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20213454/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4/25/c_1115088357.htm
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中国聚焦:中国阔步走进“博物馆时代”

2015年04月25日 15:09:1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岳瑞芳)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董维健周末只要有空,就央求妈妈带他去博物馆。他小小年纪已逛完20余座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忠实拥趸。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可以开模拟飞机,用盐水做电池,看最古老的汽车……在这里能了解很多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董维健说。北京,作为中国博物馆最多的城市,给了他一个良好的平台。

  据北京市文物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北京市注册登记的博物馆总数共计171家,年接待观众超过3500万余人次。仅2014年,就新开了中国海关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3家博物馆。

  自1905年晚清状元张謇开风气之先,在中国东南部的江苏省南通市创办中国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已逾百年。中国的博物馆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类型,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博物馆观众,也从初期的上层社会和学校转变为面向广大民众,实现了创始者“辅助学校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的宗旨。

  来自中国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仅“十一五”期间,中国博物馆便以每年100座的速度增长,并于2010年进入建设高峰。当年全国新建395座博物馆,几乎每天一座。

  另据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博物馆最新年检备案情况,截至2013年底,全国博物馆共计4165家,10年间增长近一倍。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1座博物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几年里中国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加。

  “很明显,中国已进入了‘博物馆时代’。”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认为,之所以出现博物馆建设高潮,一方面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力推动有关。

  从某种角度而言,博物馆作为社会的特殊文化教育机构,其兴旺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与否的标杆。从博物馆的人均占有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博物馆的发展程度,而从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又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需求。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1月中国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后,年观众量便节节攀升,开放之初接待人数达5亿人次以上,比免费开放前平均增加50%。北京艺术博物馆是一家中小型博物馆,2008年每年参观人数约10万人,免费开放后的2009年,参观人数骤然上升,达到惊人的50万人,随后逐渐趋于平稳,目前年参观人数基本维持在30万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有博物馆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非国有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介绍,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增长迅速,2008年,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占全国博物馆总量仅10.7%,而到2013年底,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9.5%。目前,全国4165座博物馆中,共有811座为非国有性质。不少非国有博物馆的关注领域,是长期被国有博物馆忽视或无力集中收藏的“老物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博物馆收藏类型的空白。

  其中的佼佼者,如北京观复博物馆、四川建川博物馆、陕西大唐西市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多由企业或个人出资设立,已成为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如果政策对头,扶持力度大,中国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在10年后很可能会超过国有博物馆。

  特别是今年3月20日正式施行的《博物馆条例》,这个中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并提出在设立条件、管理监督、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国家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

  单霁翔认为,这种“平等身份”无疑是文化政策上的进步措施,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并将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走向规范运行。

[责任编辑: 王佳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1508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