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開會定期、定時,就不怕「計畫趕不上變化」

張敏敏
user

張敏敏

2024-09-05

瀏覽數 1,200+

開會是為了把目標互異、專業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地點相互做溝通,協調資源。Unsplash by Akson
開會是為了把目標互異、專業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地點相互做溝通,協調資源。Unsplash by Akson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當排定的計畫沒有被實踐時,我們總是聽到「沒辦法,計畫趕不上變化」。確實,當下市場充斥許多不穩定的因素,但只要掌握「定期開會」與「定時開會」兩大開會要訣,就是掌握執行力的關鍵!

這是您公司的每年例行嗎?召開策略營,轟轟烈烈地列出年度目標,然後,一年之後見。一年之後,原場地、原班人馬,彷彿一切打掉重練,高階主管一夜未眠,腦力激盪,再度壯麗地向總經理報告年度計畫表。然後,隔年,問執行進度,總經理被一句話打死:「計畫趕不上變化。」計畫真的趕不上變化嗎?總經理您被這答案說服了嗎?

什麼是計畫(planning)?現今,我們對計畫一詞的主要定義,主要來自兩位學者:大衛道夫(Paul Davidoff)、雷納(Thomas A. Reiner)在1962年所寫的文章〈規畫理論的選擇〉(A Choice Theory of planning)。他們認為所謂的計畫,是一個決定未來最佳行動的過程。後有學者開始認為,計畫的過程牽扯到實踐性,因此,「控制」(control)的管理動作必須納入;後又有學者提醒,在減少目標與現狀差距的控制過程裡,其實更牽扯到一連串資源的配置和決策,因此,這一脈傳承下來,慢慢地衍生出管理學重要的四大領域:組織、規畫、領導、控制。

面對計畫必須要嚴肅

如此看來,想要擔任公司的管理職,都必須從「撰寫計畫」開始。

寫計畫,是實踐想法的第一步。但就如同前所述,實踐想法的關鍵,在於必須不斷地將設定的計畫拿來檢查,不斷地核對目前現狀與目標到底差距有多遠。另外,也必須思考,產生的差距,究竟得迎頭趕上或放棄?這一系列的決策如此關鍵,但很遺憾的是,許多經理人在訂定目標、寫完計畫後,少有認真地去對待這些嚴肅的想法。

計畫的設定,是干預自然的一種動作。我們就是不讓事情自然發生,才要預先做準備,預先做設定。因此,當環境變動愈大,就更得事前干預,且干預的力量得夠大,才能讓公司或個人,得以減少變動環境帶來的衝擊。不意外的,愈來愈多企業家將公司計畫延長陣線到三年,這是因為以巴衝突、烏俄戰爭、氣候變遷等不確定議題環伺。

究竟該如何確定計畫被實踐?我提供一個方法,不假外求,不需要花錢,也不必購買繁複的軟體控制系統,您唯一要做的就是,有紀律地實踐它。那就是:定期開會、定時開會。

定期開會:執行力的關鍵

請您根據市場狀態,至少每兩週定期開會。

告別股市韭菜命運|業界才知道的AI投資秘笈課程,早鳥優惠到9/18!

根據我們的輔導經驗顯示,星期一早上開會,會議品質是最差的。主因來自與會人員準備不足,且必須面對這一星期旋風式工作的拉扯。普遍而言,星期二召開定期會議,是較佳的選擇,除了讓人員可從容地更新資料,也有足夠時間和團隊人員溝通,進行工作分配。

定時開會:善用有限的專注力

不少學者想積極尋找開會的最佳時間長度,這是因為當會議時間過久,與會人員專注力不足,也容易被挑起負面情緒,人員對會議結果滿意度低,從而導致低水準的執行意願。

但究竟什麼是最佳的開會長度呢?瑞士學者馬利克(Fredmund Malik)應該是對開會態度最極端的人,馬利克教授認為,好的開會時間長度是0,是的,你沒看錯,他認為最完美的組織設計,就是根本不需要開會,就可以協作成事。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曾經就開會議題,行文討論,他認為經理人最重要的事有三個,分別是開會、開會、開會,而最佳開會時間,建議是45~50分鐘,留十分鐘給自己,進行角色抽換,或是釐清思緒用。

執行力建立在開會之上,但,為什麼要開會?開會就是為了把目標互異、專業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地點相互做溝通,協調資源。你必須意識到,這是成本很高的事。但善用開會,抓重點開會,確定每個人都在達標的路上,除了確保目標的達成外,更積極的意義是:在變動時代,定期、定時,有紀律地完成管理團隊的工作,以穩定面對環境的不穩定,是優秀經理人帶領團隊闖盪市場最聰明的方法!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JW智緯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中華OGSM目標管理協會」理事長;本文轉載自《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

延伸閱讀

老闆要補修的一堂催生課
數位專題

老闆要補修的一堂催生課

《遠見雜誌》、遠見民意研究調查與得人資源整合公司合作,啟動全台第一份企業生育力大調查,藉此檢視,企業能否共同解決台灣少子化問題,並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讓員工生、養都無後顧之憂。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