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161919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ae0460100l95l.html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嫦娥二号vs新闻联播(方可成)

(2010-10-03 22:33:16)

嫦娥二号vs新闻联播(方可成)

当嫦娥二号的发射时间定在2010年国庆节的18时59分57秒,也就是《新闻联播》开始前3秒时,这场发射最大的看点就已经出现了——央视将如何处理直播和《新闻联播》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会成立,因为答案实在是太简单了:当然是要先直播,等升空一段时间之后再播常规新闻。对于这些国家的电视台而言,问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正在接受抢救的病人:您是要先输氧,还是先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呢?

 

但在中国,这个问题却真的存在,而且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处理好新闻和政治的关系。《新闻联播》虽然看起来只是一档常规新闻栏目,但它已经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每天晚上7点钟,它都会雷打不动让你家电视机感染一种病毒,其症状是几乎所有频道都变成一个样子。这档栏目任何一丁点的改变,都会引起极大关注,比如换主播,微调节目编排方式,都曾成为热门话题。久而久之,这档30分钟的新闻栏目承受了极为巨大的重压,它的一点小动作都会被解读为事关中国政治的大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要推迟《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注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我们的天平上,新闻的重量还没有超过政治。更何况,这可是国庆节,国庆节的《新闻联播》岂能随便更改时间?

 

但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随着新闻改革的艰难推进,央视也在不断朝做新闻的方向努力,而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如果完全不在《新闻联播》中体现嫦娥二号的发射,势必引发公众的不满。想必央视的领导为此烦恼了很久,估计几经争论才拿出现在的方案——

 

先在新闻频道直播,然后,在18时59分55秒,新闻频道和CCTV1并机,进入《新闻联播》时间。

 

此时,指挥员还在倒数最后的数字并宣布“点火”,但央视已经管不了那么多,导播将卫星发射的画面缩小到屏幕右下角的画中画,主画面切换为郎酒的五秒倒计时广告,接着是《新闻联播》的片头——这十几秒的时间是火箭发射过程中最精彩的一段,但观众只能通过小小的画中画观看,声音全无。

 

《新闻联播》的片头结束后,切换至嫦娥升空的画面和指挥室内的声音,以无解说的方式直播了约两分钟后,白岩松以“本台记者”的身份出现画外音,念了一段词,并表示新闻频道将继续跟踪报道。然后,李瑞英和康辉现身,康辉的开场词不再是“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是×年×月×日农历×月初×”,而是“各位观众,您刚刚看到的是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摄的实况,新闻联播稍后还将及时跟踪报道。”最后,常规的国庆喜庆新闻拉开帷幕。

 

应该说,在这场嫦娥二号与新闻联播的博弈中,这样的结果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妥协——若要从积极方面来看,在《新闻联播》的片头中加入了画中画,还可以被视作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进步。尽管政治并没有完全让步于新闻,但它起码做出了一种姿态,稍稍低下了它高昂的头颅。

 

不过,这次直播也有极大的败笔,那就是郎酒的倒计时广告。如果说《新闻联播》的片头因为政治原因不可能被取消的话,那么这样一个商业广告为什么也不能让步呢?这或许只能说明,央视的最大任务是完成政治使命和赚取钞票,做新闻永远不是最重要的。

 

当然,此事件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嫦娥二号发射本身就是一件政治意味极浓的事情,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所以,这一次嫦娥二号和新闻联播的博弈,还不完全是新闻和政治的博弈,它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政治和政治的自家游戏。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哪天晚上6点钟的时候,中国突然发生汶川地震那样的大灾难,央视会如何处理?是继续在《新闻联播》中歌颂大好形势,还是会用灾难直播代替它?或者折衷一些,用一半的时间直播灾难,另一半歌颂大好形势?——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件发生,那时央视的做法才会真正折射出这个国家的现代文明程度究竟如何。

阅读 评论 收藏 转载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