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省理工學院

(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私立大學)

鎖定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簡稱“麻省理工”,現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美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從事科學與技術教育的研究型私立大學,是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世界一流大學。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 [14] 
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成立,建校後,學校並沒有很快迎來新生。直到1865年,才有了第一批的少數學生,因為這時期爆發了南北戰爭,很多適齡青年都被捲入戰爭。1866年以後,學校規模才逐漸擴大起來,註冊學生越來越多。19世紀末,學校的專業和院系已經比較豐富,自然科學、工程類的教授、學者越來越多,逐步奠定了麻省理工在理工科的地位。1916年,麻省理工從波士頓遷到了劍橋市。 [14]  1998年,工程學院成立工程系統部(ESD)。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創建了麻省理工學院-伍德羅·威爾遜教學學院。2015年,數據系統和社會研究所(IDSS)成立。2019年,麻省理工學院史蒂芬·施瓦茨曼計算學院成立。 [60]  2024QS世界大學排名中,麻省理工學院位列第1位。 [8] 
截止2024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主校區佔地168英畝, [1]  學校設有6個學院, [16]  有58個本科專業,8個碩士學位,2個博士學位。 [17]  學校有本科生數4576人,研究生數7344人, [34]  教職工人數2109人。 [32]  學校有10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3位麥克阿瑟研究員,61名���家科學獎章獲得者,33名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獲得者。 [32]  287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711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69名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33] 
中文名
麻省理工學院
外文名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4] 
簡    稱
麻省理工、MIT [14] 
所在地
劍橋市 [1] 
創辦時間
1861年 [1] 
創辦人
威廉·巴頓·羅傑斯 [14] 
辦學性質
私立大學 [14] 
學校類別
綜合類研究型大學 [14] 
學校特色
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成員 [7] 
現任領導
莎莉·科恩布魯斯(校長) [11] 
辛西婭·巴恩哈特(教務長) [13] 
專職院士數
287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截止2024年6月) [33] 
711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截止2024年6月) [33] 
69名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截止2024年6月) [33] 
本科專業
58個(截止2024年6月) [17] 
碩士點
8個(截止2024年6月) [17] 
博士點
2個(截止2024年6月) [17] 
院系設置
6個院系(截止2024年6月) [16] 
校    訓
Mens et Manus(既學會動腦,又學會動手) [1] 
校    歌
Arise All Ye of MIT [6] 
校慶日
1月7日 [35] 
地    址
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馬薩諸塞大道77號 [1]  [37] 
主要獎項
2021-2022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第一 [36] 
2021-2022年度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二 [36] 
2021-2022年度QS藝術專業世界排名第4 [36] 
知名校友
勞倫斯·亨利·薩默斯 [14] 
錢學森 [14] 
貝聿銘 [14] 
科菲·阿塔·安南 [14] 
知名教師
Daron Acemoglu [33] 
Suzanne Berger [33] 
Arup K. Chakraborty [34] 
吉祥物
海狸(Tim the Beaver) [15] 
本科生數
4576人(截止2023年10月) [34] 
研究生數
7344人(截止2023年10月) [34] 
校園面積
168英畝 [1] 
教職工人數
2109人(截止2024年6月) [32] 

麻省理工學院辦學歷史

麻省理工學院學院創建

麻省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
在1861年,羅傑斯籌集資金,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選了一塊地,初步規劃建設了簡單的校園建築,正式創建了學校,也就是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正確的翻譯名應為“馬薩諸塞理工學院”,但“麻省理工學院”的譯名源自清朝時期,後人沿用至今。最初,麻省理工學院從模仿開始,羅傑斯吸收了母校威廉瑪麗學院的風格,有着嚴格的教學模式和考評系統,並制定了詳盡的教學管理制度。 [14] 
建校後,學校並沒有很快迎來新生。直到1865年,才有了第一批的少數學生,因為這時期爆發了南北戰爭,很多適齡青年都被捲入戰爭。1866年以後,學校規模才逐漸擴大起來,註冊學生越來越多。19世紀末,學校的專業和院系已經比較豐富,自然科學、工程類的教授、學者越來越多,逐步奠定了麻省理工在理工科的地位。 [14] 

麻省理工學院曲折發展

1916年,麻省理工從波士頓遷到了劍橋市(坎布里奇),受地域的影響,加上劍橋市已經有哈佛這樣的強校,學院的招生最初並不理想。1929-1933年的大蕭條時期(The Great Depression),麻省理工甚至被傳言會同哈佛合併,組建更強大的校園。但在那時,麻省理工與哈佛大學的學生互稱對方為“the other school up the river”,學生強烈抗議,最終被迫取消了合併計劃。 [14]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相繼爆發,應局勢所需,美國政府開始在自然、工程科學領域大量投資,開發、製造對抗戰爭的武器,因此為麻省理工注入了很大一筆資金。同期,麻省理工也為美國政府製造了許多高科技武器。 [14] 

麻省理工學院綜合性發展

MIT斯隆商學院夜景 MIT斯隆商學院夜景
1998年,工程學院成立工程系統部(ESD)。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成立總統研究員協會,以表彰全世界進入該學院研究生課程的最優秀學生。2004年,MISTI內創建了麻省理工學院-墨西哥項目,將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送往墨西哥實習。 [60]  200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首任女校長蘇珊·菲爾德(S Hockfield)對學院的通識教育新課程方案進行改革,將原來的課程類別整合成八門科學技術類和八門人文社科類的課程。 [61]  2012年,麻省理工學院宣佈成立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IMES)。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創建了麻省理工學院-伍德羅·威爾遜教學學院。同年,數據系統和社會研究所(IDSS)成立。 [60]  2018年10月,麻省理工學院將啓用十億美元建設新的人工智能學院——麻省理工施瓦茨曼計算機學院,致力於將人工智能技術用於該校的所有研究領域。 [70]  2019年,麻省理工學院史蒂芬·施瓦茨曼計算學院成立。 [60]  2020年7月,美國決定停發那些秋天新學季、為了避免疫情擴散只在網絡授課大學的留學生簽證。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就向國土安全部及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ICE)發起訴訟。 [71] 

麻省理工學院辦學條件

麻省理工學院院系設置

截止2024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設有6個學院,分別是建築與規劃學院、工程學院、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蘇世民計算機學院, [16]  有58個本科專業。 [17] 
院系專業設置一覽
學院
下設專業
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建築學、城市研究與規劃、媒體藝術與科學 [16] 
工程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化學工程、土木與環境工程、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核科學與工程 [16]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人類學、比較媒體研究/寫作、經濟學、全球語言、歷史、人文學科、語言學與哲學、文學、音樂與戲劇藝術 、政治學、科學技術與社會 [16]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Alfred P.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管理學 [16] 
理學院(School of Science)
生物學、腦與認知科學、化學、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數學、物理 [16] 
麻省理工學院蘇世民計算機學院(MIT Stephen A.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
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數據系統與社會研究所 [16] 

麻省理工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有8個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 [17] 
學科建設
類別
名稱
碩士學位授予點
應用科學、建築學、工商管理、商業分析、城市規劃、工程、金融、理學 [17] 
博士學位授予點
哲學、理學 [17] 
(截至2024年6月)
  • 學科排名
2022-2023US News學科排名
自然科學
全美排名
人文社科
全美排名
數學
2 [44] 
經濟學
2 [44] 
物理學
1 [44] 
公共、環境和職業健康
129 [44] 
化學
6 [44] 
心理學
15 [44] 
計算機科學
3 [44] 
傳染學
109 [44] 
細胞生物學
2 [44] 
藝術和人文學
19 [44] 
地球科學
19 [44] 
環境學
35 [44] 
微生物學
2 [44] 
社會學
16 [44] 
2023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學科排名
理工學科
世界排名
人文社科
世界排名
數學
6 [45] 
經濟學
3 [52] 
物理學
1 [46] 
管理學
6 [56] 
化學
2 [47] 
社會學
48 [57] 
生物學
3 [48] 
心理學
51-75 [58] 
計算機工程
2 [49] 
政治學
20 [54] 
電力電子工程
1 [51] 
金融學
12 [55] 
地球科學
8 [50] 
統計學
19 [53] 
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
理工學科
世界排名
人文社科
世界排名
工程技術
3 [41] 
經濟學
1 [41] 
生命科學
5 [41] 
人文藝術
2 [41] 
計算機科學
3 [41] 
社會科學
1 [41] 
2024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學科
世界排名
物理及天文學
1 [59] 
化學
2 [59] 
環境科學
4 [59] 
自然科學
2 [59] 
生物科學
2 [59] 
數學
1 [59] 
語言學
1 [59] 
工程技術
1 [59] 
機械工程
1 [59] 
電氣和電子工程
1 [59] 
土木和結構工程
1 [59] 
化學工程
1 [59] 
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
1 [59]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
1 [59] 
地質學
5 [59] 

麻省理工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有教師1089人,教職工2109人,學校有10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3位麥克阿瑟研究員,61名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33名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獲得者。 [32]  287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711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69名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214名古根海姆研究員,159富布賴特學者,63名研究所教授,33名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獲得者,21名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獲得者,6名普利策獎獲得者,17名圖靈獎獲得者。 [33] 
師資力量(部分)
類別
姓名
現任研究所教授
Daron Acemoglu(2019)、Suzanne Berger(2019)、Arup K. Chakraborty(2021)、Sallie W. Chisholm (2015)、Ann M. Graybiel (2008)、Paula T. Hammond(2021)、Robert S. Langer(2005)、Thomas L. Magnanti(1997) 、Marcus A. Thompson(2015) [33] 
研究所名譽教授
Emilio Bizzi(2002)、Noam Chomsky(1976)、John M. Deutch (1990)、Peter A. Diamond(1997)、Jerome I. Friedman(1991)、John H. Harbison(1995)、Barbara H. Liskov(2008)、John DC Little(1989)、Ronald L. Rivest(2015)、Phillip A. Sharp(1999)、Sheila Widnall(1998) [33] 
諾貝爾獎
Joshua Angrist,economics(2021)、Abhijit Banerjee,economics (2019)、Moungi G. Bawendi,chemistry(2023)、Esther Duflo,economics(2019)、H. Robert Horvitz,medicine/physiology(2002)、Wolfgang Ketterle,physics(2001)、Robert C. Merton,economics(1997)、Susan Solomon,peace(co-chair of IPCC Working Group One recognized unde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Samuel C. C. Ting,physics(1976)、Susumu Tonegawa,medicine/physiology(1987)、Frank Wilczek,physics(2004)、Jean Marcel Tirole,economics(2014) [33] 
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
Sallie W. Chisholm (2012)、Ann M. Graybiel (2001)、Rudolf Jaenisch (2011)、Robert S. Langer (2006)、Susan Solomon (1999) 、Robert A. Weinberg (1997 ) [33] 
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獲得者
James G. Fujimoto (2023) 、Robert S. Langer (2012) [33] 
圖靈獎獲得者
Butler W. Lampson (1992) 、Michael Stonebraker (2014) [33] 
麥克阿瑟研究員
Isaiah Andrews (2020)、Regina Barzilay (2017)、Angela M. Belcher (2004)、James J. Collins (2003)、Erik D. Demaine (2003)、Junot Diaz (2012)、Esther Duflo (2009)、Amy Finkelstein(2018)、Danna Freedman(2022)、Linda G. Griffith(2006)、Dina Katabi(2013)、Laura Kiessling(1999)、Eric Lander(1987)、Nergis Mavalvala(2010)、John A. Ochsendorf(2008)、David C. Page(1986)、J. Taylor Perron (2021)、Daniela L. Rus (2002)、Sara Seager (2013)、Peter W. Shor (1999)、Marin Soljačič (2008)、Joshua B. Tenenbaum (2019)、Frank Wilczek (1982)、Jack Wisdom (1994)、Yukiko Yamashita (2011) 、工作人員Moriba Jah (2022)、Sendhil Mullainathan (2002)、Amy B. Smith (2004) 、George Zweig (1981) [33] 
普利策獎獲得者
Junot Díaz (2008年) 、Deborah Blum(1992年) [33]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獲得者
Daron Acemoglu(2005)、Isaiah Andrews(2021)、Esther Duflo (2010)、Amy Finkelstein(2012) 、Parag Pathak (2018) [33] 
(截至2024年6月)

麻省理工學院教學建設

2018-2019學年,共開設了500多門創業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幾個部門、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促進創業和創新的中心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創業馬丁信託中心、麻省理工學院沙盒創新基金計劃和麻省理工學院創新計劃等。麻省理工學院還擁有40多個涉及創業或創新的學生俱樂部和倡議,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10萬美元創業大賽、麻省理工學院清潔能源獎以及黑客藝術和黑客醫學等會議。 [43] 

麻省理工學院合作交流

  • 國內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大約700家公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在學院範圍內的項目中合作,例如麻省理工學院企業關係部的工業聯絡計劃(企業與麻省理工學院之間最具包容性和持續性的渠道)和麻省理工學院初創企業交流計劃(促進與麻省理工學院有聯繫的初創企業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初創企業之間的合作和夥伴關係)以及許多其他合作。 [63]  2024年,美國教育部學生信息中心與麻省理工學院(MIT)達成深度合作,並將在量子物理研究、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方面共同展示MIT的重點科研項目及其成果。 [62] 
  • 國際交流
2009年11月15日,清華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低碳能源大學聯盟,在北京成立 [4]  。自2000年起,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每年各送約30位品學兼優的大三生到對校進行學術交流一整個學年。此政策使劍橋學生學習麻省理工學院世界頂尖的科學技術,相對地讓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學習歐洲歷史悠久的人文氣息。每年約上百名學生申請各校的30位名額,競爭相當激烈,麻省理工學院也是劍橋大學唯一開放交換學生的學校。除劍橋大學外,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設有聯合高等生物研究所,共享最頂尖的生物領域知識。 [9]  2010年6月21日,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和香港中文大學候任校長沈祖堯共同為聯合中心揭牌。 [5] 

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方式

  • 本科生招生��管理
麻省理工本科生的錄取率約為7.9%。國際學生託福網考最低100分才可能被錄取。本科生可以在大一的時候不選擇系,大二結束時再選擇,但要求比較嚴格:大一要在1年內修完微積分和物理課程;1學期修完生物和化學課程;大二時,學生要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修3種課程,同時取得實驗成績;與此同時,學校規定學生每學期都要學習人文和社會學科的課程。麻省理工為本科生提供了諸多實踐創新教育項目,其中包括46個主修項目和49個輔修項目,如“新生年”“獨立活動期”。 [14] 
麻省理工學生畢業前必須修滿至少360個學分單位(合計120個學分),包括學院基本要求的17個學科180個學分單位(約60個學分),以及除此之外的約60個學分。每學期平均8門課,畢業生每人共修32~34門課程。每門課程基本都是12個麻省理工學分單位,得分方式分為3部分:講座、背誦環節+實驗、設計、實地工作環節+課外準備環節。根據課程性質,每環節分數分配不均,各環節相加總計為4個學分。 [14] 
  • 研究生招生與管理
麻省理工研究生招生需考查申請者包括學術、工作經驗和領導力在內的綜合素質,麻省理工研究生的招生項目非常多,每個項目的研究生招生要求及程序各有不同,申請人須登錄官網對每個科系的申請項目進行詳細瞭解。不過,所有申請人都需要拿到相應的GRE成績,國際學生需要託福網考最低100分的成績;新入學的國際學生,第一學習語言(除母語外)非英語的需要參加ESL英語評估考試,以確定當前的英語水平。所有研究生入學後都需要進行網站註冊,成為正式學生,享受學生特權。 [14] 

麻省理工學院學術研究

麻省理工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有超過65個研究中心、實驗室和研究所,約700家公司在教師和學生研究方面進行合作。 [19]  研究中心、實驗室和研究所包括:安利捷健康機器學習診所、安利捷貧困行動實驗室、環境健康科學中心、全球變化科學中心、國際研究中心、房地產中心、運輸與物流中心、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比較醫學系、海斯塔克天文台(校外實體)、數據、系統和社會研究所、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士兵納米技術研究所、科赫綜合癌症研究所、信息與決策系統實驗室、核科學實驗室、利文撒爾高級城市化中心、林肯實驗室(校外實體)、材料研究實驗室、麥戈文腦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能源計劃、麻省理工學院卡維利天體物理與空間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核反應堆實驗室、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等離子體科學與融合中心、電子研究室、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社會技術系統研究中心等等。 [29] 
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獨立的跨學科中心、實驗室和研究所
安利捷健康機器學習診所、安利捷貧困行動實驗室、環境健康科學中心、全球變化科學中心、國際研究中心、房地產中心、運輸與物流中心、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比較醫學系、海斯塔克天文台(校外實體)、數據、系統和社會研究所、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士兵納米技術研究所、科赫綜合癌症研究所、信息與決策系統實驗室、核科學實驗室、利文撒爾高級城市化中心、林肯實驗室(校外實體)、材料研究實驗室、麥戈文腦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能源計劃、麻省理工學院卡維利天體物理與空間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核反應堆實驗室、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等離子體科學與融合中心、電子研究室、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社會技術系統研究中心 [29] 
研究所範圍內的研究和教育活動
安利捷世界水和食品系統實驗室、臨牀和轉化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氣候項目、互聯網政策研究計劃、麻省理工學院環境解決方案計劃、麻省理工學院創新計劃、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科技計劃、麻省理工學院移動計劃、麻省理工學院納米、晨星設計學院 [30] 
麻省理工學院多位教員共同努力的著名中心、實驗室、研究所和項目
安利捷世界教育實驗室、藝術文化和技術項目、行為研究實驗室、比特和原子中心、集體智慧中心、計算科學與工程中心、建設性溝通中心、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信息系統研究中心、混凝土可持續發展中心、消費金融倡議、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網絡安全、德什潘德技術創新中心、設計X、D-實驗室、埃傑頓中心、食品供應鏈分析和傳感計劃、全球語言計劃、戈��布金融與政策中心、衞生系統倡議、數字經濟倡議、工作與就業研究所、全球變化科學與政策聯合項目、奈特科學新聞計劃、金融工程實驗室、製造與生產力實驗室、領導力中心、列格坦發展與創業中心、麻省理工學院馬丁信託創業中心、微系統技術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藝術科學與技術中心、麻省理工學院-IBM沃森人工智能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葡萄牙項目、麻省理工學院對情報的探索、麻省理工學院海格蘭特學院項目、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應用海洋科學與工程聯合項目、運籌中心、負責任的人工智能促進社會賦權和教育、感知城市實驗室、西蒙斯社交大腦中心、可持續發展倡議、婦女和性別研究計劃 [31]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有23家公司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知識產權成立,593項發明公開(其中80項來自林肯實驗室),申請了592項新美國專利,已頒發362項美國專利。 [18] 
重要成果
名稱
1930年代開創性的高速攝影 [18] 
1940年代工程實用微波雷達 [18] 
1950年代構建使數字計算機成為可能的磁芯存儲器 [18] 
1960年代為阿波羅太空計劃開發慣性制導系統 [18] 
1970年代發明第一個可行的公鑰加密系統 [18] 
1980年代在海洋中發現已知最小、最豐富的光合細菌 [18] 
1990年代使用新的遺傳和多細胞監測技術來展示動物如何形成對新環境的記憶 [18] 
2000年代創造一種新型物質——一種具有高温超流動性的原子氣體 [18] 
2010年代首次直接探測到到達地球的引力波(與加州理工學院和世界各地的其他人合作),證實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的預言 [18] 
近年取得的成就
開發一種除純氧外不產生任何排放的新鍊鋼工藝 [18] 
採用靶向RNA(而非DNA)的CRISPR蛋白,將其用作快速、廉價、高度敏感的診斷工具,有可能改變研究和全球公共衞生 [18] 
與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科學家一起開發一種為植入人體的設備供電和通信的方法。這些植入物只有米粒大小,沒有電池,由射頻波供電 [18] 
捕捉到第一張黑洞直接圖像 [18] 
將高温超導電磁體的磁場強度提升至20特斯拉,這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產生的同類磁場中最強大的 [18] 
使用午餐盒大小的儀器在火星表面可靠地產生氧氣,該儀器可以完成一棵小樹的工作 [18] 
首次觀測一顆恆星吞沒一顆行星——預覽50億年後地球將發生什麼。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其他地方的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可能與木星大小的行星在為期10天的潮熱中消失,隨後出現了揮之不去的寒冷信號 [18] 
(截至2024年6月)

麻省理工學院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4年6月,麻省理工圖書館由海登圖書館、巴克工程圖書館、劉易斯音樂圖書館、杜威圖書館和羅奇圖書館五個分區圖書館構成。 [23] 
巴克工程圖書館提供航空航天、土木與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和海洋工程領域世界一流材料,涵蓋能源、環境和交通等主題的多學科工程研究。館藏包括歷史文獻和前沿文獻,包括實體或虛擬的書籍、期刊、標準、技術報告和工作論文。 [20] 
巴克工程圖書館 巴克工程圖書館 [65]
海登圖書館位於查爾斯河沿岸,是人文和科學館藏。人文學科收藏支持麻省理工學院的人類學系和項目,考古學、比較媒體研究、外國語言文學、歷史、語言學和哲學、文獻、戲劇藝術、婦女和性別研究,以及科學、技術和社會,包括科學、技術和醫學史。還包含麻省理工學院在教育方面的資產,民族和少數民族研究,電影、媒體和文化研究和心理學。作為麻省理工學院休閒閲讀館藏,人文館藏提供時事小説、圖畫小説、旅行書籍、有聲讀物、許多流行電影的DVD以及從學術到通俗的各種期刊。 [21] 
海登圖書館 海登圖書館 [67]
杜威圖書館主要收藏管理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等方面的書籍以及金融、工業和經濟統計領域的的專業數據庫。 [22] 
杜威圖書館 杜威圖書館 [66]
羅奇圖書館擁有大量藝術、建築、城市設計和規劃方面的電子和印刷藏品,該館藏包括書籍、連續出版物、地理信息 (GIS)資源、圖像、作品集、地圖、視頻等。 [24] 
羅奇圖書館 羅奇圖書館 [69]
劉易斯音樂圖書館館藏有書籍、期刊、樂譜、CD、DVD、流媒體音頻和視頻以及音樂數據庫,主題包括古典、爵士、流行、電子、世界、民間和電影音樂。截至2024年6月,圖書館大約有18,000本書、40,000首樂譜、26,000份錄音(CD、DVD、激光光盤和錄像帶)以及100份期刊訂閲。 [25] 
劉易斯音樂圖書館館 劉易斯音樂圖書館館 [68]
  • 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
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收藏主要有航海類、建築類、攝影類、藝術類、科學類、科技類的藏品,保存了馬丁克萊因、查爾斯·伍德伯裏、哈芬雷夫·赫雷肖夫、大衞·霍夫曼、伊姆雷·拉哈什等人的作品。以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研究和創新設計為基礎,博物館常會舉辦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項目、展覽和活動。 [28]  截至2024年6月,博物館有165813件物品,18577個人和組織,5506艘船隻,2222個主題,513個建築遺址,101個事件和14個展覽相關收藏。 [27] 
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外觀 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外觀 [64]
  • 學術期刊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1899年創刊,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主要發表內容包括走向市場和即將商業化的技術、影響人類社會的技術、有創意的商業模式和企業家以及技術的社會格局和對人生活的影響。 [26] 

麻省理工學院校園文化

麻省理工學院學校標誌

  • 校徽
麻省理工校徽中,建校台柱的左側是一個站在鐵砧旁的勞動者,右側是一位手拿書本正在品讀的學者,他們都代表着學校的創始人威廉·巴頓·羅傑斯的思想,也體現了麻省理工創建的教育哲學:真正的文化教育應該和工業研究很好地結合。台座上方有3行字,意為“科學與技術”也很好地反映了這一觀點,台柱下方是拉丁文的校訓,以及英文學校名稱。 [14] 
校徽 校徽
  • 顏色
1876年,根據“學校色彩委員會”的建議,紅衣主教紅色和銀灰色首次代表麻省理工學院,該委員會於當年2月召開,專門用於定義其官方顏色。根據委員會主席阿爾弗雷德·T·韋特(Alfred T. Waite)(1879屆)的説法,紅衣主教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它讓人想起美國國旗,並且“一直激起人們的心靈和思想”。另一方面,格雷因其“謙虛、執着和温柔的安靜美德”而被選中。該委員會的選擇得到了校友會的肯定,並於當年5月得到了教師的批准。 [15] 
麻省理工學院的色彩以無數種方式展示,其中最突出的是通過紅衣主教和格雷協會,這是畢業50週年的校友團體。該團體在畢業典禮上發揮着重要作用,因為新入職的成員穿着該協會獨特的紅衣主教紅色夾克和灰色休閒褲或裙子,帶領遊行隊伍並帶領畢業生進入基利安法院。 [15] 

麻省理工學院精神文化

  • 校訓
麻省理工學院校訓:Mens et Manus(拉丁語);Mind and Hand(英語);手腦並用,創造世界(中文)。 [14] 
麻省理工學院的座右銘是“手腦並用”,或“頭腦和手,” 麻省理工學院的座右銘是“手腦並用”,或“頭腦和手,”
  • 吉祥物
海狸蒂姆自1914年以來一直代表麻省理工學院,當時在紐約科技俱樂部的年度晚宴上,根據紐約科技俱樂部的建議,他被選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吉祥物,在晚宴上,校長理查德·麥克勞林(Richard Maclaurin)收到了兩隻造型精美的真正海狸。其他競爭者包括跳躍式前進的袋鼠和聰明、耐心、強壯、勤奮、皮毛堅韌的大象��俱樂部選擇了海狸——大自然的工程師,用萊斯特·加德納(Lester Gardner,1898屆畢業生)的話説,“一種勤勞的美國動物,以其機械技能而聞名,在天黑後工作效率最高。” [15] 
海狸蒂姆 海狸蒂姆
  • 校歌
校歌
Arise All Ye of MIT
(The closest thing MIT has to a new alma mater.)
Arise all ye of MIT, in loyal fellowship.
The future beckons unto ye and life is full and good.
Arise and raise your glass on high; tonight shall ever be
A mem'ry that will never die, for ye of MIT.
Thy sons and daughters, oh MIT, return from far and wide
And gather here once more to be renourished by thy side,
And as we raise our glasses on high to pledge our love for thee
We join all those of days gone by in praise of MIT. [6] 

麻省理工學院社團文化

  • 學生組織
麻省理工有510多個學生組織,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跳傘運動俱樂部成立於1957年,是美國古老的大學跳傘俱樂部之一。該俱樂部提供了一個關係網絡,經驗豐富的跳傘員可以互相切磋,它還為跳傘初學者提供課程指導。 [14] 
  • 體育活動
麻省理工有33種大學體育運動,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校際體育項目。它有16個男性體育活動,15個女性體育活動和2個男女共同項目。在麻省理工,大約有20%的本科生會自願參加各類運動。麻省理工的體育競爭對手主要是新英格蘭大學,而且還定期參加區域和全國賽。麻省理工學院擁有全美內容最廣泛的體育俱樂部,有超過900人蔘加,33支球隊,體育運動場地佔地26英畝。 [14] 
  • 文化藝術
麻省理工在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學院為學生提供建築和藝術批評、藝術攝影、建築與規劃、歷史、理論、建築設計、音樂、戲劇和比較媒體研究等學位課程。在麻省理工任教的著名藝術家已獲得無數獎項,包括普利策獎、格萊美獎、古根海姆獎學金,以及朱諾·迪亞茲、約翰·哈比森、瓊·喬納斯等獲得的麥克阿瑟獎學金。近80%的新生都有過藝術方面的先前培訓。麻省理工50%的本科生修讀過藝術課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參與音樂與戲劇藝術類和表演團體。學生可以參加60多個音樂、戲劇、視覺藝術、寫作、舞蹈等社團。 [14] 
  • 特色活動
麻省理工學生的特色活動有很多,給人印象深刻的是“惡作劇的天堂hacking”活動,學生都十分大膽,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他們會聚在一起商議,然後在校園內(尤其是大圓頂)做出很多搞怪的惡作劇,而這些行為和活動都是校方允許的。學院每年都會有一個惡作劇hacking,但不是定期舉行,其中比較有名的惡作劇如:1962年萬��節時,學生把大圓頂弄成了大南瓜,為校園學習生活增添了諸多樂趣。 [14] 

麻省理工學院行政管理

麻省理工學院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
名字
校長
莎莉·科恩布魯斯 [11] 
教務長
辛西婭·巴恩哈特 [13] 
校長(負責監督麻省理工學院)
梅麗莎·諾布爾斯 [13] 
執行副總裁兼財務主管
格倫·肖爾 [13] 
研究副總裁
伊恩·A·維茨 [13] 
開放學習副校長(臨時)兼學術進步校長
W·埃裏克·格里姆森 [13] 
公平與包容性副總裁
卡爾·W·裏德 [13] 
首席創新與戰略官
阿南莎·錢德拉卡桑 [13] 
資源開發副總裁
朱莉·A·盧卡斯 [13] 
通訊副總裁
阿爾弗雷德·艾恩賽德 [13] 
(截至2024年6月)

麻省理工學院歷任領導

麻省理工歷任首席執行官
名字
任職時間
威廉·巴頓·羅傑斯
1862年—1870年 [12] 
約翰·丹尼爾·朗克爾
1870年—1879年 [12] 
威廉·巴頓·羅傑斯
1879年—1881年 [12] 
弗朗西斯·沃克
1881年—1897年 [12] 
詹姆斯·克拉夫茨
1897年—1900年 [12] 
亨利·普里切特
1900年—1907年 [12] 
阿瑟·阿莫斯·努瓦斯
1907年—1909年 [12] 
理查德·麥克勞林
1909年—1920年 [12] 
埃利胡·湯姆森
1920年—1921年 [12] 
厄內斯特·尼科爾斯
1921年—1922年 [12] 
埃利胡·托馬斯
1922年—1923年 [12] 
塞繆爾·斯特拉頓
1923年—1930年 [12] 
卡爾·康普頓
1930年—1948年 [12] 
詹姆斯·基利安
1948年—1948年 [12] 
朱利葉斯·斯特拉頓
1959年—1959年 [12] 
霍華德·約翰遜
1966年—1971年 [12] 
傑羅姆·魏斯納
1971年—1990年 [12] 
查爾斯·韋斯特
1990年—2004年 [12] 
蘇珊·霍克菲爾德
2004年—2012年 [12] 
拉斐爾·萊夫
2012年—2022年 [12] 

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環境

麻省理工學院Simmons Hall 麻省理工學院Simmons Hall
麻省理工學院主校區佔地168英畝(約0.68平方公里),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查爾斯河北岸, [10]  與哈佛大學僅一河之隔。整個校園基本上是被麻省大道(Massachusetts Avenue)自北向南一分為二——西側主要為學生宿舍及生活區,東側主要為教學與研究實驗區。離MIT校園最近的橋為哈佛橋(Harvard Bridge),也稱MIT橋(MIT Bridge),是一座鐵製橋樑,橫跨查爾斯河,橋長為著名的364.4“smooth”多一點少一點。195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奧利文·R·斯穆特(Oliver R.Smoot)想創造一個名為“smoot”的長度單位,於是他異想天開地利用自己的身體測量了哈佛橋的長度,一個“smoot”等於170.180釐米,也即當時斯穆特的身高。斯穆特測量的結果為“364.4 plus orminus”。 [9] 
麻省理工學院32號樓 麻省理工學院32號樓
MIT東北邊沿是肯德爾廣場,肯德爾-MIT紅線車站便位於此,MIT周邊環繞着許多技術公司,或公司總部位於此,或在此設有辦公室、技術中心等。MIT的建築十分多樣化,按時間可以分為波士頓校園時期、二戰前劍橋校園期、冷戰時期和後冷戰時期四中,對應的建築流派分別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現代主義(modernist)、野獸派(brutalist)、和解構主義(deconstrutivism)。麻省理工學院每一棟建築都有標號,最知名的建築當屬10號建築,麻省理工學院的標誌性建築大圓頂(Great Dome)。 [9] 

麻省理工學院校友情況

傑出校友
領域
名字
介紹
政治領域
勞倫斯·亨利·薩默斯(Lawrence Henry Summers)
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第27任校長 [14] 
喬治·舒爾茨(George Schultz)
曾任美國勞工部長、美國財政部長和美國國務卿 [14]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
曾任以色列總理 [14] 
科菲·阿塔·安南(Kofi AttaAnnan)
聯合國第7任秘書長 [14] 
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
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14] 
經濟領域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
“萬維網之父”、英王功績勳章獲得者 [14] 
威廉·雷丁頓·休利特 (William Redington Hewlett)
惠普公司創始人之一 [14] 
羅伯特·A.蒙代爾 (Robert A.Mundell)
“歐元之父”“最優化貨幣理論之父” [14] 
卡莉·S.費奧麗娜(Carly S.Fiorina)
前惠普公司首席執行官,現思科系統董事會成員 [14] 
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
曾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14] 
科學領域
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
著名的語言學家,代表作《生成語法》被認為是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上最偉大的貢獻 [14] 
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
因“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獲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14]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
1991年獲克拉克經濟學獎,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4] 
埃克里·S.馬斯金(Eric S.Maskin)
200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4] 
安德魯·法厄(Andrew Fire)
由於發現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於200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4] 
中國傑出校友
名字
介紹
錢學森
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火箭之王” [14] 
葉乃裳
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迄今唯一女教授,也是首位獲得終身聘任的亞裔女教授 [14] 
張朝陽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 [14] 
孟少農
中國汽車工業奠基人之一,畢生致力於汽車工業建設事業 [14] 
貝聿銘
世界級著名建築師,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14] 

麻省理工學院所獲榮譽

2019-20年,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WUR)”公佈的世界大學排名中,麻省理工學院位列世界第2。 [2]  2023年11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Global University Employability Ranking)”,麻省理工學院排名世界第2名。 [3]  2024QS世界大學排名中,麻省理工學院位列第1位。 [8] 
  • 綜合排名
綜合排名
世界大學排名中心
時間
教育排名
世界排名
2024年
4
2 [40] 
2023年
4
2 [38] 
2022年
4
2 [39]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
時間
世界排名
2024年
3 [41] 
2023年
5 [41] 
2022年
5 [41] 
QS世界大學
時間
世界排名
2024年
1 [42] 
2023年
1 [42] 
2022年
1 [42]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時間
世界排名
2023年
3 [43] 
2022年
3 [43] 
2021年
4 [43]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
時間
世界排名
2022-2023年
2 [4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