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07172512/http://comment.whb.cn/redian/view/35322

影院排片“一片独大”何时破局

冯小刚的回归之作《私人订制》昨天全国公映,影院排片量达到惊人的61.8%,引发一片哗然。一部片子雄霸排片表,《私人订制》并非首例。此前《小时代》上映时,超过四成的排片量也引起观众和其他影片的不满。所有人都会说,这种现象不正常,电影市场应该百花齐放,但为

往期回顾

您的位置: 首页»深呼吸•热点»热点»正文


从《阿蒂拉》上演看意大利歌剧在上海

日期:2013-10-28作者:钱世锦点击:280转播到腾讯微博

       今年是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1813-1901)诞辰200周年,全世界几乎所有可以演出歌剧的剧院都在以各种规模和形式上演大师的作品。4月,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首演了由上海大剧院与其联合制作的威氏歌剧《阿蒂拉》(音乐会版),11月7日,该部由两国艺术机构共同打造的《阿蒂拉》舞台版将作为大剧院大修后推出的第一个剧目呈现给上海观众。
  歌剧起源于意大利,史学家们公认的说法是1593年在佛罗伦萨的乔瓦尼·巴迪伯爵的宫中诞生了“Opera”(歌剧)。此后的500多年意大利歌剧可谓风靡全球。尽管世界乐坛后来也逐渐形成了法国、德国、俄罗斯等歌剧流派,但意大利歌剧仍然以其特有的魅力(例如它的美声唱法)独树一帜。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城市,上海虽然在1879年便有了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公共乐队”,但上海人真正看到歌剧似乎还要到辛亥革命后的第四年。据报载,1915年1月20日,有一个意大利剧团在上海夏令配克戏院,即后来的新华电影院公演了威尔第的《奥赛罗》。接着陆续又有意大利歌剧团到上海巡演。例如,1925年,在夏令配克戏院,1927年和1929年在兰心大戏院,差不多隔两年就有意大利歌剧团莅临上海表演,戏码全都是意大利歌剧,往往都在一周时间内推出七至九部不同的剧目:1929年2月15日《游吟诗人》,16日《利戈莱托》(弄臣),17日《托斯卡》,18日《茶花女》,19日《阿依达》,20日《蝴蝶夫人》,21日《欧那尼》,22日《塞维利亚的理发师》,23日《乡村骑士》。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批俄罗斯人相继来到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和南方的上海“避难”。至上世纪的20年代云集上海的俄侨已逾万人。其中不乏颇有造诣的歌唱家、芭蕾演员和美术家。这些俄侨中的音乐家曾在东华大戏院即后来的淮海电影院演出俄国或意大利歌剧。1932年经过一番筹划上海终于有了俄侨歌剧团并上演了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据统计,自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20余年时间里,上海共有俄国歌剧17台,其他意大利、法国歌剧15台,轻歌剧56台以上,其中演出最为集中的是1934至1940年春的6个演出季中,共演出了237场,剧目有71种。
  正是由于当年外来剧团和外国侨民在上海频繁的演出活动,极大地影响和感染了许多喜爱音乐艺术的上海年轻人。1944年8月14日,高芝兰女士在兰心大戏院演出了威尔第的《茶花女》第二幕。12月1至3日,上海音乐协会与俄国歌剧团又于兰心戏院联合演出了《利戈莱托》(弄臣)。次年6月,俄国歌剧团邀请高芝兰演出了《茶花女》全剧。
  在1976年“文革”结束后的22年里,上海舞台上演过12部西方经典歌剧,这其中有7部是意大利歌剧。1997年春,为筹划新落成的上海大剧院的开幕演出季剧目,大剧院代表团赴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与当时的院长欧那尼先生讨论了在上海演出威尔第歌剧《阿依达》的可能。依靠意大利歌剧院的力量(即导演、布景设计、指挥和主要演员来自意大利)和上海的实力(剧院、乐队、合唱团及次要角色由上海方面安排)共同制作一部具有真正意义上国际水平的意大利歌剧。正如欧那尼先生在上海大剧院开幕前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讲的:“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佛罗伦萨歌剧院和世界上最年轻的上海大剧院走到一起来了!”1998年9月歌剧《阿依达》在上海大剧院作中国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剧院先后和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瑞士等国的歌剧院合作推出了更多的歌剧演出。1999年,作为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演出,有着260余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歌剧院与年轻的上海大剧院合作献演了《茶花女》。当时的演员是从全世界范围内挑选的,扮演阿尔弗雷德的是著名华裔男高音莫华伦,玛利娅·斯帕卡尼娅扮演维奥列塔,而扮演乔治·亚芒的保罗·科尼,更是斯卡拉歌剧院舞台上的常客。2005年又与罗马歌剧院合作上演了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这部歌剧是大剧院为从上海走向世界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定身制作的。此前,他曾以歌剧中的一首《给忙人让路》而获得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金奖,但他从未有机会演出全剧,这次终于圆了他的心愿。2007年,上海大剧院制作了上海版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把它设计成一个“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现代人卡拉夫带着笔记本电脑穿越时空隧道到了久远的年代,他用电脑解答了图兰朵的三个谜语,最后在上海东方明珠塔前,走入了现代社会的公主穿着红色旗袍与王子终成眷属。这部歌剧是大剧院和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合作的,布景、道具、服装全部在上海制作。卡拉夫由阿根廷歌剧明星何塞·库勒扮演,扮演图兰朵的是意大利女高音波丽塔·马罗克。乐团、合唱团全部则都来自上海。
  2008年,大剧院又与刚开幕的国家大剧院合作上演了陈薪伊导演的《图兰朵》,由中国作曲家郝维亚新写最后18分钟音乐(普契尼去世时《图兰朵》并未完稿,现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常沿用的最后18分钟音乐由普契尼的朋友代写的),这个全新的制作得到了意大利普契尼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
  2010年借上海世博会的契机,意大利政府全力支持意大利歌剧到上海演出,著名的都灵皇家歌剧院是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的世界首演地,他们出动了近两百人的阵容来上海大剧院上演了原汁原味的《波希米亚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外,作为上海重要的歌剧演出团体,上海歌剧院也持续在大剧院演出意大利歌剧,其中包括:《乡村骑士》、《奥赛罗》、《波希米亚人》、《丑角》、《托斯卡》、《蝴蝶夫人》、《三联剧》等,周小燕歌剧中心也在大剧院推出了音乐会版《唐·卡洛斯》的中国首演。
  2012年8月1日,由上海大剧院与奥地利萨尔茨堡艺术节共同制作的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在萨堡音乐节大厅举行了世界首演,该艺术节创办92年来第一次在卡拉扬广场升起了五星红旗。10月18日,《波希米亚人》移师上海,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剧目。值此,上海大剧院建成15年来共演出了意大利歌剧22部41场,共吸引观众超过6万人次。
  (作者系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本文资料部分引自《上海歌剧志》和王之成先生所著《俄侨音乐家在上海》;由于版面限制,此文发表时有删节)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