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征服者史

世界征服者史

《世界征服者史》主要講述蒙古人在13世紀時的興起和征服,是改變世界歷史的大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絕不僅僅“只識彎弓射大雕”,他統一了蒙古各部,實行變革,井開始東征西討。在他的統治下,蒙古人“從艱苦轉為富強,從地獄進入天堂”,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帝國。《世界征服者史》生動地再現了從成吉思汗開始的幾代蒙古可汗東征西討、創建強大帝國的歷史畫卷,所記述的史實,大部分是作者親見親聞的,因此它是最原始的、最有價值的史料。 《世界征服者史》所敘述的年代,起自成吉思汗,止於旭烈兀平定阿殺辛人的阿剌模忒諸堡。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內容包括蒙古前三汗,即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和貴由汗時期的歷史;第二部分實際是中亞和波斯史,其中包括花剌子模的興亡、哈剌契丹諸汗,以及那些地方的蒙古統治者,如成帖木兒、闊兒吉思、阿兒渾、舍里甫丁等;第三部分內容比較龐雜,它從拖雷開始,以較大的篇幅談到蒙哥的登基及其統治初期的史實。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所敘述的年代,起自成吉思汗,止於旭烈兀平阿殺辛人的阿刺模忒諸堡。全部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包括蒙古前三汗,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和貴由汗時期的歷史;第二部分實際是中亞和波斯史,其中包括花刺��的興亡、哈刺契丹諸汗,以及那些地方的蒙古統治者。第三部分內容龐雜,它從拖雷開始,以較大的篇幅談到蒙哥的登基及其統治初期的史實。

本書所記述的史實,大部分是志費尼親見親聞的,因此它是最原始的,也可以說是最有價值的史料。

該書第一卷共四十一章﹐主要記述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窩闊台﹑貴由﹑朮赤﹑拔都﹑察合台等的事跡。其中第五至七章則為畏兀兒史﹐第八至十章為哈剌契丹末期史。第二卷共三十二章﹐第一至二十五章為花剌子模王朝史(其中第十章為哈剌契丹史)﹐第二十六至三十一章記1229至1256年初統治波斯地區的蒙古長官(成帖木兒﹑闊里吉思﹑阿兒渾等)歷史。第三卷共十六章。前七章為拖雷﹑蒙哥﹑旭烈兀史﹐後九章記亦思馬因派王朝史。

本書目錄

《上卷》

漢譯本序

前言

英譯者序

轉寫法說明

英譯者注釋中引用的書目

縮寫表

第 一 部

頌詞

緒言

第一章 成吉思汗興起前蒙古人的情況

第二章 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興起後頒布的札撒

第三章 成吉思汗的興起,世界眾帝王的國土落入其手的開端——一個簡要紀事

第四章 成吉思汗的諸子

第五章 畏吾兒地的征服和亦都護的歸順

第六章 畏吾兒歷史的續篇

第七章 亦都護和畏吾兒地的起源——據他們自己的說法

第八章 屈出律和脫黑脫罕

第九章 殉教的伊禡木——忽炭的阿老丁·穆罕默德

第十章 阿力麻里、海押立和普剌諸地的征服,以及有關這些地區統治者的記述

第十一章 征討算端諸地的原因

第十二章 征服世界的汗征討算端的國土和訛答剌的陷落

第十三章 兀魯失亦都出征氈的,以及氈的地區的征服

第十四章 費納客忒和忽氈的陷落以及帖木兒滅里的傳奇

第十五章 征服河中簡述

第十六章 不花剌的陷落

第十七章 塔剌必的叛亂

第十八章 撒麻耳乾的征服

第十九章 花剌子模的命運

第二十章 成吉思汗進兵那黑沙不和忒耳迷

第二十一章 成吉思汗在忒耳迷渡河以及巴里黑的陷落

第二十二章 成吉思汗轉擊算端之戰

第二十三章 成吉思汗的回師

第二十四章 朵兒伯·朵黑申追擊算端扎蘭丁的征伐

第二十五章 哲別和速不台追擊算端摩訶末的遠征

第二十六章 拖雷征服呼羅珊簡述

第二十七章 馬魯及其命運

第二十八章 你沙不兒的遭遇

第二十九章 世界的皇帝合罕登上汗位和世界帝國的威力

第三十章 世界的皇帝合罕出征契丹以及契丹的征服

第三十一章 第二次忽鄰勒塔

第三十二章 合罕言行錄

第三十三章 合罕的宮室和駐地

第三十四章 脫列哥那哈敦

第三十五章 法迪瑪哈敦

第三十六章 貴由汗登上汗位

第三十七章 斡兀立海迷失後及其諸子

第三十八章 朮赤及其繼承人拔都的登基

第三十九章 不里阿耳以及阿速、斡羅思領域的征服

第四十章 克列兒和巴只吉惕的騎兵

第四十一章 察合台

第 二 部

附錄

地圖 一一三

《下卷》

歷史記載

該書是研究13世紀蒙古史的基本資料之一。

史料價值最高的部分是第一捲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史﹐第二卷二十六至三十一章波斯地區蒙古長官史﹐以及第三卷前七章拖雷﹑蒙哥﹑旭烈兀史。因為這些部分都是作者根據耳聞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後出的歷史著作如拉施都丁《史集》﹑巴爾‧赫布雷烏斯的《世界史略》等﹐都大段地採用該書上述各部分。此外﹐第一卷的畏兀兒史﹐第二卷的花剌子模王朝史﹐第一﹑二卷中有關哈剌契丹(西遼)史的記述﹐對研究畏兀兒史﹑中亞史﹑西遼史也有重要價值。

體裁形式

該書文體華麗﹐往往雕琢過甚﹐文意晦澀﹐頌揚真主之類的文詞又占據了相當多的篇幅。

留存至今的波斯文抄本散見於法﹑英﹑伊朗﹑蘇聯等國﹐其中最古老﹑最好的抄本為巴黎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290年抄本。卡茲維尼(M.M.Qazwn)從1906年起利用巴黎圖書館所藏七種波斯文抄本進行校勘﹐以1290年抄本為底本﹐1912年出版了集校本第一卷﹐1916年出版了第二卷。後來他又增加另外七種波斯文抄本﹐共用十四種抄本校勘第三卷﹐於1937年出版。一﹑二﹑三卷被收載為萊頓─倫敦出版的《吉布紀念叢書》第十六卷第一至三分冊。卡茲維尼在其集校本第一卷中用波斯文寫了一篇長序﹐廣泛利用波斯﹑阿拉伯文資料對志費尼的家世﹑生平以及本書作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卡茲維尼的集校本﹐儘管有個別處尚可改進﹐但是具有很高學術水平﹐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1938至1958年﹐英國學者波伊勒根據卡茲維尼集校本將該書譯成英文﹐並廣泛汲取了巴托爾德﹑伯希和﹑柯立甫等歐美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了大量注釋。譯文質量﹑譯名對音以及注釋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作者簡介

作者:(伊朗)志費尼 譯者:何高濟

志費尼,1226年出生於波斯的志費因省,祖輩歷任波斯舊朝的“撒希伯底萬”(財政大臣)之職。他本人在20歲前已開始為新統治者蒙古人服務。他曾幾次入朝蒙古都城哈剌和林。正是在最後一次哈剌和林之行中,志費尼應友人之請,開始撰寫這部巨���。後來在波斯伊兒汗王朝中擔任巴格達諸地長官二十年之久,卒於1283年。

何高濟,1933年生,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後移居巴西。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發表論文多篇,曾參加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的編寫工作。主要譯著有: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利瑪竇《中國札記》、曾德昭《在中國志》和安文思《中國新史》等。

文摘

轉寫法說明

在一部首先供一般讀者閱讀的翻譯作品中,我把東方詞的拼法加以簡化:省掉習慣用來表示準確波斯語或阿刺伯語拼法的發音符號。基於同一理由,我採用了諸如“vizier”、“cadi”、“emir”等英語化形式,不拼作wazir(vazir)、qadi(qazi)和amir。伊斯蘭聖書拼作Koran,不拼作Quran,而接受它的默示的回教創始人拼作Mohammed,不作Muhammad,Muhammad之形則保留用來稱呼所有其他同名的人。

另一方面,為專家的方便,大家常希望表達阿刺伯字書中正確的語彙拼法(特別是人名)。在波斯和阿刺伯辭彙的情況下,這個目的是這樣來達到的:在索引中,嚴格按照基本上是皇家亞洲學會承認的音譯體系來拼寫它們。同一體系也用於譯文中常見於圓括弧內的辭彙。它還用於腳註中,儘管不是那么嚴格地一致。在正文本身,已經說過,發音符號被略掉。也採用Khorazm、Khoja、Khaf等拼法,以代替更正確的Khwarazm、Khwaja和Khwar。

有時候,例如在討論波斯原文中錯訛拼法時,不用阿刺伯字書是困難的。作為那種字書的代替,我採用了異於別的音譯體系的大寫字母,其中alif總寫成A,waw寫成w,ya寫成Y;A僅表示alif mamdada;而j、e、x、z、S和r分別相當於j、ch、kh、zh、sh和gh。發音點的脫漏從兩方面表現出來。當失去一個點或幾個點,使阿刺伯字母等同於另一個同形的字母時,那就寫出與另一個字母的相同羅馬字。由此QRDW AN表示QzDW AN(Qizhduvan),zha上面失去三個點使它變成了ra。然而,當同形狀的字母都不是沒有點時,錯訛的拼法就用斜寫來表示,斜寫字母或者是所要表示的同等羅馬字母,或者是按所需形狀隨意選擇的其他任何字母。一兩個例子將把這種斜寫法解釋清楚。在SYA-LAN(代替SYALAN,即Siyalan)中ya下面失掉兩個點,它就能同樣讀成任何其他同形的字母。在KNHK(代替KNjK,即Kenchek)中,nun失掉上面的點,因此有同樣的含糊。

序言

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是研究蒙古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他的三卷波斯文本,由米爾咱·穆罕默德·可疾維尼校勘,分別刊行於1912年、1916年和1937年,收在吉伯叢書中。波伊勒的英譯本就是根據這個權威的波斯文本翻譯的。

儘管《世界征服者史》早已被學術界公認為具有第一手的史料價值,而且為多桑和巴爾托德這樣的著名學者所引用,但它長期以來沒有一個歐洲文字的譯本,因此波伊勒是第一個把全書用一種歐洲語言介紹給廣大讀者的人。據波伊勒自己的敘述,他最早接觸到志費尼這部書是在1938年秋,而到1958年英譯本問世,其間足足有二十年。從譯文本身及譯者所加的注釋看,英譯者在這部著作上確實花費了巨大的勞動,以使這部因辭藻過於華麗而難以卒讀的史書能夠為歐洲讀者所接受,同時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看到,英譯本問世後,立即受到重視,有人甚至評價它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一部譯著。

波伊勒是波斯語專家,而他在史學範圍內的專長是13世紀的波斯史和蒙古史。他的翻譯,沒有滿足於依樣畫葫蘆,也就是說,沒有滿足於機械地把可疾維尼校勘的波斯文本譯為英文。在翻譯過程中,波伊勒對志費尼書及有關的史實作了進一步的研究,訂正了可疾維尼編本中的一些錯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這點。

志費尼最早記錄了成吉思汗西征後分封他的四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第三子和他的繼承人窩闊台的封地,據原波斯文的記載(第1卷,31頁)是在AYMYL和QWNAQ地區。前一地名無疑就是《元史》中葉密立(Emil)的對音,今新疆的額敏河流域,在元代也是一城名。後一地名QWNAQ,波伊勒據伯希和的意見把它訂正為QWBAQ,即Qobaq,是額敏河以東的一條河名,清代文獻中的霍博克河或和博克河,發源於和博克賽里山。據《元史·太宗本紀》,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自霍博之地來會喪”,可以證實志費尼的Qonaq為Qobaq之誤,而窩闊台系從他的封地去赴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