夫人担忧孙权年幼,江东不稳时,董袭就说过:“讨虏(孙权)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董)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 [32]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 [33]张昭亦曾向孙权举荐严畯 [34]吕蒙 [35]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孙氏政权的重臣。
孙权受封吴王后,张昭又与孙邵滕胤、郑礼等人,根据周朝汉朝的制度,撰定了临朝的典礼,以规范朝廷活动,体现出儒学朝臣的风范。 [18] [63]孙吴建国后,张昭虽未能拜相,但仍作为元老重臣,与丞相顾雍在政见上基本保持一致。一次,张昭根据自己搜集的见闻,直接要求孙权减轻刑罚,孙权颇有些难堪,转而征求顾雍的意见,顾雍与张昭不谋而合,迫使孙权只能同意“议狱轻刑” [69]。而另一位重臣陆逊作为江东大族的代表,更与淮泗集团的代表张昭通婚,如陆逊��子陆抗便娶张昭孙女为妻。可见陆张二家关系之融洽。 [68]而张昭在公孙渊对吴称臣等重大事件中仍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27]

学术

张昭精通儒学,晚年在家无事即为《左传》及《论语》作注(今皆佚失)。孙权希望太子孙登熟读《汉书》,也命张昭之子张休先向张昭学习,再回宫转授孙登。 [36]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著有《武库赋》,张纮读后写信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却说与张纮及张昭两人相比,是小巫���大巫 [37]

书法

张昭善隶书 [4] [71],其书法作品今不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王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呼?” [38]汉晋春秋》引
孙策:“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39]《三国志》引
甘宁:“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 [13]
陈琳:“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王朗)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40]《答张纮书》
曹丕:“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 [41]诏责孙权
  • 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39]《三国志》引
  • 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39]《三国志》引
  • 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39]《三国志》引
  • 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39]《三国志》引
鱼豢:“其人信一时之良干,恨其不于嵩岳等资,而乃播殖于会稽。” [39]典略
  • 诛叛柔服而江外底定,饬法修师而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 [66]辨亡论
  • 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影骛,异人辐辏,猛士如林。于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陆逊)、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 [66]《辨亡论》
陈寿:“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 [39]《三国志》
  • 辅吴将军文侯,遭季末云扰,遂避难于东。有吴之兴,实为谋主。桓王即世,援建太祖。知命审于将萌,先识镜于未兆。遂作上将,辅成王业。立朝无不易之方,正色有犯颜之亮,固所谓“謇謇王臣,古之遗直者”也。 [67]《张二侯颂》
  • 洪族既昌,再惠音徽。于穆二侯,仍世双飞。堂堂辅吴,抑抑奋威。如龙之跃,如凤之辉。薄言戾止,在彼紫微。卯金纷若,四海畔换。文侯乃顾,妙世达观。逝彼涂方,度兹江汉。鸿飞遵海,聿来有乱。遭家不造,歼我明圣。桓后肇扬,侯承末命。皇大烝哉,天保永定。匪侯恤度,宗绪孰正。帝整我旅,外薄四荒。命作惟师,时惟鹰扬。遂登上将,亮彼大皇。底邑胙土,命圭有璋。蹇蹇我侯,明发宿夜。袭彼遗直,兴言有谟。聿怀来忠,王室之故。猗欤定侯,祗服清曜。奕奕琼范,玉润淑貌。渊谓往藏,朗思来照。曾是徽章,再世被荷。庸勋开国,明道隆家。苾苾其芬,淑问扬和。有蔚其文,如林之华。皇矣帝祚,受言既崇。女子有行,作合储宫。条延紫极,颖衍皇宁。衅衅定侯,在盈思冲。祗宠戒溢,永怀慎终。重光并曜,播我芳风。 [67]《张二侯颂》
华谭:“赖先主承运,雄谋天挺,尚内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争之忠,又有诸葛、顾、步、张、朱、陆、全之族,故能鞭��百越,称制南州。” [42]《举秀才对策》
慕容皝:“及(孙)权据杨越,外杖周(瑜)张(昭),内凭顾(雍)陆(逊),拒魏赤壁,克取襄阳。” [43]《与陶侃笺》
庾阐:“桓桓勇武,堂堂硕佐。运筹则渊回,抱麾则虎步。临机如公瑾,遗爱如子布。是以朝宗江汉,廓落王祚。” [44]《扬都赋》
习凿齿:“张昭于是乎不臣矣!夫臣人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身苟不绝,何忿怼之有?且秦穆违谏,卒霸西戎,晋文暂怒,终成大业。遗誓以悔过见录,狐偃无怨绝之辞,君臣道泰,上下俱荣。今权悔往之非而求昭,后益回虑降心,不远而复,是其善也。昭为人臣,不度权得道,匡其后失,夙夜匪懈,以延来誉,乃追忿不用,归罪于君,闭户拒命,坐待焚灭,岂不悖哉!” [39]《三国志》注
  •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美,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神情所涉,岂徒謇谔而已吉哉!然杜门不用,登坛受讥。夫一人之身所照未异,而用舍之间俄有不同,况沉迹沟壑,遇与不遇者乎! [45]三国名臣序赞
  • 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吴魏同宝。遂赞宏谟,匡此霸道。桓王之薨,大业未纯。把臂托孤,惟贤与亲。轰哭止哀,临难忘身。成此南面,实由老臣。才为世生,世亦须才。得而能任,贵在无猜。 [45](《三国名臣序赞》
裴松之:“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乎?夫其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籓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 [39]《三国志》注
环济:“忠正有才义。” [70]《吴纪》
许嵩:“好���,善谈论,能隶书。” [71]建康实录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熲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46]隋高祖论》
严从:“子布刚简,怀不挠之节,属桓王创业,首赞经纶,仲谋嗣立,躬自扶翊。古人所谓托六尺之孤者欤?既而忠言屡发,直道不回,折弋猎之娱,沮钓台之乐:斯又王臣蹇蹇,国之元老者哉。夫江东之於天下,犹四体之有一掌耳,权不能恢阐雄量,以求忠谠,而乃轻肆忿毒,厌闻至言,始抽刃於虞翻,终按刀於子布。翻既谪终遐裔,昭亦废处家僮,故使时望挫伤,元功圯衄。” [47]拟三国名臣赞序
李溪:“破虏当时拔俊中,张公杖策过江来。平生容貌矜庄甚,此老威严列上台。” [72]
司马光:“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吴主以下,举邦惮之。” [48]资治通鉴
  • 如汉汲黯萧望之李固,吴张昭,唐魏郑公(魏徵)、狄仁杰,皆以身徇义,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正色而立于朝,则豺狼狐狸,自相吞噬,故能消祸于未形,救危于将亡。 [73]《王元之画像赞》
  • 仆之有张昭,正如备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国中文武之事,尽以委之,而见教杀昭与备,仆岂病狂也哉。 [74]拟孙权答曹操书
  • 昭以纯刚见惮于孙权,虽不及相,而所立有可称者。惜夫!委质非其所,君子所不与。不然,其汲黯、萧望之之流亚欤。 [75]续后汉书
  • 纮与昭号二张。纮柔克,昭纯刚。纮先死,德不亡,昭后死,誉益彰。 [75]《续后汉书》
陈亮:“桓王属大皇于张昭,更以周瑜遗之,后瑜驰驱于颠危之际,昭遂废不用。何哉?江东虽定而国轻矣。余论次其行事,使善观国者有考焉。” [77]《三国纪年》
  • 张昭事吴,有古大臣之节。 [22]三国志集解》引
  • 张昭辅吴为元臣。 [49]《资治通鉴》注
  • 国之将兴,必有佐命之臣,以建不拔之基焉。孙氏之有张昭,近之矣。昭以硕儒元老,顾受遗托,忠鲠彊谏,有不可犯之色与不可夺之节,汲黯、萧望之之流也。虽以严见惮,终于疏外,而耆德峻望,殷勤敌国,增重江表,足以揭桓王之美,明大帝之盛业也。使谏行言听,有吴功烈岂止是哉?其劝权迎操,志存汉室,以王道为度,初不事夫偏霸也,此昭��所以为,昭岂浅浅功利之徒所能识哉? [78]续后汉书
  • 中州名流,弛担江表。逢时启霸,分辰割曜。把臂挈孤,付托元老。彊直不挠,忠诚矫矫。 [78]《续后汉书》
  • 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其筹。 [79]《续后汉书》
高启:“何谓社稷之臣,忠荩孚于上下,威望加于内外,敌国闻之而不敢谋,奸宄畏之而不敢发,正色立朝,招之不来而麾之不去,若汉汲黯、吴张昭、唐郭子仪是也。” [80]《四臣论》
爱新觉罗·弘历:“弟权因之,用贤纳谏,周瑜、鲁肃、张昭、顾雍、陆逊皆被擢用,于是成鼎足之势,开有吴之基,兵强将勇,敌国畏之。” [50]《东吴总论》
王懋竑:“孙策创业江东,以张昭为长史,待以师友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之。以策之雄略,而所以任昭者如此,则昭之才必有大过人者矣。……则昭固独任托孤寄命之责,而权以建安五年嗣位,至十三年规模大定,力能拒操,此昭佐佑镇抚之功,亦不细矣。……昭以刚直见惮,权称为张公而不敢字之。……昭之议迎曹乃过为权计,不欲孤注一掷,亦用策‘缓步西归’之言耳。虽为失策,然未至误大计。权即尊位,不当追仇前语。昭以师傅自居于权,未尝有所屈降,何至以一语之故遂伏地流汗乎?” [22]《三国志集解》引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举邦敬惮

张昭外表持重,有使人震惊的气势。孙权常说:“我和张公谈话,不敢随便乱说。”举国都很敬畏他。 [55]

议论世事

刘备手下将领张飞曾到名士刘巴处就宿,刘巴却不理会张飞,使张飞十分恼怒。后来,张昭曾和孙权谈论此事,张昭认为刘巴心胸过于狭隘,不应如此抗拒张飞。孙权则说道:“若让刘子初随世俗沉浮,为了取悦玄德而结交张飞,怎么能称得上是高士呢?” [56]
还有一次,孙权和张昭辩论神仙,虞翻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还辩论神仙,世上怎么会有神仙!” [57]

严畯鄙生

孙权曾经问被张昭推荐任职 [34]的卫尉严畯:“你还记得小时候熟读的书吗?”严畯就背诵了《孝经》的“仲尼居”一节。张昭说:“严畯是个书呆子(鄙生),老臣请求为陛下背诵。”于是背诵了“君子之事上”一章,众人因此都认为,张昭知道要在君主面前背诵什么。 [53]据《南齐书·王俭传》记载:齐高帝萧道成曾让陆澄背诵《孝经》,从“仲尼居”诵起。王俭说:“陆澄真是所谓博而寡要,臣请求背诵。”便背诵了《君子之事上》章,萧道成说:“很好!现在更觉得张子布(即张昭)没什么稀奇的了。” [54]

诸葛戏弄

在一次宴会时,孙权命诸葛恪依次给大家斟酒,斟到张昭面前,张昭先已有了几分酒意,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这样的劝酒恐怕不符合尊老的礼节。”孙权说:“你能否让张公理屈词穷,喝下这杯酒?”于是诸葛恪反驳张昭:“吕尚年已九��,依然高举白旄,手持兵器,指挥军队作战,还没有告老退休。如今军队上的事,将军您跟在后边;聚会饮宴的事,将军您总被请到前面,这还不够尊敬老人?”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51]
曾经有白头鸟聚集在宫殿前,孙权问道:“这是什么鸟呢?”诸葛恪答道:“这是白头翁。”张昭认为自己是座中年龄最大的,怀疑诸葛恪利用鸟来戏弄他,于是说:“诸葛恪欺骗陛下,未曾听过有鸟名叫白头翁的,试一试让诸葛恪再找出一只白头婆来。” 诸葛恪说:“鸟名鹦母,不一定就有与它名字配对的,试一试让辅吴(张昭)再找出一只鹦父来。” 张昭不能回答,在座的人都欢声大笑。 [52]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长子
张承(178-244)
字仲嗣。官至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死后谥号“定”。
次子
张休(205-245)
字叔嗣。官至扬武将军,袭父爵为娄侯。
侄子
官至半州都督,封乐乡亭侯
孙子
张震(?-253)
诸葛恪外甥。袭父张承爵都乡侯。后与诸葛恪一同被诛,夷灭三族。
孙女
张妃(?-253)
嫁孙权三子孙和
张氏
陆逊次子陆抗
曾孙
张闿(265-328)
字敬绪,东晋大臣,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宜阳伯。
表格参考资料: [39] [58]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张昭精通儒学,晚年在家无事即为《左传》及《论语》作注(今皆佚失 [24]。《全三国文》又收录有其作品《宜为旧君讳论》及《徐州刺史陶谦哀辞》。 [3]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关于孙权始终不用张昭为丞相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由于张昭与孙权存在着深层的矛盾。作为汉末大儒,他与寒门出身的孙权在出身及文化��格上存在着差异,二人在一些重大军政方略乃至于日常事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歧。面对刚直不阿的师傅张昭,孙权既敬重之,亦难免有所畏惧和怨恨。 [63]
其次,与孙权之建国方略有关。后世研究者指出:“因为作为位极人臣的政府首脑——丞相,历来是大臣们觊觎的重要职务,而在当时,居然能够做到在众臣心目中唯有张昭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可见张昭完全能够协调淮泗与江东两大集团的利益。……由于孙权大力推进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以吴人治吴,故最终不顾廷议,弃张昭而不用,而先后以江东大族顾雍陆逊为相。” [68]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张昭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当,于汉末避乱江东。孙策在江东创业时,辟张昭为长史,以管仲视之。 [59]孙策临终时,将孙权托付于张昭、周瑜,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 [60]张昭性格严肃,对孙权多有直谏。赤壁之战之际,张昭主降,孙权深感失望。 [61]但此后仍对孙权各项决策发挥重要作用。

影视形象

时间
剧名
饰演者
图册
1985
诸葛亮
钱文华
1994
1996
王瑞林
1996
李康
2004
李容新
2008
赤壁
张毅
2010
三国
2010
2011
2016
蔡刚
2017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资料: [62] [64]

游戏形象

张昭经常出现于以汉末三国为题材的游戏当中,如《三国志》系列游戏、《三国杀 [65]等。

动漫形象

在现代漫画《苍天航路》《火凤燎原》中均有出场。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关于张昭的生平,主要见载于《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裴松之在为该传作注时亦援引了《典略》《吴录》《吴书》《江表传》等书对他的记述。 [39]建康实录 [71]资治通鉴 [48]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八》《萧氏续后汉书 [75]《郝氏续后汉书 [78]等也能进行相关资料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