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獨家專訪)爭取「正名」大學多年的香港教育學院,終於走到直路,終點在望。教院校長張仁良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正名後除有助吸引優秀的學生及師資加盟外,亦提升教院的學術地位,增加社會人士的關注,從而有利籌款工作。他期望教院日後「兩條腿」走路,既不放棄現有的教學法訓練,同時擴闊學科知識層面,逐步發展中學教育課程。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已通過教院正名的報告,正待行政會議通過及呈交立法會修例,教院上下難掩興奮之情,校長張仁良更是喜上眉梢。除了新校名和校訓外,教院未來的課程、師資、研究等,亦是外界關心的重點。張仁良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正名大學後的教院維持「教育為本」的方針,但由於現時的策略發展計畫將於明年結束,教院須制定新一輪的短、中、長期策略發展藍圖。

  學術發展方面,張仁良稱,會先搜集學系和學院同事的意見,綜合後會在教務委員會討論,「之後我會親自去每一個學院的委員會講解,最後由校董會決定。」他續指,教院在師訓上一直處於領導地位,尤其是幼兒教育、小學及特殊教育方面,八成教師均為教院的畢業生,未來教院將致力開拓中學教育的版塊,「今學年將開辦六個全新的中學教育課程,包括企會財、數學、歷史、中國歷史、地理及科學。」

  為了解「未來教師」的核心能力,張仁良表示,曾向全港學校的校長發信,邀請他們參加問卷調查。在收回近一千份問卷中,受訪校長認為一位好老師須具正面的人格、積極工作態度、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和專業知識,「學界一向認為,教院畢業生的課堂管理和教學法做得好好,但去到高中,學科訓練始終不及傳統大學,因此教院希望日後能『兩條腿』走路,不放棄現有的教學法訓練,同時擴闊學科知識層面。」

  研究方面,張仁良形容,教院的研究實力不斷加強,過去幾年聘請逾三十名講座教授,帶領年輕同事從事研究工作,當中包括社會學學者呂大樂、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環境毒理學學者黃銘洪等,「希望正名後能吸引更多對教育研究有興趣的教授加盟,日後研究項目亦主要圍繞教育範疇,對教育課程有直接和間接的正面影響。」

  至於正名後會否改校徽,張表示,現階段校名和校訓是首要處理的工作,但不排除下一步作校徽設計諮詢,並有意向過去的畢業生發放印有新校名的畢業證書。他又笑言,曾在網上討論區見到有人將教院(ied),誤會成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正名後除了對教育輔助課程畢業生的薪酬,有正面的幫助外,亦提升了學生的士氣,解決了過往自卑感的問題。」由於教院的學術地位提升,增加了社會人士的關注,他相信正名後有利日後的籌款工作,並吸引更多有志投身教育事業的優秀學生,在聯招中首選入讀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