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陸機構控台商撤走「資敵」被刪 海基會:難理解難評論

本文共876字

聯合報 記者廖士鋒/即時報導

日前大陸學術機構、廈門大學旗下的研究所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大多數台灣企業即使已經離開大陸,也不主動向政府交還原有土地,地方政府要以商業用地的高價回購,是變相的「資敵」,但文章與微信公眾號已被刪除,對此海基會表示「很難理解、很難評論」。

廈門大學海峽兩岸城市規劃研究所7月底發布文章「關於台商撤離後工業用地的處置」,當中指出,大多數台灣企業即使已經離開大陸,也不主動向政府交還原有土地,地方政府要以商業用地的高價回購,「結果是許多台商用政府回購土地的錢支持其產業外�����其他國家,這實際上是在『配合』美國將產業鏈遷出大陸的策略,嚴重點講,是變相的『資敵』。

但該研究所微信公眾號「存量規劃前沿」,經過今日查詢,已經被刪,狀態顯示「公眾號已遷移」。

本報記者23日下午在海基會例行背景說明會上就此議題詢問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他表示,不管這個內容,假設有這樣的內容,很難想像,在民主國家不太會有這種看法,因為一個民主法治社會,有相關法律規範,有關土地與廠房,相關權利義務責任都很清楚。

他強調,本來在一個極權與特殊社會裡,經商、生活是很辛苦的,風險很高。「文章內容所講是真是假,而且文章為何又被裁撤,最近好幾件,所以無法判斷內容是真是假以及為何被撤,這個政府的運作體制跟我們理解的民主政府運作體制是不同的,很難理解、很難評論這件事情」。

羅文嘉也指出,自己花很多時間告訴國人,到大陸經商就學旅遊,是進到一個特殊區域、特殊國度。這幾年大量投資已經離開,廠房設備等問題應該會不少,怎麼處理,目前還沒有多一些的資訊供討論。

對於是否擔憂台商因「懲獨22條」被「檢舉」,羅文嘉認為,大陸法律充滿不確定性,文字涵蓋範圍又很廣,以及刑罰又非常重、又是選擇性執法,這些都是一個「溫床」,如果在檢舉風氣文化盛行的環境裡,都有可能有人透過這樣的法律不確定性、違反常理種種狀況之下,產生「挾怨報復」等。

羅文嘉強調,不只台商,跨國公司在中國大陸境內都有同樣擔憂,相對來講台商,經私下接觸,「它們可能抵抗力還比較強一點」,但今年台商在中國大陸數量一直在減少,或是積極佈署到其他東南亞國家。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23日下午就廈門大學一間研究所對台商撤資形容是「資敵...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23日下午就廈門大學一間研究所對台商撤資形容是「資敵」,表示很難理解很難評論。(記者廖士鋒/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恒大風波 普華永道遭重罰
下一篇
陸8月規上企業增加值年增4.5% 較去年同期回落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