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8111615/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006250222.aspx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Se detecta que el idioma que usted usa no es el carácter chino tradicional.Por favor, intente entrar en la Página web de“Español”

科學家發現神秘星體 可能是最小黑洞或最大中子星

最新更新:2020/06/25 20:05

(中央社巴黎24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今天指出,他們去年使用重力波探測器,偵測到一個神秘星體,離地球約8億光年遠,可能是目前發現到的最小黑洞或最大中子星。

義大利歐洲重力天文台(EGO)先進室女座探測器(The Advanced Virgo detector)及美國兩座重力波天文台,於去年發現這個星體,並且計算出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2.6倍。

這個星體的質量正好介於科學家所稱的宇宙質量間隙(mass gap)內。目前已知最重中子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5倍,而最輕黑洞的質量則是太陽的5倍,兩者間範圍即質量間隙。在此之前,幾乎完全未觀測到介於2.6至5倍太陽質量的天體。

科學家表示,7.80億年前一個質量為太陽2.6倍的未知星體,與一個質量為太陽23倍的大型黑洞合併,形成一個質量約為太陽25倍的黑洞,部分質量以重力波釋出,發射出在地球上可偵測到的巨大重力波。

中子星及黑洞都是在大質量恆星內部核反應燃料耗盡、發生超新星(supernova)爆炸現象時形成。核心質量較輕的恆星往往形成中子星,質量較重的則會塌陷形成黑洞。

國際研究團隊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指出,關於這個獨特性質,可能有多種解釋。

其中一項主要解釋是,可能是一個質量相對較小的中子星,實質上遭到一個黑洞「完全吞噬」。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柏利(Christopher Berry)表示:「這是令人驚奇的事件。這將會確實改變我們如何理解黑洞及中子星的形成。」(譯者:陳正健/核稿:劉學源)10906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下載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每日新聞不漏接!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地機族
訂閱中央社
感謝您的訂閱!瀏覽更多中央社精選電子報
點擊訂閱電子報 點擊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