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8042740/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AGU200712007.htm
收藏本站
《考古》 2007年12期
收藏 | 投稿 | 手机打开
二维码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和象征系统

段渝  
【摘要】: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和象征系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起初阶段,良渚文化玉琮主要是作为"神徽"的物质载体,其功能在于镇墓。其后,随着玉的价值被进一步认识,墓葬中随葬玉琮数量的逐渐增多,玉琮被赋予了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K8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2 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葛铠;中国早期造物思想的朴素本质及其与宗教意识的交织[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3 萧兵;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新解[J];东南文化;1992年Z1期
4 潘守永;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在东瀛——林巳奈夫《中国古玉的研究》评介[J];东南文化;1993年02期
5 万俐;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处理技术几个研究课题的思考[J];东南文化;1993年06期
6 张怀通;巫咸"考──兼论良渚文化向中原的传播[J];东南文化;2000年07期
7 贺刚;论中国古代的饕餮与人牲[J];东南文化;2002年07期
8 林志方;江南地区夏商文化断层及原因考[J];东南文化;2003年09期
9 李新伟;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东部史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J];东南文化;2004年03期
10 陈杰;;良渚文明兴衰的生态史观[J];东南文化;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龙;李莎;陈磊;;云南艺术铸造的发展及其特点[A];机械技术史(3)——第三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过仲阳;环境演变中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5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吴国升;春秋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7 张言梦;汉至清代《考工记》研究和注释史述论稿[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蓉;论《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杭春晓;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3 骈慧娟;先秦火政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岳;饮食方式与饮食具设计[D];东华大学;2005年
5 朱志娟;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韩敏;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徐文文;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石新影;从上古时期玉器看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形成[D];安徽大学;2005年
9 王唯茵;汉字展示的视觉序列刍议[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张继;试论西周法律的中和特征[D];苏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2 段渝;论巴蜀地理对文明起源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3 段渝;论蜀史“三代论”及其构拟[J];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06期
4 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J];浙江学刊;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喜;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2 付冬根;清江县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初步探讨[J];南方文物;1982年02期
3 王心喜;浙江省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及其文化内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4 达;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简介[J];社会科学;1984年01期
5 石寒;考古资料纠正传世文物谬误一例[J];东南文化;1985年00期
6 薛理勇;良渚文化“玉锥形器”的用途、名称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7 李志庭;;从越王勾践的改革看越国的社会性质[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8 车广锦;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探析[J];东南文化;1987年03期
9 舒衡;良渚文化简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10 ;编后的话[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平;王昌燧;张居中;;古陶产地研究的一点体会[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2 夏养培;;砭石疗法的考古发现[A];首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华文;;浙江名山的传说圈及旅游开发[A];山岳与象征——2001山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晓能;孙亚冰;;青铜纹饰与图形文字的史前渊源[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日辉;;良渚文化与文明时代初探[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6 王心喜;;“小人物”发现“大文化”——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评传[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7 方酉生;;试论良渚文化与防风国[A];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前言[A];200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程小丽;杨玉琮;陈葳;王翔;周萍;尤元义;;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应用[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杨海人;;欢迎词[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伟;《良渚文化研究》读后[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袁永明;中国古代玉器与玉文化高级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物报;2000年
3 王仁湘;太阳神:旋纹装饰的史前人形艺术作品[N];中国文物报;2000年
4 记者 顾咪咪;广富林:5具完整尸骨出土[N];解放日报;2000年
5 胡海燕;凌家滩原始文明遗址将进行第四次发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周其俊;撩开千年神秘面纱[N];文汇报;2000年
7 林元锋;寻找历史理性[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考古专家对凌家滩遗址的评论[N];安徽日报;2001年
9 王信章;杭州市委书记潜心旅游调研[N];中国旅游报;2001年
10 航迅;良渚文化遗址又有新发现[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虎;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振;钟馗信仰与钟馗戏[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絮;杭州近郊大型复合型居住区开发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石新影;从上古时期玉器看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形成[D];安徽大学;2005年
5 黄姗;商代青铜器兽面纹与良渚玉器兽面纹关系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芦军;祭祀与中国早期国家历史互动进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潘中华;汉画“太一”像[D];东南大学;2005年
8 潘坚;论地域性神话的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慧;杭州湾跨湖桥新石器文化遗址兴衰—全新世海平面波动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翔;龙虬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791813
  • 010-6298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