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10034133/http://www.academia.edu/29963411/%E9%99%B3%E5%85%83-%E8%87%BA%E5%8C%97%E6%95%85%E5%AE%AE%E8%97%8F%E5%AE%8B%E5%85%83%E6%98%8E%E5%B8%9D%E7%8E%8B%E7%95%AB%E5%83%8F%E8%88%87%E5%85%B6%E9%9A%B1%E5%96%BB%E7%9A%84%E7%8E%8B%E6%9C%9D%E6%AD%A3%E7%B5%B1%E6%80%A7_Zhongguo_wenhua_%E4%B8%AD%E5%9C%8B%E6%96%87%E5%8C%96_Chinese_Culture_44_2016_137-53
Skip to main content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connect to download
Academia.edu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臺 北 故宮 藏宋元 明帝 王畫像與其 隱喩的 王 朝正統性 臺 北 故 宫 藏宋元 明 帝 王 畫 像 # 與其 隱 喻 的 王 朝 正 統性 元 陳 摘 闡釋 要 。 自 本 文 從 文 本 和 圖 像 數據 出 發 以 研 究 : 秦 以降 中 國 王 朝 多 以 五 行相 , 係 來 選擇 王 朝 的 服 色 與五 色 的 對應 關 并存 的 契 丹 女真 取 了 水德 金德 土德 、 挑戰 , 的 火德 了 、 如 宋 朝 取 火 運 以 繼 後 周 之木 德 的德運 自 挑戰 , 後晋 之 後 的 後周 與 宋 的 正 統性 、 了 以漢 民族本 位的 正 統 王 朝 世 系 金朝 雖 未選 取繼 承 逢 朝 德 運 ; 、 選定 了 生 自 關 鍵詞 宋朝 的 火德 的 土 德 : 乾 隆十三 年 五行 正統 ( 7 48 1 務 府 庫藏 前朝 帝 王 御容 ) , 年 從 而 完 全跳 過 了 三個非 , 王朝更迭 御容 德運 分别選 , 遼朝 的 水 德 生 後晋 的 : 但 其 所取 土德 生 自 宋朝 , 以 此證 明 其 取 中 國 正 統 自 元 ; 金代 而 非 , 從 明 朝 帝 王 畫 像 所 服黄 色 看 出 明 朝 最 終 , 漢 民 族政 權 恢復 了 漢 族王 朝 的 世 系 延續 , 。 北 方 民族 史 和 藝 術 史 的 雙 重 視 角 來 聚 焦 考 察 南 薰殿 所藏 的 乾 隆皇 帝 下 旨重 整 內 , 與 宋朝 , 而 宣 布 南 渡 的 南 宋 王朝 爲 僞政權 , 爲 非 漢 民 族 建 立 的 金代 的 土 德 同 自 時 同 。 元 政 權 也 學 習 中 原 王 朝 的 五行 理 論 金 、 元 所 建 立 的 王 朝 世 系 後 被漢 族 建 立 的 明 朝 否 定 金 。 所取 的 金 德 生 , 并 同 時 以 五 行 理論 的 五 行 , 并服色尚 赤 , 同 , 蒙 古 三 個 北 方 民族 建 立 的 邊 金德 爲 各 、 生 來解 釋 本 朝 取 代 前 朝 的 正 统性 是 以 此證 明 金 亡 北 宋 後 已 完 成 中 華 德 正 统 朝 代更 迭 , 朝服 色尚 白 南宋 、 宋 以 降 漢 族 與 少 數 民 族 政權 對 王 朝 正 统性 的 不 自 宋 元 明 帝 王 畫像 將重 新 其 裝裱後移 置於紫 “ 幷希 冀從 中 揭 示 這些 畫 像與 中 國 , ” 1 禁 城南 薰 殿 內 博物院 這 批 南 薰殿畫 像 現 存 於 臺 北 故 宮 。 傳統 時期 的賢 君 四 位 南 北 朝 到五 代十 國時 期 的皇 帝 , 以 及十 六位 宋 帝 八 位 元帝 、 、 十四位明帝 , 學 說的 關 係 王 朝 正 統 性問 題 畫像 中 所 繪 的 帝 王 包 括 五 位 上 古 和 先 秦 , 五行 以及 背後 所 隱 喩的 中 國 、 。 , 五 行 理 論 與 中 國 王朝 政 治 共計 2 四 十 七 位帝 王 其中 。 , 只 有宋 元 、 明 三 朝 的帝 、 3 ? 王 像被 認爲 是 出 自 當 朝畫 師 之 手 * 五 行學 說 在 先 秦 時期 已 開始 流 傳 本文 將 從 政 治 。 《 。 尙書 洪 - ie H n e n 賴 金延 美 You n m K m _ 朱纖 T 筆者在 此 誠摯 地麵衆 多 前輩 學者 韓 森 Va e r a n ?o 博 士 蔡 涵 墨 C h e Ha m n 賴 黃 ± 1搬 陸毅 F r 敎授 以及 李孝 聰敎 L ou i a l : s a rl . ( ) rt s i . ) ( 、 ) 、 a ( 、 ( K C hu 、 3 ) ( is ) i s 、 、 授 認 眞地 閱讀 了 本 文的 中英 文文稿 1 賴敏 芝 頁 75 2 胡敬 , 爲本文的 寫作 提 出 的 寶貴意 見 文化 遺 產 的 再造 乾 隆皇帝對 於南 薰殿 圖像 的整 理 》 : 《 , , 《 。 故宮 學術季 刊 》 第 2 6 卷第 4 期 200 9 ( 年 ) , 。 ( 淸 ) , 《 南薰 殿圖 像 考 》 收於 《 , 中 國 書 畫 全書 》 ( 上海 : 上 海書 畫 出 版社 1 , 99 3 年 ) 第 1 1 冊 , 頁 - 7 61 3 785 。 其 中 五 位上 古及 先秦 帝 王 的畫像 出 自 南宋 畫家馬 麟之手 南朝 梁 武帝 畫 像爲 五代 至 4 妹 初年 所繪 而 唐高 祖 , 唐綠 ' , , 、 和 鋪莊 宗 _象則 屬 明代仿作 。 詳 見 蔣復總 《 , 故 宮 博物 院 藏 淸南 薰 _ 像考 》 , 《 故宮季 刊 》 _ 第 8 卷第 4 期 】 ( 9 74 年 頁 ) 1 4 1 5 。 , 1 ^ 37 《 中國 文 化 》 第 四 十 四期 “ ” ” “ 一 範 》 中 以 五行 爲上 天賜給 禹 的 洪範九疇 之 首 個朝代 都沒有 留 下任 何宣稱 本朝 德運 的文 字 任何 , 4 定 義 了 五 行分別爲 土 木 、 火 、 金 、 水 、 而 。 《 記載 禮 以 鄒衍 的五德 說來 論 證王 朝 正 統 性的 傳統 濫 。 “ 8 ? ? 月 令 》 中更 是詳細 列 出 了 五 行 與 五 帝 記 五色 、 觴 自 秦朝 、 據 《 史 記 封禪書 》 記載 。 昔 秦文 公 : ” 五方 、 五音 五味 、 五臟等相 互對 應 的關係 、 比如 。 出獵 , 獲黑 龍 , 龍 自 然是 帝王 的象 徵 。 而 黑 色則 , “ ” 五 行與 五 色 五 方 之 間 的聯 系 對 應 在 、 月令 《 是 水德之色 篇中 》 被表述爲 土爲黃 色 主 中 央 木 爲靑 色 主 東方 於 周 居 火 德 根據鄒 衍 的理論 推演 、 、 : 金爲 白 色 主 西 方 、 火爲 紅色 ; , ; 主 南 方 水爲 黑 色 、 由 。 水克 火 秦 居 , , ; 9 此 其水德之 瑞 由是 太 史 公 雲 , 水德恰好印證了 秦 將代 周而 得天下 據 《 始皇 本紀 》 。 、 ; 5 主北 方 在百 家 爭 鳴的 戰 國 時代 。 載 齊 國人 鄒 衍 發 , , 爲 了 宣 揚新朝的 德運 秦 始 皇 登基改元 後立 IP , ” “ 10 展 了 陰 陽 學派 幷提 出 王 朝更迭與 五 行��克循環 之 , “ 宣 布改 服色爲 黑 衣服旄旌節 旗皆 上 黑 由是 , 〇 ” 6 間 的 聯系 “ 的 秦 亡 漢 興後 推演 爲代 表王 朝 運數 五行 鄒 衍將 。 雖 然新興 的漢 王 朝 沿 用 了 五 德 , ” 五德 理論 來 解 釋 其 王 朝 正 統 認爲 五行 的循 環不僅代 表着 季節 的更 , 但 朝 野 之 中 對 漢朝 究竟 , 一 替 更是預 示 着王朝 的 興衰與更迭 、 當 居 何 德運 。 尙何 服 色 、 直爭 論 不 休 高 祖建 國 。 1 中 國 古 代 史 常 常 被 簡 單 歸 納爲 王 朝 之 間 的 循 之初 曾 宣 布漢 承秦 之 水德 尙 黑色 1 但以 公 孫 、 , 。 一 環更迭 自 先秦 時 代 起 。 臣 等 爲 代表 的 在朝野和 民 間都廣 爲流 傳 , 1 這 樣 的信 念 技 會 以 流民 : 、 饑荒 種種迹象 來預示 舊王 朝 的謝 幕 災害 、 戰爭等 、 德 漢 當 居 克 秦 之 水德 的 土 , 雖 然 此 提議 遭 到了 丞相 張蒼 的 反對 。 武 帝 太初 元 年 同 時 天 命逐 渐轉 移 , 派認 爲 2 宣布 漢 居 土 漢 朝 終 於改 朔 易 服 , 但到 了 , , 1 一 3 一 中國 個 將統 到另 終 結災 禍 的新興王 朝身上 、 德 , 尙黃 色 、 而 到 新莽代 漢 之 時 。 劉向 , 劉 歆父 、 一 幷期待這個 新 的王 朝 來 開 啓 輪新 的 王朝循 環 鄒 衍將從 黃 帝到 夏 商 、 子 的新 五 德 說盛 行 而 。 周 之 間 的所有 朝 代 更 替都 、 不 但推 翻 了 鄒 衍 建 立 的 從 遠 , 古 到 周 的 王 朝 德 運次 序 更 是提 出 了 新 的 王 朝 德 , 一 解 釋 爲 五 德的 循環相勝 認爲 當 , 運 理論 個 新 的 王 朝即 將 新 王 朝 的 德運 當 由 舊 王 朝所 生 : 而非 舊 , 興 起之 時 技必 會 降 下與 代 表 着新 王 朝 德運 的 瑞 , 王 朝 的德運 爲 新 王 朝 所 克 娜 劉氏 父 子的 說法 。 , 一 應 徵兆 , 以 預 示 着 舊王 朝 的 謝幕和新 輪王 朝循 環 漢 當居 火德 、 尙紅 色 火生土 1 的開 啓 起之 時 。 , 例如 當 殷商 的金德 式 微 , 鄒 衍 如 是描述上 天 的瑞 應 姬周 的 火 德興 、 王 莽新 朝 當居 土德 然而 : 所 以代 替 漢 朝 的 , , 、 尙 黃色 4 。 不 論是五德相生 還是五德相 克 , 都 是把 , 中 國 的歷 史 簡單 歸納爲 王 朝之 間的 循 環更迭 及文王之 時 , 天 先 見 火 赤 烏 街 丹 書集 於 周 社 。 實上 , 展 。 但事 中 國 古代 史 鮮 有 五 德 理 論 所 隱 喩 的 綫 性 發 , ” “ “ 文王 曰 火氣 勝 : 火 氣勝 。 故其色 尚 赤 , 。 正如 《 三 國 演義 》 開 篇 所 言 7 , 分 ” 一 一 其事則 火 天 下大 勢 , 。 , 合久必分 干 小國 、 或是 當 分裂 的天 下 終 於走向 統 〇 個統 的 王 朝分裂成 若 久必 合 當 一 雖 然 鄒衍 的 理論看 似合理 , 但這 種以 五行 來 推演王 朝 究 竟 怎 樣 用 五 德 理論 來 維 護 其 正 統 性 , ? 各個 王 以下 將 一 概 迭 的方 法不 過是雜 醜 建 事實 上 先 秦的 以 唐 末 中 國 從 五 代 十 國 的 分 裂 走 向 宋 朝 的統 。 , 4 《 尙書 正 義 》 李 學 勤等 編 《 十三 經 膽 , ( 膝 獅大學 出臟 1 , 999 年 ) - 《 禮記 正 義 》 《 史記 》 U 晾 《 呂氏 春 秋 》 5 �� 三 經 注 疏 》 第 6 冊 頁 4 3 8 5 65 95 9 年 卷 t 八 《 封禪 書 》 中 華 書局 。 , 《 , ? 6 7 8 1 饒 宗儀 , 史記 》 9 《 0 史記 》 《 史記 》 11 《 2 1 3 《 史記 》 1 4 《 漢書 》 上海 3 8 : 上 海 書店 1 , 中 國 史 學上 之 正 統論 》 ( 頁 , 9 85 年 上海 13 頁 ) 1 13 68 , : 上 海遠 東 出 臟 1 996 , 年 。 1 , 。 , 卷 28 卷 , ( 1 《 2 北京 《 : 封 禪書 》 , 頁 孝 武本 紀 》 中華書 局 38 頁 1 。 4 83 。 , 1 , 1 962 年 ) , 。 , 26 4 27 。 66 。 , , 1 i , 卷 6 《 秦始 皇本 紀 》 頁 23 7 卷 26 《 曆書 第 四 》 頁 2 60 , 頁 ) , 卷 廿八 《 封禪 書 》 , 史記 》 1 《 《 ( 1 : 卷 99 《 王 莽傳 》 , 頁4 1 1 3 。 ) , 頁 1 6。 第2冊 , 頁 30 1 。 這 臺北 故 宮 藏宋元明 帝 王 畫 像與其 隱 喩的王 朝 正 統 性 一 一 過程爲 背景 來 探 尋這個 問題 的答 案 , 捨職構 。 個 最 符合 本 政 權 需 要 的 連 續 傳承 的 正 、 1 統 世系 從 隋 唐到 五 代 十 國 7 。 比如 公元 , 的 後 梁 政權 後 年 92 3 沙 陀人 李存 勖推翻 了 朱氏 , 宣 稱 自 己 中 興唐 統 , 不 但 保留 了 唐 , 一 漢朝滅 亡後 中 國 歷 史 見 證 了 三 國兩 晉 南 北 朝 , 近四 百年 的割據 與分裂 直到隋 文帝楊堅 先 據 调 , 朝 的名 號 方面 強調 了 其 , 政 權的 正統性 和與 唐朝 之 間 的 傳承性 、 ( 也繼承 了 唐 朝 的 土德 , , 同 時 也宣布 “ ” 一 再平 南 陳後 在隋 王 朝 的統 治 下 中 國 才再 次 統 , “ 朱 梁建 國 。 如 秦 之暴 , 雖宅 中夏 , ” 不 當 正位 , , 1 8 因 隋朝 是受 北 周 的 禪讓 而建 立 北 周 居 木德 , , 全 面否定 了 後 梁政 權 的合 法 性 , 後漢 後 唐 之 後 的後 晉 。 、 “ 木生 火 因此 , HI E 回 復 《 隋 書 》 中稱 五德 相生 , ” 總以 言 之 全 部遵循 了 後 唐所建 構 的王 朝世 系 , “ 幷宜 火 色 ’ 後周 、 幷 且在 衣冠 服色 也 , , “ 以 五 德相 生 推 演 宜盡 晉 承唐 後 是 爲金德 漢 氏 承晉 , 。 , ” , ” 1 用赤 5 1 隋 朝統治 中 國還不 到 半個世紀後 迅速 被後 。 來 崛 趣李唐王 朝 所取代 ?£德相 生 火當赴 。 , “ 實當 水行 周 祖 即 位之 初 。 有司 定 爲 木德 , 9 。 , ” 於是 李唐 皇 室 稱 天 啓李 氏 , 運興土 德 宋 朝 的 德運 幷且相 , 服 色 與 臺 北 故 宫 所藏宋 帝 御 容像 、 “ 1 應地 改 諸衛幡旗 以符 遭 色 者爲 赤 黃 6 。 , 一 度 強盛 的唐 朝式微 安史 之 亂後 , 自 保尙 屬 , 趙宋 王 朝 取代 柴 氏 後 周 後 有 司 於 太 祖建 隆 元 , “ 不易 而 太宗 , 高宗 、 武I 天 時 期所擴 張的廣 闊疆 年 U 、 三 月 正 式宣 布 960 ) ( 國家 受 周 禪 , 周木德 , ” 2° 一 土 也 日 漸 流失 再 經歷 了 黃 巢 起 義 等 。 木 生火 則本 朝 運膺 火 德 色 當 尙赤 臘以 戌 日 系 列動 蕩 。 , 。 , 一 後 唐朝滅 亡 , 幷 開啓 了 中 國歷 史上 又 , 個割 據分 這時 宋 朝尙未平 定 南 方 諸 國 , 就 已 宣 布 王 朝 承周 , — 五 代 十國 裂 的 時代 。 之 木運 在短 短 的 五十餘年 的時 間 裏 北 方 中 原 地區 經歷 了 後 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 , 北方 中 原王朝 、 、 、 以火爲德 , 說明 趙宋建構 的 王 朝 世系 沿 襲 , 而 非 南 方 的 地 方 政權 , 。 一 後 周 共 五 個 朝代 而 南 方 則 先 後形 成 了 大 小 不 , 然而 趙 宋 的 火 德 說 幷 非 沒有 遭 到 異 見 的 挑 , “ 一 的九 個地 方割 據政 權 加 上 北 方 的北漢 ( 統稱 , 十 戰 《 。 次 在尙 書省 商議 修改 德運 之 宋 史 》 所載第 ” 國 ) 公元 〇 960 柴 氏 建 立 了 宋朝 年 趙 匡胤 陳 橋 兵 變 , 又經歷 了 近 二 十 年 , 取代後 周 , 事發 生 在宋 太 宗雍 熙 元 年 98 5 ( : ) 兩 代帝 王 的 、 “ 一 南 征北戰 , 政 權北 漢 , 終 於在公 元 979 年攻滅十 國 中 最後 這才 結束 了 本 部 中 國 的多 年 分裂與 戰 亂 雍 熙 元年四 個 C h n a P rop e r 布 衣 趙垂 慶 上 書 言 , 當越 五 代 而 上 承唐 統 爲 金德 i ( 月 ) 後唐 。 至 本 朝 亦 合爲 金 德 不 難看 到 五 德 相 生 理論無 法完 美地 解釋 從 唐 , 者不 可勝紀 白 皆 , 若 梁繼 唐 , 矧 。 , 本朝 : 金德 之應 也 自 國 傳 , 初 符瑞 色 望 改正朔 , 。 ” 末 到 宋 初 的這 段 王朝動 蕩 史 。 由 於歷史 的不 斷 分 流 易 車旗服色 承天 統 以 , 事下 。 尚 書省 集議 , “ 一 與 合流 , 疆土 的 一 次 次 分裂與 統 , 每 個王 朝 政權 在選擇 其 五 行德 運時 都 面 臨這樣 的選擇 本 朝 的世 : 大事 著 於前 载 , 系 究竟 傳 承 自 何 朝 何代 ? 孰 爲 正 統 ? 孰 爲 僭僞 ? 朱梁 篡弑 盡管 有 這 樣 的 難 題 唐祚 五 代十國 中 的 絕 大多 數政 權都 , 曰 徐鉉 與 百 官 奏 議 常侍 具有 明 文 , 莊 宗早 編屬籍 , 重 新 土運 , 五運相 承 : , 以 國 , 頃 以 唐末喪 亂 。 親雪 , 梁室比羿 國 仇 中 , 興 王莽 浞 、 , 家 、 , 一 選 取了 五 行 之 以 代表 本 朝 的德運 , 不爲正統 同 時 也有所取 自 。 後數 姓 相 傳 , 晋 以金 , 漢 以水 , 一 - 1 1 5 6 《 《 U惊 隋書 》 中 華 書局 : 1 9 73 , 年 , 7 劉浦江 1 2 《 禮 儀志 頁 25 3 2 5 4 》 , 97 5 年 卷 2 3 《 禮儀志三 》 頁 中華 書 局 正 五 統 論 下的 代 觀 唐 硏 究 期 20 05 年 史 》 《 》 第 《 舊唐 書 》 ( ;( 惊 : ) 1 , 1 卷 ) , 8 99 。 卷9 《 ( 玄 宗本 紀 》 頁 225 。 , - 頁 73 1 1 , , ; , ) 94 。 , _ - 1 § 關於 李唐 王朝與沙陀人 的 關 係 詳見 , J on at han Sk a f 5? £ , - 7 ^拔 CA ha i Tur f o Mo呀〇/ a n d /i s Qt o ns r z , - Po wer Connec a nd Oxford Oxford Un on s ti : i , 1 9 徐松 ve rs it y P re ss 20 1 2) , ( ( 宋 《 ) ? 宋 會要 鶴 》 ( 上海 大東 書局 ? , 1 935 年 . 1 90 91 , 卷 ) 《 1 , , 運曆 》 頁 3 。 , > 20 《 宋史 》 ( 北京 : 中華書 局 1 , 97 7 年 ) , 卷 1 《 太祖本紀 》 , 頁6 ; 卷 70 《 律曆 三 》 , 頁 1 5 96 1 59 7。 1 39 中 國 文化 》 第 四 十 四 期 《 作 品 中 時 有 ���現 也未 能 從 宋軍 手 中 奪 回 瀛 莫 二 州 和 三 關 現 藏於 北 京 故 宮 的 趙 孟 頫 名 作 。 、 丹終 於 決定 停戰 人 騎 圖 》 是他於 元 成宗元 貞 三 年爲其弟趙 孟 頫 所 《 雙 方 於宋 眞 宗 景 德 元 年 , 宋 與契 。 1 005 ( ) “ 45 繪 趙 孟 頫 在畫 左 側 的 自 題 中 寫 到 。 便 愛畫 馬 爾來 得 見 韓幹 眞迹 三 卷 , 簽 訂 了澶淵 之盟 吾 自 少年 : 瓦橋 爲界 乃 始 得其 意 , 結束 了 戰爭 , 確 定了 兩 國 疆土 以 , 也開 啓 了 兩 個東 亞 大國 之間 百餘年的 和 , 50 ” 反映 了 畫家 對 最 隨 馬 的唐 朝 名 家 韓幹 的 紀 雲 , 平献 。 46 念 契丹帝 國與 曾經稱霸 北 方 的匈 奴 雖然 這則 臓很容 易使觀 者 認爲 到 畫中 騎馬 。 柔然不 同 、 , ” “ x m 穿 着當 爲 唐代 衣 冠 但鮮紅 的衣 袍卻 更 使人不 , 對 幽 雲地 區 的控制 以 國 制待 契 丹 漢 制 待 漢 人 , , 47 禁 聯 想 到 趙 宋 王 朝 所居 火 德 的 顏 色 “ 的 南 北兩 院 分治 雖然 趙 孟頫 。 意味着 契丹幷 不滿足 於僅僅成爲 , ” 一 一 屢 屢 被宋 朝遺 民 譴責 爲 忘祖 求 榮 而鮮有 自 辯 而 是希望 同 時 向 建立 個草原 帝國 , 個中 國 式的 , 一 但 這幅 《 Al l圖 》 王 朝 的 進程 邁進 其 實 無聲地 反映 了 這位趙氏 遺脈 對祖先前 朝 的齡和 對現 實的 妥 協 遼 漢字 。 爲 契丹 的新 國號 値得注意 的是 。 幷且宣布 遼國以 水爲 、 “ 德運 步就是 采 用 這 個 進程 中 的重要 。 ” “ ,, 之名 與水德 之說 遼 , 5 是來 自 契丹民 族曾經逐水草而 居 的 遼河 遼 國 與 中 國 正 統王 朝 水德_ 然 幷不 直 接 見 諸 《 遼 史 》 都 , 1 遼朝 的 。 但仍 有少 量 史 , 一 如 前 所述 宋太 祖 , 太宗 平雖 然 平南 定北 、 束了 五 代 十 國 的 割 據局面 料可以 作 證此 說法 其 結 、 但 卻始終 沒有完 全恢復 , 是成 書於 金國 晚 期的 。 金德運圖 說 》 ” 5 。 , ) 遼 以水 爲德 書郞 趙沁 上書 所 言 93 8 ( , 大 其 中記錄 了 金 國秘 書郞 呂 貞幹 與校 , “ 唐朝極 盛時期的 疆域 麵 周 知 後晉天福 三年 《 2 其 二是 瑪家 〇 48 - . 後晉皇 帝 石 敬瑭將 幽 雲 十 六 州 獻給 了 契 丹 昇 先 生 所指 出 的 契丹 。 、 在 《 禮志 》 中 有這樣 遼史 條 ” “ 53 一 直 控制 着 幽 雲 地區 的大 片 土 地 人從 此 世宗於 顯德 六年 ( 自 從 後周 。 記載 ) 十六州 中 _ 莫 二 州 和露 、 瓦橋 、 高陽 三 瞒 . 、 天子 率 北 南 臣 僚幷 戎 服 , 五 行相 對應 的 除 了 五色 鰣 大軍 從 契丹手 中 奪回 了 9 59 臘辰 日 : 應的 祖祭 日 與 臘祭 日 , 五方 、 五音 等 等 、 , 與 〇 還有相 南宋 王 應麟編寫 的類 書 。 小 《 “ 一 宋軍 直 希冀 乘滕 让 軍 事對 賺 學 紺珠 》 中 對 五行與祖 臘 曰 有 詳細 的 記載 全面 奪 回 幽 雲 , 在 多 年 的 、 1 宋軍未 能 從 瓦橋 關 繼續 雌 契 丹軍 , 於f臟 於臘 , " 45 M axwe ll i . , d e i 火 午 誠臘 , 木卯 祖 丑 , " and Pa nt n g K H e arn 水子 酿 臘 , 行始 : i Ca ll u n d er h i gr ap t he y Mong o s i l n The World of Khvbilai Khan Chines e Ait in : , - Yuan Dynast y . ed J ame s C Y Wa t N ew York Me t r opo . . t : , l it an Mu se um of A r t 20 1 0 94 96 . , ( " 1 , ) " - 46 Jam e s Th e Yu an Dyn as y C ah i ll 1 t , 27 1 68 13 ( i n Three Th ousand Years L ond on Yal e U niv e r sity P re ss B eij ng F or ei gn La ngua ge Pr e ss i : : , 47 作者 概 特別感謝紐約 州 立大學 的蔡 涵 墨 與 本 文的 聯 系 48 of ), , 200 2) C h ar e s Ha r tm a n 1 48 ) . , , 。 宋 遼 兩 國的 史料對 石 敬瑭獻十 六 州 的 時 間補分歧 《 新 五 代 史 沖 |識 的時 間 天 福 元电 、 史 》 的記載爲 遼會 同 元 年 79 ; 《 a nd 觀 是他 酸點 麒想 起了趙 孟頫 《 人 騎圖 》 l ( Chinee Painting ( Ne w He ave n 遼史 》 ( 北京 938 ( ) 。 中華書 局 : 《 1 新 五代 史 》 U 谅 974 年 卷4 ) , , 《 中 華書 局 : 1 974 年 , 頁 似5 太 宗本 紀下 》 ) 。 , 卷 , 8 《 9 36 耐遼 晉 本紀第 八 》 頁 ) , , 劉 浦 江敎 授 認爲 《 遼 史》 的 記 載應 當 更爲 可信 因公 元 93 6 年 時 幽 雲十六州 實際 仍在 後唐控 制下 石敬 塘不可倉 鹏 其割讓 詳見 劉 浦 江 《 遼朝 國 號考 釋 》 2 00 年 頁 3 3 34 《 歷 史硏究 》 第 6 期 《 宋史 》 卷 8 5 《 g志 》 頁 2 094 , , , , - ( 1 。 ) , , 一 49 。 , , 50 宋 史 》 卷 7 《 眞 宗本 紀二 》 卷 20 頁 4 9 5 0 《 , ? ■ - 頁 1 25 葉隆 禮 宋 27 ; 1 , ( ) 《 , 契 丹 國志 》 ( 贿 齊魯 出臟 2 000 年 ) , , - 。 1 1 , 5 1 徐夢 莘 宋 》 《 三 朝 北盟 會 編 甲 4惊 中 華 書局 《 馮 家 昇論著輯粹 》 ( ) ( 臺北 大 化 書局 : ) ( , 9 77 年 ) 卷 三 《 政 宣上 帙H 》 , , 頁 29 馮 家昇 ; - : ( 1 , 1 , 9 87 年 ) , 頁 25 , - Ka r A W 26 l fo i tt . ; a nd ge l Fe ng C hi a is f eBy & f she n ^ - ofCh inese Societ y: Lia o (90 7 11 25) ( Ph ph ia a del il : T he Ame r ic an Ph i l o s o hi ca l So ci et 1 y, p 949 27 1 . ), * ’ . - 52 《 圖說 》 大金 Discussions 1 98 4 84 under , 四 庫 全書 《 欽定  ̄ h e Jurch en t 》 影印 版 , 頁 3A H ok l C ha n 1保/ £/ 〇 3 3" 〇1 am ; Chm Dyn as ty ) S eat tl e and ( Lo nd on Un iv e rs it y : . - 1 44 《 卷 53 遼史 》 , 《 禮志 六 》 頁 , 879 《 ; b - 1 1 1 5 1234 ( ), 53 2 , 瑪 家 昇論著輯粹 》 頁 25 , 26 。 of Jmp ei v a/ Wa sh i Cf ii na n gt on Press . , 臺 北 故 宮 藏宋 元 明 帝 王畫像與其 隱喻 的王 朝 正 統 性 ” 臘 金酉 祖 丑 臘 , 土 戌祖 辰 臘 , 5 臘祭 日 表 明 遼 朝 確 以 水 德行 然而 所以 。 合 遼 朝 水德 正 色 以辰 日 爲 , 淸朝 作 品 。 遼 朝所 行 之水 德在 五德循 環 的 中 國王 朝 , 世 系 中 究 竟居 何 地 位 劉浦 江 敎 授認 爲 ? 然而 很遺憾 。 這 幅 遼太 祖 畫 像是 , 4 否符合 當年 遼朝 帝 王 的袍服 色彩 。 但 從 史 籍 文 字 數據 中 我 們 仍 能 找 到 關 於 遼正 契 丹統 , 我 們 無從 得 知歷代 帝王 廟 的這 幅 畫 作 是 , 一 治 者 以 遼 爲 後 晉 王朝 的正 統 繼 承者 後晉居金德 , 色 爲黑的 相 關佐 證 , 在 。 《 遼史 》 中 則史 料 還有 , 5 5 金生 水 , 所 以 遼朝 自 然 承水德 行 據 3 提 到 了 象 徵水德 的 黑色 祥 瑞 遼史 》 記 《 也 可左 證遼國 的 水德 , ? 載 遼太 宗耶 律德光滅 後 晉後 , 從 後 晉 獲得 了 傳 國 , 說 遼史 。 《 也理志 ± 中 記 載 了 遼 太 宗 的 母 親應 天 》 56 玉璽 傳 國 玉 璽 相 傳 爲 秦始 皇 所 鑄 。 鹿天 下的 群豪 所覬覦 歷 來都 爲 逐 , 皇 后懷 孕 和 生 子 時 的情景 : 三 國時 期 的 袁 術就因 爲 偶 然 。 獲得 了 傳 國 玉 璽 而 在壽 春 自 稱皇帝 應 天 皇 后 夢 神 人金 冠 素 服 執 兵 仗 貌 甚 豐 美 宋 朝 的 史 料普 。 , , , 57 遍 認爲遼太宗 得 到這 塊玉 璽僅僅 是個 贋 品 其 眞 僞如 何 。 契丹 人 格外 珍視 這 塊 傳 國 玉 璽 , 。 不論 異獸 十 二 随之 遼興 遂生 太宗 有 黑 兔 躍 入後 懷 中 。 時黑 雲 覆 帳 。 火光 照 室 , 而有 娠 因 , 有聲 如 雷 , , , 62 宗重 熙 七年 1 遼 國 科舉 考 試 以 03 8 ) ( , 者爲 正 統賦 》 爲題 名 諸部 異 之 有傳 國 寶 《 。 要 求考 生 論述此傳 國 玉璽 爲 , 58 遼 朝正 統 性 的 左 證 由 此可 見 。 遼朝 稱其 傳 承 自 , 以 異 象 受孕 、 生 降 時 祥 雲 繞 室 等 等都 是 中 國 歷 代 正 ? 後晉 而 居水德 不 但 加 強 了 其在 幽 雲地 區 的控制 , 史 中 描 寫 帝 王 誕 生的常見 寫 法 , 如 。 “ 更 可以名 正 言 順地以 中 國 正 統 王 朝 自 居 紀 》 中描寫 高 宗 誕生時 。 高 宗本 宋史 《 ” 赤 光 照室 祥瑞 的 紅色 , 59 遼 代也有 繪制帝王 御容 的傳統 然而 很遺 憾 。 也 是與 宋 朝 的 火 德 相 對 應 , 無疑 。 遼史 》 中所 《 , 60 現今 還 沒有 發現遼 代畫 家所 繪 的 遼帝 御容 傳 世 於 匕京 的歷 代帝王 廟始修成於 明朝嘉靖 十年 ;I 1 位 〇 53 描 述 的黑兔 衆 所周 知 1 ( ) , 黑 雲 等等 、 也 都 是 遼 朝 水德 的 象 徵 , 。 宋 高 宗 趙構 的 帝位 幷 非 正 式 傳 自 其 父徽 , 一 供奉有 從三 皇 五 帝 以 及 夏 禹 商湯 、 周 武王 漢高 、 宗 而是建 炎 南 渡 之後 尙 未解 決趙 氏 帝位 虛空這 , 、 一 祖 、 漢 光武帝 帝 王 的神龕 唐太 宗 、 宋 太祖 、 嘉靖 二 十 四 年 。 元 世 祖共 十 六位 、 宋 高 宗都 對 遠 在 生 終其 。 , 北 國 的親 兄 長 宋 欽 宗 趙 桓 心 存 芥 蒂 因 漢 族 民 族情 緖 的 抵 , 一 個 權宜 之 計 問題的 從 而 也對 自 , ” “ 一 觸 , 一 度 被撤 下 元 世 祖 的神 位 因 同 爲 胡 族入 主 中 原 後來淸 軍 入 關後 。 重新 請 入歷 代帝 王 廟 又 增加 了 遼 太祖 耶律 阿保機 , 6 金太 祖完 顏 阿骨 打 和 金世宗 完顏雍 的神 位 、 赤 光照 室 。 這 樣 明 確 凸顯 承 趙 宋 火 德正 統 帝 位 的祥 瑞 在 正 史 順 治皇 帝 不但 將 元世 祖 神位 , 事 的合 法性 十分介 意 己 登 基 繼位 , 中 的作 用 、 自 然 不言 而喩 , 。 而 在遼 國方 面 遼太 祖 , 1 阿保 機 所 選 擇 的繼 承 人 是長 子 耶 律 倍 現在 。 而非 後 來 實 , 6 3 北京 歷 代 帝王 廟 中 的遼 太祖畫像中 際繼 位 的次子 耶 律德 光 阿保機 的形 象 , 從 這 樣 的角 度來 分 析 〇 , 一 是神 目 高 鼻 的 胡 人形 象 着 黑 色 圓 領袍 服 , 服色 符 ’ 耶 律德光 與趙 構 樣 亟須 用 象 徵德運的 祥瑞來 證 , 一 . - 54 王 應麟 《 小 學 紺珠 》 , , 長 澤 娜也 編 《 和刻 本類書 集 成 》 第 二輯 卷 《 , 律臟 五運 》 2 76 。 頁 27 5 , - 55 56 劉浦 江 《 《 麟 之爭 與遼金 王 朝 的正 統 性 問題 》 , 卷 遼史 》 57 《 ■志 三 》 , 頁9 中 國社會 科學 》 《 , 200 4 年第 2 期 頁 , 1 9 1 1 92 。 3 1 。 , - 57 《 建 炎 以來 朝 野 雜 記 》 《 遼史 》 , 頁 58 584 。 1 — 58 , 卷 5 7 《 儀 衛志 三 》 頁 9 1 9 3 1 4 劉浦江 ; , 《 , 德 運 之爭 與 遼金 王朝 的正 統性 問 題 》 頁 1 9 1 。 , ” “ 丨 59 60 尙剛 蒙 《 元御容 》 、 《 , , 故 宮 博物 院院 干 目 前 出 土的遼墓壁 畫 中 雖然沒有帝 王 像 J 》 總第 1 3 1 期 ( 2 0 04 年 ) , 頁 F ra n? o i s Lou is 34 ; I c oni c An ce st ors 但 描 繪 了 不 少 契丹貴族 和 侍 者 的形象 詳 見巫 鴻 李 淸泉 、 。 , . , 《 , 寶 山 遼墓 : “ 材料 與釋 讀 》 ( 上海 : 上 海書 畫 出版 社 年 20 1 3 以及 ) , , Fr ai ^ o i s l The C u Loui s t ur e d an d M ar ta i l inc e Pr : No t e s on , " ' - L Zan hu a B s i o i g a ph ic a l r Re c ord n i Wu H mg i , ed - i Cent ui hi Ten t y C na i . , a nd B eyond Art : an d Visua l Culture in Mul i t a - cen t ere dA ge 61 C hic a ( go C e nt er : for t he Ar t of Ea st As i Un a , v er si ty of Ch ic a go 20 i , 1 3 3 ) 1 9 49 . , ? 谅 歷代 帝 王 廟古建 築 修 繕 工 程 專 輯 》 4 谅歷代 帝 王 廟 圖 書 編輯 委 員 會 U谅 : 文 物 出 版社 200 8 , 年 ) , , - 頁 22 2 5。 一 《 遼史 》 《 遼史 》 62 , 卷 37 《 地 理志 卷 72 《 義 宗倍傳 》 》 頁 4 47 ; o W i t tf 2 1 0。 , ge l a nd F e ng i , 4 s fo/ y o fC hi ne se Soc /吻 i 23 9 . - 63 , 頁 209 1 1 , 1 45 中 國文 化 》 第 四 十 四 期 《 ” “ “ 明 自 己 帝位 獲得的合 法性 黑 兔入 懷 而 , 然藉此?雲 十六 州全部收 回 黑 、 但^朝滅國僅_ , ” 一 c 的 瑞象 也證 明 了 這 雲覆帳 點 年 之 內 金 國r r棘 勢嫌竹的 夂下 了宋朝 棘 , , , 。 一 遼 朝 滅亡 後 耶 律 大 石 在 西域 重 建 遼 朝 , 將泮 梁诚洗 劫 空 俘虜了徽 欽二 皇 、 史 , , ” “ “ 稱 西 遼帝 國 此 滅亡 西遼在 中 亞 的 史 料中 被稱 爲 喀 喇契 。 史 稱 靖康 之 難 , 。 ” “ ' 64 一 — - W Q a ra K hi ta 在中 亞文 字 中 i ( ) 與 契 丹人 即 喀喇 , 65 黑色 而 黑 色 正是西 遼王 權儀式 中 的正 色 , 樣 女 眞人 在入 主 中 原之 前 就已 經 , 一 〇 有學 開 始 建立 純粹 書 個 中國 式王 朝 南宋 人徐夢莘編寫 的 史 。 ” “ “ 者指 出 之意 ” 或黑色在 中 亞 文 化有聖 潔 喀喇 , 、 因 此 被 用 來 命 名 中 亞的 王 國 部 落 幷 非鮮 見 , 例如 黑汗 王 國 Q a r akh an i ( d K h anat e) 、 黑 韃靼 《 三 朝 北 盟會 編 》 中 對 女 眞 建國 有如 是批 注 , 國 號大 金 、 : Q ar a ( “ ” 66 Tat ar ) 等等 , 但 筆者 以 爲 D 除 了 黑色 在 中 亞文 字 , 本土 名 以 阿 禄祖 爲 國 號 阿 禄祖 。 女真 , ” “ 中 的 這層 傳 統 意 義 之 外 其 也 當 俱有象 徵 天命復興 , 金 語 也 其 水產 金 而名 之 以 。 ” “ 遼 國水德 的 涵義 正如宋室南 渡 後需 要 用 , 曰 大金 , , ” 69 “ 建炎 猶 遼人 名 國也 遼 以 。 67 一 這樣 的 國號 來 宣 揚 其 中 興 趙 宋 火德 “ 般 。 “ ” ” 一 毋 庸 置疑 對 契 丹建 立 以 水爲 德 , 阿錄 祖 個中 爲女 眞 語 “ 在女 眞族的 後裔滿族 的語言 , ” 70 一 國式 的王 朝 有 着 重 要 的象 徵意 義 然而這樣 。 來 愛新 水 中 被稱 爲 , 現名 牡 丹 江 , 是松花江的 , 一 當 時 的 中 國 也再 次 出現 了 南 北 各宣 德運 統 、 各 居 正 統 的意 識形態 對 峙 影響 了 宋遼兩 國 影響 。 各 建世 系 、 條支 流 正 如 遼朝 的 國 。 國不 但以 女 眞 民 族 發 源的 愛新 水來 命名 其 國 也對外圍 政 權產生了 深 遠的 政 治 , 黑 龍江 二 省 、 號 與其 選定的 德運都 與契 丹族發 源 的綱 有 關 這樣_ 峙不 但對 。 流 經吉 林 , 原 本奉宋爲 宗 主 國的 高 麗在 遼 國 強 大 的 軍事 建 國初期也 從 愛 新水來 推演其 五 行 , 金 在其 , 乾隆 皇 帝 68 ? 壓力下 不 得 不 改爲 臣 服 於遼 , 金 國在 先滅 遼國 之後 後亡 、 而 女 眞 族建 立的 。 在爲 《 大 金德運圖 說 》 的 題 序 中 開 篇 描述 道 ? 也 面 臨 着 選擇 究 , “ ” ” “ 一 竟 奉 遼抑 或奉宋 爲 前 朝正統 的問 題 下 。 節 將 詳細 大 金 發 祥 於 愛新 水 愛新 , 也 。 故建 國 即 以 , 金 國語 , ” “ 闡述金 國 的德運之 爭 者 爲號 金 乃 因金色 。 白 , 71 遂欲從而 尚 之 妄矣 , 。 金 國 德 運之 争 前文 提 及歷 代 帝 王 廟 中 亦 有金太 祖 的 畫 像 像中 的 , 一 淵 之盟 簽訂 百二十牢 後 宋朝背盟 與 阿 骨打 頭 戴 白 色長毛 帽 , , 穿 白 色 交 圓 領袍服 , 。 如廟 ” 一 金國徽 了 m之盟 連雜翻了 漏 宋麵 中 供 奉 的 遼 太 祖畫像 。 , 樣 雖 然金 太祖畫像 也是 淸 , ” “ 64 作者 在此 感謝 康 丹 65 Fr ed eri ck W Mo e 劉雜 《 , China Im t p erial , 66 D an ie Ka ne ■對 l ( ) : 900 在 阿拉伯和 中文 語 境 中 的不 同音 譯 的 喀 喇契 丹 - . C a mb r idg e M a s sac hu se ( 18 00 , 歷 代胡 族王 朝 的民族政 策 》 ( 臺北 知 書房 : tts H a rv ar d U n v e r s i : t 年 20 0 5 頁 83 ) , i y Pre ss W t fog e i , ; l 1 , a nd 闡釋 999), 2 06 F en g , 。 * i成 wy of f ■ - hin ese C Societ y L iao 62 4 25 : , . 關於 西 遼 / 瞎喇 契丹 國 名 的誰f l 闡釋 見M , i ch al B i En 炉 in ? Tie rai ^ Khitai in Euras ian Histoiy B etween Ch ina an d he Islamic World (C am br idg e UK Ca mbr i dg e U n v e t : i : rs it , 〇/ 边e Q ar a y P res s 2 005 ) , , - 21 5 1 7 . ' " 67 M i cha l B 0 P r an i . r its 1 1 95 5 n qar : ) B i or b lac k , i ' ,> Stud ie n z ur Qa ra . s as s oc ia te d t mk i Re cht ss ymbo sc he n wi h th e nort her n d t i re ct io n n t i he li m Zeki k , Ch ne s e i t ra Validi Togan di t on of t i ie Five i a Arwa gan E l I st a nbu l , ( e m e nts ; S e e M i ch al , Th e Entire ofth e ra n, ak , Qam Khitai in Eurasian His ory t 2 \ 1 . , “ 68 關於髙 麗王 國 的 正 網 餘 口 何 受 到遼 、 金政權 的 衝擊 詳見 M , ic h ae l C . Rog e r s N at i on a l C on s c i o u sn e s s i n , ' Me d v al ie Kore a T he : n ta c t o fL ia o I an d Ch n i on Ko t m d y / China Am ong Eq uals ed ited , by Mo r r i s R os s ab - a nd 69 70 71 M6 《 Los An gele s Un 三朝 北盟會 編 李有棠 《 : ( 淸 i ( ) , 《 ve rs it y of Ca li forn ia Pr es s 甲 ) 》 卷3 , 《 《 , 19 8 3), 1 政皇 i 帙三 》 : 金史 紀事本 末 》 U 晾 御制 詩 四 集 卷十 四 》 , : , 頁 29 中 華書 局 影 印文 源 閣 四 庫 全 書 》 72 51 ( . 。 1 9 80 , 臺北 : 年 ) , 卷 1 帝 基肇造 》 頁 7 98 3 年 頁 1 《 臺灣 商 務印 書 館 。 , 1 , ) , 1 B。 5 i B e kel ey ( r 臺北故 宮 藏宋元 明 帝 王 畫像 與其 隱 喩 的 王 朝 正統 性 “ 朝新 作 幷非 金代 畫 家所 作 但其 確 實 體現 了 乾隆 , 運 , “ ” 宋居 火德 。 “ , 火 生土 所 以 金國 合 , 繼 宋運而爲 ” 73 所說的金代 色白 的 特點 然而 , 指 出了 其 以 國 名 爲 德運的 露 誤 : 。 乾 隆 也以 土徳 妄 。 ” 矣 與 遼 國 的 水德 這 場 關於 金 國 的 德 運 之 爭 持續 了 進 十 年 的 時 一 可 承 後 晉金德 不 同 金國 自 居 的金德只 與 其原 生文 , 間 直 到 金 章宗 泰 和 二 年 , 1 2 02 ( 十 ) 月 才終 , “ 化相 關 而 與 中 國 王 朝 世系 傳 統 幷無 關 , 然而 。 於 塵 埃 落定 金 , 更 定 德 運爲 土 金 國 朝廷 宣 布 : 臘 , ” 74 國 的金 德 說卻 因 此 在 朝野 之 中 備 受 爭 議 與 質 疑 金章 宗 明 昌 四 年 十二 月 93 1 1 ( ) - 用辰 。 章 宗�� 日 , 已 故 的 陳 學霖 敎 授 。 H ok l am ( C ha n ) 認爲 金 國 改 金 運爲 土 德 有 力 地 鞏 固 了 其 漢 化 的 成果 , : 72 帝 開始正 式敕命群臣 重議本朝 ^ 彳 選擇 繼 承 宋 統 而非 承 遼 運 朝 中 意見 主 要 。 表 明 金 國 統 治 者 在企 , 一 分爲 四派 是以 刑 部尙 屬李愈 翰林學 士承 旨黨 其 ^ 圖 通 過在 官 方意 識形 態 上 對 中 原 漢 族 王 朝 的 認 同 、 75 懐 英等 爲代表 的女 眞 保 守派 認 爲金 國 以 金 爲德即是 來淡 化 其 胡 族 血 統 , ” P e te r B o l 而 包 弼德 。 ) ( 敎授 ” “ “ 遵太 之聖訓 有 自 然 之符應 又兼 , 其 二是以戶 部尙 書孫鐸 應當更 改 曾 撰文 指 出 因 此不 , 侍讀 學 士張 、 認同 金 國 之 修 改 德 運幷 非 對 宋 朝 正 統 的 , 而 恰 恰是 以 德 運 之 說 來 否定偏 安 江南 的 南 , ” “ 行簡 太常 卿楊 庭 箱等爲代 表 的 、 雖 然 也主 繼唐派 宋王 朝 的 正統 性 旣 然 天 命 已 歸金 之 土德 : 則生 , 一 張金 國當 居金德 套正 統王 朝世 系推 演之理 卻另有 , 土之 火 德 當 已 消 亡 而 仍居 火 德 的 南 宋 則 , 自 然也 76 論 認爲 金國之金德乃是承 自 盛唐 之土德 不再 領 天 下 之 正 統 : , 無論其 目 的是 爲肯 定北 宋 之 。 正 統 抑 或爲 否 定南 宋 之 正 統 唐爲土德 五 代 朱梁 。 唐本非李氏 子孫 , 又强 , F r a nk 數後 自 前世 已不 比 自 附 於唐 之土 德 外 。 e ) 敎 授 所 論述 H e rb er t ( 在 金 國 宣 稱承 居 土 德背 後 , 所 隱含 的 最 重 要 的 政 治 寓 意 , 正 如 傅海 波 , 就 是爲 自 己 在 中 國 、 77 一 石 晋 十二 年 其 祚 促短 合爲 , 純 乃 繼 郭 周 爲 火德 , 閏位 聖 朝太 祖聖 訓 。 白 鳥獸瑞 應 上 承唐 統 自 。 服 色與 臺 北 故 宫 所藏 元 帝 御容像 、 白 , 、 然 符應 自 相 峙割 據 三 百 餘 年 的 宋 遼 金 西 夏 等 政 權 又 嘗有 , 請依 舊 爲金 德 。 元朝 的 德 運 、 其 三 則是 以 秘 書 郞 呂 貞 幹 蒙古 大 軍所 滅 , 、 。 , 蒙古 帝 國 在 成 吉 思 汗 死 後分裂 爲 四 個汗 國 東 歐 的金帳汗 國 伊 斯 蘭 地 區 的 伊 兒 汗 國 : 。 , 校書 郞 趙泌 等爲代 表 的 、 、 最 終 都 在 十 三 世 紀先 後被 在 歐 亞 大 陸 所 向 披 靡 的 , 西域 的察 合 臺 汗 國 袤 以 及 東亞 的 元 朝 , 。 元 朝 疆域廣 橫 貫 中 原 蒙 古草 原 以 及 東 北 亞 的 大 片 土 地 、 , , 、 , “ ” 繼 遼派 認爲 金 國 先遼 國以 成帝 業 ' 遼居水德 “ 水生 木 。 , 失 其 完 顏部 色 尚 越 近 承 速 之説 也 、 自 , 此 蓋 亦 依 太祖 聖 訓 , 是彼 , 今本 國 可號大 金 皆 载之國 史 , 而 取 越 恶 承善 “ 席之地 傳統 的 王 朝 五 德循環世 系 中 開 占 了 , 。 金 之正 色 即 白 郭 周 九年 皆 乘 時 攘 竊 、 何足 以 當 德 運 宋 不 用 趙垂 慶之 言 , 不 肯 繼唐統 序 劉漢四年 、 而 其 統 治下 的人 口 除了 蒙古 人 外 , 也 包 括 了 被其 征 , ” 國 家 宜 承 遼運 爲 木徳 , 最後 。 服 的漢 人 以 太常 , 契丹人 、 女 眞人 、 黨項 人 、 、 中 亞色 目 人 “ 丞孫 人傑 大 理 卿 完顏 薩 喇 直 等 人 爲 代表 的 ' ” 繼宋 等等 與遼 。 金 同 爲 北 方 民族 、 , 元 朝 如何 看 待 蒙 古 “ 一 派 貝 ! J 遼摅 偏 認爲 , 宋有 中 原 , 是 正 統在 宋 帝 國 在 中 國 的 正 統性 問 題 , “ ” 其遼 無 可 繼 所 以金 國 不 合承繼 適昨 , 而 當 承宋 , 字 元世 祖將 國 號 改 爲 漢 ? ” 元 , 在稱蒙古大 汗 的 同 時 也 自 稱中 國 皇 帝 , — - 頁 72 { 煙 麵圖 說 》 , 73 《 大金德軍 圖 說 》 , LA 2A : _ * - 頁 2八 4 8 ; 11 〇 让 - 1 311 1 £ ^1 31 1) 1 ^淨 如33 价13 允 加/ 6 ? ( ] ?7 3/ 80 85 7灿 33 . , - 74 《 金史 》 1 4 1 ( ^ 中 華書局 : , 1 97 5 年 卷 ) , 1 1 《 章 宗本紀三 》 頁 25 9 , H ok C ha n L 颂 ; , - China 7 7 78 . , - 75 Ho k Ch an L egi ima ti oB in 76 P e te r B ol I mp er ial t , China 1 20 . , ^ - - Re v e w i of L e t m a tion in gi i , rial Im pe China Disc uss ions : under the Jurch en Chm Dynas y (1 1 15 t 1 234) b y , M - - H ok l am C ha n m Har vard Journal ofA sia tic Studies < 4 . Al \ ( 1 98 7 ) : 2 97 98 . * - 77 He rbe r t Fr a nk e 13 68 ed ite d , by Th e Ch n Dy na sty/ i , De n C Tw . i s itc h et an d i n The Cam bri dge History H e be r r t Fr ank e of Chin a Alien R egim e s : id e U n v ers N ew York Ca mbr g : ( i it y P r e ss an d Border S ates 90 7 t , . 1 32 0 99 4 , , ) 1 47 臺 北 故 宮 藏 宋 元 明帝 王 畫 像與 其隱 喩 的王 朝 正 統 性 遼之 水德 , 宣吿終止 , 因此 當時 業 已 開 始 的官 修 遼 史 計 劃也 , 93 徹底 宣 吿 了 金 不 以遼爲 正 統 認爲 元 朝 的 史 官 所修三 史 中傳達 朱先 生 通 過比 較 。 , “ 如 前 文 所述 元 朝 對宋 , 遼 、 金三 朝 的 正 統 性 、 金是當 時 幾 個幷 立 政 權的 正統 了 ” 無書面 正 式 定論 因此 雖然忽 必 烈 在 建 國 之 初 就 , 。 從 它那 裏 承襲 過來 的 元 的 正統 正 是 , 97 這個觀 點與 我在 前 文 中 從 〇 一 已 下 令修 編 前 朝史 史計 劃 遲遲無 法 展 開 編宋 史 和 女 眞 族 官員 所接 受 1 貝J 多 數漢族 官 員 認 爲當以 本 紀 。 以 載記 編遼 金 史 , 但 這 無 疑 不 被契 丹族 , 而 若 以 遼 史 或金 史爲 本 紀 。 遭 到 了 朝 中漢族 官 員 的 強 烈 反 對 年 1 43 3 ( ) 在宰相脫脫 的力 主 下 , 五行 德 運與 歷代 帝 王御容像 而 推斷 得 出 的結論 但 正 統 未定 導 致 元 朝 的官 修正 , 事實 上 , 的 差 異 對待 , 元 朝 史 官 在三 史 中對 宋 與宋 朝史 官在 十國 的 差異 對 待十 分類似 , 。 元 順帝 至正 三 代史 》 爲例 , 將 各 派意見 折 帝 王皆 有本紀 “ 梁 , 唐 、 漢 、 。 金 三朝 五代 史 》 中 對 五 代 與 《 《 舊五 周 五代 皆 有 國 書 、 而 十 國 則 被收錄 在 , 、 以 薛居 正 編 寫 的 。 晉 、 遼 、 致 、 僭僞 列傳 》 中 《 ” — 衷 終於 決 定 以 宋 , 遼 、 正式 各予 正 統 金 、 “ 官 修 正 史 如此 編 寫 , 自明 不言 , 宋朝 選擇 了 黃 , ” 94 開 始 了 三 朝 正史 的 編 寫 案即 定 三 史 的 修 編也 開 始 快 速 展 開 , 位漢 族史 官 兩 位 畏 兀 兒 族史 官 、 一 四 百 九 十六 卷 宋史 , 河 流域 的 中原 王 朝 爲正統 在 二十 七 從宋 滅 北 周 與 十 國 的過程 來 看 而 視 南 方諸 國爲 僭僞 、 五 代史 《 , 的天 命 更迭 發生 在 趙匡 胤 陳 橋 兵 變 、 不 到 三年 的 , 後 》 。 記錄下 奪北 周 皇 位 之 、 幷 同 時 以 宋 居 火德 之 說宣 布 了 宋對北 周 正 統 的 , 一 十六 卷 遼史 百 、 。 兩 位突 厥史 官 、 以 及 兩 位 黨 項 族 史 官 的 共 同協 作 下 時間 裏 的折 衷 方 各 予 正統 。 繼承 、 而後 來 宋 太 祖 ’ 宋 太 宗陸績 平 定南 方諸 國以 、 “ 95 — 百 三 十 五 卷金 史 全 部 編 撰 完 成 一 一 然而 〇 三史 , 及 北 漢 的 過 程則 是 統天 下 的 戰爭 個正 統王朝 , ” 是否 代表 元 朝 對宋 同修 遼 、 金 三 朝 同 等對待 、 幷 不 關 乎正 統 、 元 朝 所修 的 三 史 中 也 反 映 了 極 其 類 似 的 正 統 來 同 視 作正 統 ? 從 上 文 所 引 朱 仲 玉 先 生 的 分析 看 。 , 一 已 故 的 朱仲 玉 先 生曾 在 觀 其 文���知識 》 雜誌 中 發 《 正 統在 黃河 流 域的 中 原 王 朝 而 不 在 南 方 , : ; 一 一 表 《 金史試析 》 全對 等 問 事實 上 , 指 出宋 , 遼 、 金 三 史 幷 非完 、 其二 元 朝 史 官 以 隱 晦 的 手 筆將 前 朝 正 , 政權 之 時 先生 對 爲透 徹 《 而非 宋 遼 , 。 《 進金史表 》 和 金史試 析 》 文中 後周 之於宋 個政 權 之 時 最後 朱 , 進宋 史 表 》 的 對比 分析 尤 《 ( 金 之 於元 , ) 個 而不 是 平 定 、 一 一 統歸 於金 國 天 命 的更迭 發 生 在 本朝 在 中 原 征 服 的第 , 類似 的王 朝正統論 和 南陳 之時 : ( 十 國 之 於宋 在 晉 代 魏 滅吳 , 也有 類似 的體 現 , 不 難理 解 南宋 之 於元 , 。 ) 以 及隋 滅北 周 、 。 遼 朝遺 民 幷 不 熱 衷 於這 場 關 於前朝 , “ 一 《 進 金 史表 》 云 國可滅 : 史不 可 滅 善吾師 , ,  ̄ 遼 朝 早 已 爲金 國所滅 正 統 的辯 論 , 蒙 古帝 國 所 , ” 98 惡亦吾師 這是 滅 國 繼 統 。 前朝 爲 師 的 説 法 以 、 征服 的 是 中 亞 的 西遼 帝 國 。 西 遼 政權 早 已 遠離 中 ^ ‘‘ 《 而 進 宋 史表 》 云 觀趙 : 這 襄的 。 原 , 雖然號 稱 是 遼 朝 的 復 興 , 但 西 遼深 收 中 亞 文 化 , ” 一 之績 皇元混 足見 氏 隆 替之 由 “ ” 一 一 混 即統 浸淫 仍 , 而 遼 國 曾 積 累 了 數 百 年 的 中 國 王 朝 影響 則 , 96 99 一 一 是 把 宋作 爲 個 被統 的 地 方政 權 看 待 的 逐漸褪 去 。 甚至 在其 亡 國之 時 。 連皇位 都 已 不 再 , - 93 劉浦 江 94 Ho k 《 , 麟 之 正與 遼金 王 朝的正 統 性 問 題 》 頁 , 96 1 97 1 。 ^ - l am C hin e s e O ff ic C ha n i al H ist or io g aphy a t , r t he Yuan C our t Th e Com p : il a t i on o f Ch n h e Li ao and i t , , Sim g - H i s to ie s r i n China under , Mongol Rule ed . D L a ng . J ohn , l P r nc e ton o is i : P r n c et on i U n v ers i it ( y P r e ss . 1 98 , 1) ^ 95 He r b ert F rank e Ch n e s e H i i st o , iog r ap hy r und er l M on go R u l e The Ro : i l of e H s t or i n A c cu . l (1 9 74 1 : 6 06 1 H ok 7 - l a m Ch Ch an i ne se Of ic i al H i s to rio ; , 96 朱仲玉 , 《 金 史麵 》 97 朱仲 玉 , 《 金史試析 》 98 在 西 遼 亡 於蒙 古後 《 , 文 史知 識 》 總第 頁2 Mongolia n ur at ion / M - 1 ) , lt y ^ - St udies no 56 , 1 34 期 ( 1 98 4 年 gr ap hy a t t h e Yu an 頁 23 ) , C our 56 t 1 06 . , 。 1 。 , , 契 丹 人 在基 爾 曼 i ( K rr n & n , 今伊朗 南部 ) 復國 但 這 個新 的契 丹 國 家選 擇了 臣 服 於蒙 。 ' ” “ 古 而 且 在蒙古帝 國 的 允許 下 , 保留 了 , 哮 喇契 丹 的 國號 詳 見 M ch a i 。 [ B i T &e ran , £mp x h5 〇 / Ae i ( a ?ar _ K& /£ a/ " h i a s/al f ii £ur i sfa/ , y 8 6 90 。 因此 , 蒙 古人 很有肯 能幷 不認 爲 西遼 已 滅 亡 。 - 99 W fo ge l m d Feog, Histoi y ofChin ese it t Soci et y Li ao . 6 69 73 : , 1 5 1 臺北 故宮藏 宋 元 明帝 王 畫 像 與 其 隱 喩 的王 朝 正 統 性 一 延續 而 是不 同 王 朝 之 間 的 更迭 、 而如此 , 丨 林兒 之死也很容 易被歸咎 於朱 元璋 來 韓 , 因此 , 淸 朝 徹底 擯 棄 歷代 以 五 行德運推 演王 朝 04 世 系 的 做法 0 “ 而在 正色 的選 擇上 , , 乾 隆 之所 以 選 擇 ” 一 然而 , 到 了 明 朝 中葉 1 當 居土德 的說法 , 以 黃 爲正 民 間 已 廣 泛 流 傳 着 明朝 也 許有 以 下 三 個原 因 , : 其 , 黃爲 ; 其二 , 乾隆 05 雖然 官史 沒 有明朝 改其 德運 的 。 土德 正 色 , 而 土德 居五 行之 中 央 爲 尊 一 記載 但 從 臺 北 故宮 所藏的南 薰 殿明 帝 畫像的 卷軸 , 與冊 頁 中 可 以 看 出 黃色 ( 如 圖 十三 1 土德 的正 色 《 十 四 位 明 朝皇 帝所 著袍服 皆 爲 ’ 明 憲 宗 半身 像 》 ) 而 黃色 正 是 , 對唐 太 宗尤其 崇 拜 其三 , , ; 淸朝 選擇 了 延續 明 朝的 黃色 袍服 在北 京故 宮所藏 的淸 帝畫 像 中 體現 明顯 06 爾 哈 赤 到 光 緒共 十 前朝 大 有 不 同 。 。 淸 尙黃色 , 從 太祖努 一 。 明 亡 淸興 後 代 的正色 而黃 色 正 是盛唐 淸 朝皇 帝 對 五 行德運 的看 法 又與 , 乾 隆皇 帝 就 曾明 確 批判 王 朝德 運說 ” “ 自此 說 , , 自 位帝 王 的 皇袍 顏色 均 爲明黃 。 秦 以 降 被 歷代 王 朝 津 津 樂 道 的 王 朝德 運 終 於在 中 國 政 治意 識 形 態 中 終 於 徹底消 失 。 ” “ 陋說 爲 幷 稱其歷代 以 來 , 惑 之 甚矣 。 一 代之 輿 夫 , 皆 由 積 德累 仁 豈遂 五 行 之 生 , % 克 ? 而 服 御所 尙 1 05 1 06 陳學 霖 , 餘非 所宜 自 當 以 黃爲 正 , 《 【 。 耶 魯 大 學 歷 史系 陳�� 】 , 明朝 火 德的緣起及 國 號 問 題 》 《 , 中 國 文化 硏 究 所 學報 》 總 第 50 期 2 0 10 We n C j . F on g , 年 ( ^ WM ) , 頁 99 。 ^ I mp e r ia l P or t r a ture o f t he i M i ng Dynas t y i n Po ss es sing he t P ast , - 3 27 3 3 i ; 1 07 《 D o ra C h n g , Icons ofR uIership 御制詩 四 集 卷 十 四 》 , 頁 1 6 A . 。 1 53
READ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