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地

江地,晉東南教育學院名譽教授、山西省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教材審查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山西省卷》主編、山西省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理事等職。

社會兼職

晉東南教育學院名譽教授、山西省文史資料 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教材審查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山 西省卷》主編、山西省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理事等職。 他還任山西省第五、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山西省第四屆政協常務委員 會委員等職。

研究領域

先生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中國近代史,主要成就則在於捻軍史研究方面, 有關捻軍的著作主要有《捻軍初探》(三聯書店 1956 年)、《初期捻軍史論叢》 (同上 1959 年)、《捻軍史論叢》(人民出版社 1981 年)、《捻軍史研究與調 查》(齊魯書社 1985 年)、《捻軍人物傳》(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 年,譯成日 文在《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上連載)及論文數十篇等。還有近代史的著作多 種。他發表的研究捻軍的處女作是 1953 年,論文題目為《皖北根據地失守和 張洛(樂)行殉難——捻軍小史的一節》。先生回顧他的捻軍史研究過程時說: “在歷史研究的領域中踏出第一步是困難的,但既經踏出之後,就可以頑強 地堅毅不拔地走下去了。??繼此之後,我更加努力了。此後接著又相繼寫 出了《論後期捻軍戰爭》、《論東捻軍的抗清鬥爭》、《論西捻軍的抗清斗 爭》,??在這些文章陸續發表的同時,我把它集中起來,大約九萬字,??
在 1956 年出版了拙著《捻軍史初探》,到 1959 年又出版了拙著《初期捻軍
史論叢》。”(自傳)當他說到自己所取得的學術成就時,至今還十分感念榮 孟源、劉大年、黎澍等近代史研究學者的栽培之恩。

學術見解

江地先生在捻軍史研究方面的建樹及學術見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捻軍史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問題。過去的捻軍史,只是作為 太平天國史的附庸而存在的,僅僅在有關章節中稍稍提一下就過去了,沒有 人重視過它。名家之書凡是到了捻軍這一部分,大都匆匆而過,講得很少, 只有華崗著之《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的太平天國部分(這一部分,曾以《太 平天國革命戰爭史》的名義,單獨出版),講得略多一些,但也不過三千字, 而且有許多問題也沒有說清楚。作為專門史研究則從江地先生始,先後編著 成五本書,發表論文數十篇,還有二種著作在計畫之中,未及完成。從捻軍 初期、形成期、後期,即從捻軍起義的產生、發展到敗滅的全過程,從捻軍 領袖人物到變節人物以及攻捻清將人物,都有系統的研究,成為國內外有影 響的捻軍史專家。
二、關於捻軍起義的性質問題。對於起自 1851 年到止於 1868 年長達十 八年的黃淮起義的捻軍和波及十個省區的這場農民起義,其在中國近代史上 有著重要的地位;這個起義是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農民革命,捻軍戰爭的正 義性和革命性,是不應有任何懷疑的,是應該加以肯定的。江地先生對參加 捻軍起義的領袖和廣大民眾的組成部分上,從這次起義的革命對象或革命目 標上,從領導捻軍起義的張樂行、龔德樹、賴文光、任化邦、張宗禹五大領 袖的功過評價上,充分論證了捻軍起義及其革命在打擊清王朝與封建地主的
統治和在反抗外國帝國主義者的侵略,都是有著歷史的功績的,使起義的正 義、革命性質得到了澄清和證明。
三、關於捻軍起義領袖的評價問題。江地先生指出,在過去的年代裡, 在歷史科學領域裡,歷史人物評價成了禁區,許多農民領袖被否定,被打倒 了。自從戚本禹關於李秀成評價的文章發表以後,不僅李秀成���打倒了,影 響所及,許多農民領袖也橫遭誣衊,被加上種種惡名,戴上種種帽子,中國 歷史變成了一片漆黑,中國農民戰爭史黯然無光。捻軍初期起義的最高領袖、 太平天國沃王張樂行,就成為這種遭遇的典型。為了還張樂行以歷史的本來 面目,江地先生從張樂行的歷史功績和歷史污點等若干方面,歷史地辯證地 進行考察分析,認為張樂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他有功有過,瑕瑜 互見,但是就其本質和主流來看,卻是應該加以公正評價的。江先生強調說,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要採取慎重的態度,不要輕率從事,不要動不 動就一律打倒,一概否定。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老老實實、實事求是的學問,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應該這樣,他有多大功勞,就說多大功勞,他有多大 問題,就說多大問題,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實事求是,恢復歷史的本來面 目。我們認為,這才是科學的態度,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捻軍史廠 家與調查》,第 69 頁)
四、關於捻軍史的分期問題。要解決捻軍分期問題,首先碰到的難題,
便是捻黨究竟從何時產生,從哪年開始。先前江先生曾在《捻軍史初探》中 提出捻黨產生於 1814 年,到 1957 年他改為 1808 年;至於捻黨時期的下限年 代,則主張應是 1851 年,其根據是:①渦陽縣誌認為 1851 年;②許多史書 寫捻軍起義,多從 1851 年開始;③“剿平捻匪方略”也從 1851 年編起;④
1851 年是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時間,是中國大陸上抗清戰爭揭幕之年,捻黨是
組成部分之一,亦應由此開始轉化為捻軍;⑤捻軍起義從 1851 年起有著顯著 增加趨勢,地區愈廣大,人數也愈眾多。但是,後來再經深入探討之後,他
把 1851 年改成 1853 年,改變根據是:①捻黨起義在 1851 年顯著增加,並非
本身發展實況,而是因許多史書多從此年寫起,史料記載較多之故。②金田 起義的 1851 年,雖是中國大陸抗清開始之年,但並不能說,捻軍也應該從這 年開始。太平天國對捻黨起義影響確實很大,但這只是太平軍和捻軍接觸以 後的事,即 1853 年以後的事。在此以前,捻軍在皖北,太平軍在廣西,天各 一方,雖有影響,亦極微弱。分期應以捻軍史本身發展規律為依據。③捻黨 原和義和拳一樣,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並非偶然而起的農民軍,而有著深 厚的歷史淵源。作為反清結社之一,在長時期內,它形成一套獨特的制度和 作法,既不同於白蓮教,也不同於天地會,更不同於上帝會。這種情況,繼 續到 1853 年,才發生了質的變化。1853 年太平天國北伐軍路過皖北,這是 太平軍和捻黨接觸的開始,也是捻黨轉變為捻軍的開始。請注意,江地先生 在這裡把捻黨和捻軍兩個概念是區別開使用的,他認為 1853 年不僅是捻黨時 期的下限,而且也是捻黨時期和捻軍時期的分界,即在此以前是捻黨時期, 在此以後是捻軍時期。“捻黨和捻軍雖然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即捻黨是 捻軍的前驅,捻軍是捻黨的發展;捻黨運動是捻軍戰爭的準備時期,捻軍戰 爭是捻黨運動的最高鬥爭形式。但是,它們之間究竟是有區別的。即捻黨是 農民運動,捻軍是農民戰爭;捻黨是反清結社,捻軍是抗清起義;捻黨是白 蓮教的變種,捻軍是太平天國的盟友。簡言之,它們的區別是在不同時代條 件下,民眾運動與革命戰爭,民眾組織與戰鬥單位的區別。”(《論捻黨》)
從這個問題的觀點的改變上,可以看出江地先生的科學精神。 五、關於捻軍歷史與捻軍文藝。捻軍史的研究,是史學領域裡的一個成
果。目前,關於這方面的成果,可以分為文物、資料、調查、論文、著作、 檔案等若干方面。捻軍歷史和捻軍文藝兩者性質不同,本來是兩個不同的范 疇,由於其關係密切,互相聯繫,互為影響,江地先生非常重視捻軍文藝的 創作成果,對捻軍歌謠的蒐集工作、捻軍故事和捻軍小說的文藝創作、捻軍 戲劇和捻軍電影以及捻軍美術等,都在其研究視野之內,進一步豐富了他之 捻軍歷史的研究內容。
六、注意捻軍史的研究在國外的學術動態。江地先生對於日本、美國、 蘇聯、法國、新加坡、英國、波蘭、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學者的太平天國史 研究和捻軍史研究成果,都給予充分注意,使他自己的捻軍史研究經常處於 主動地位和前沿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