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王肅

此詩是王肅北奔之後,其妻謝氏贈予他的詩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貽王肅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王肅之妻謝氏
作品全文,創作背景,

作品全文

本為箔上蠶,今作絡上絲。
得絡逐勝去,頗憶纏綿時?

創作背景

王肅之父王奐,當齊武帝蕭賾永明年間,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襄陽與徐州一樣,也是邊境重鎮。因為隱瞞軍情、擅殺長史等事,齊武帝派軍隊收捕他,襄陽城內的軍人乃將他殺死。隨在襄陽和留在建康的六個兒子也都被處死。王肅當時在建康任秘書丞,卻獨能脫身逃走,奔於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受到了魏孝文帝的接見,並且談得十分投機。孝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君,當時正規劃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改革舊制,變更風俗,接受漢族先進的經濟、文化。王肅乃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孝文帝很尊重他,稱他王生;在洛陽城南為他安排第宅,命名其里為延賢里。直至臨終前,還遺詔以他為尚書令。
  王肅在南方時,娶著名文人謝莊的女兒為妻。奔亡時妻兒都未及跟隨。入魏後,又奉詔娶了孝文帝的妹子陳留長公主為妻。說來也巧,這位公主就是三十年前自南來奔的劉昶的兒媳婦。其夫劉承緒早死,如今乃再嫁王肅。這裡要介紹的,便是王肅這兩位妻子的詩。
  原來謝氏在丈夫倉皇北逃後,出家做了尼姑。後來又帶著子女入北,前來投奔王肅。見王肅已經再娶,便作詩一首給他:
  本為箔上蠶,今作絡上絲。得絡逐勝去,頗憶纏綿時?
  詩中用了江南民歌中常見的諧音雙關手法,以“絲”諧“思”。逐勝,指王肅在魏得志。她的意思是:如今您得志了,還記得當初你我兩情纏綿之時嗎?她的傷心、失望、無可告訴的痛苦,都凝聚在這短短的四句詩中了。陳留長公主卻並不感動,她代王肅答詩一首:
  針是貫線物,目中常紝絲。得帛縫新去,何能衲故時!
  公主雖是北人,且是拓跋族人,此詩卻有吳歌風格。它也用了諧音雙關手法:“紝絲”,字面上是說針眼中可穿絲線,實際意思是“任思”——任憑你思念去!“衲故”字面上是說縫衲舊物,實際意思是“納故”——容納舊人。公主的意思是:你管你思念好了,任你怎么思念,王肅豈能再容納你這舊人!好一副公主的派頭!謝氏只得忍氣吞聲了。王肅即使不能容納前妻,怎么連答詩都得後妻代庖呢?大約總是懼內之故吧。不過他自己也覺慚愧,便在所居延賢里內造正覺寺安置謝氏,自此遂不復與謝氏相見了。後來他任揚州刺史(北魏揚州治今安徽壽縣),卒於任上。臨終前,謝氏才攜帶女兒和兒子王紹去揚州看他。陳留長公主雖對謝氏不肯寬容,但北魏對她們母子大概還是不錯的。其女兒被魏宣武帝納為夫人,兒子王紹做到中書侍郎,王紹之女又被魏孝明帝納為妃嬪。順便說一下:公主答詩用的韻腳“絲”、“時”,與謝氏原詩一樣,因此它可算是最早的一首次韻(步韻)之作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