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杨溥 (明朝):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Ben Chg留言 | 贡献
 
第45行: 第45行:
[[明英宗]]即位后,杨溥與杨士奇、杨榮共同請開經筵,在選擇講官時候,必須是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並且上奏請謹慎選擇宮中內臣,[[誠孝昭皇后|太皇太后]]見奏后大喜。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見英國公[[張輔]]及杨士奇、杨榮、杨溥、[[胡濙]]等人進入。她對眾人說:“你們都是老臣。現在嗣君年幼,希望你們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杨溥向前說:“仁宗皇帝經常念及您的忠誠,屢次嘆息,未曾想到我現在還能見到您。”杨溥聽後感動落淚,太皇太后也哭泣,左右眾人均倍感悲慟。當時仁宗還為太子監國時,備受漢王[[朱高煦]]讒言,東宮多位大臣被牽連入詔獄,杨溥與[[黃淮]]等人一進就是十年,且數次瀕臨死難。仁宗時常在宮中叨念諸臣,長久后張太后亦因此憐惜。太皇太后隨後對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ref>《[[明史]]》(卷148):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於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ref>。正統三年,《明宣宗實錄》製成,杨溥晋升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杨溥又因為繼楊士奇、杨榮二十年后入內閣,於是三人共稱“[[三楊 (明朝)|三楊]]”<ref>《[[明史]]》(卷148):“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溥後士奇、榮二十餘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並。</ref>。正統六年,請求歸鄉省墓<ref>《[[明史]]》(卷148):六年歸省墓,尋還。</ref>。
[[明英宗]]即位后,杨溥與杨士奇、杨榮共同請開經筵,在選擇講官時候,必須是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並且上奏請謹慎選擇宮中內臣,[[誠孝昭皇后|太皇太后]]見奏后大喜。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見英國公[[張輔]]及杨士奇、杨榮、杨溥、[[胡濙]]等人進入。她對眾人說:“你們都是老臣。現在嗣君年幼,希望你們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杨溥向前說:“仁宗皇帝經常念及您的忠誠,屢次嘆息,未曾想到我現在還能見到您。”杨溥聽後感動落淚,太皇太后也哭泣,左右眾人均倍感悲慟。當時仁宗還為太子監國時,備受漢王[[朱高煦]]讒言,東宮多位大臣被牽連入詔獄,杨溥與[[黃淮]]等人一進就是十年,且數次瀕臨死難。仁宗時常在宮中叨念諸臣,長久后張太后亦因此憐惜。太皇太后隨後對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ref>《[[明史]]》(卷148):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於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ref>。正統三年,《明宣宗實錄》製成,杨溥晋升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杨溥又因為繼楊士奇、杨榮二十年后入內閣,於是三人共稱“[[三楊 (明朝)|三楊]]”<ref>《[[明史]]》(卷148):“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溥後士奇、榮二十餘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並。</ref>。正統六年,請求歸鄉省墓<ref>《[[明史]]》(卷148):六年歸省墓,尋還。</ref>。


當時,宦官[[王振]]尚未敢蠻橫,天下清平,朝廷無失政,三楊的美名也傳至朝廷內外。當時以稱楊士奇為“西楊”,杨榮為“東楊”,杨溥則為“南楊”。其中杨溥為人廉直寬靜、沒有城府。性情恭謹,每次上朝均沿牆而走。諸位大臣論事發生爭議,杨溥則平心處之,眾人皆嘆服。當時人稱楊士奇有學行,杨榮有才識,杨溥有雅操,均为他人所不及<ref>《[[明史]]》(卷148):是時,王振尚未橫,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楊」,榮曰「東楊」,而溥嘗自署郡望曰南郡,因號為「南楊」。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每入朝,循牆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諸大臣皆嘆服。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雲。”</ref>。然而,杨榮、楊士奇相繼去世,內閣中的新人[[馬愉]]、[[高谷]]、[[曹鼐]]都為後進之人,杨溥日益孤立,王振卻更加干預朝政。正統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贈[[太子太師]],諡'''文定'''。三年,王振誘導年少的英宗北征蒙古,在[[土木之變]]中被[[也先]]俘獲,朝野陷入混亂。人們追思若三楊尚在,肯定不至于此<ref>《[[明史]]》(卷148):比榮、士奇相繼卒,在閣者馬愉、高谷、曹鼐皆後進望輕。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贈太師,諡文定。官其孫壽尚寶司丞。後三年,振遂導英宗北征,陷土木,幾至大亂。時人追思此三人者在,當不至此。而後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亦過刻之端也。</ref>。
當時,宦官[[王振]]尚未敢蠻橫,天下清平,朝廷無失政,三楊的美名也傳至朝廷內外。當時以稱楊士奇為“西楊”,杨榮為“東楊”,杨溥則為“南楊”。其中杨溥為人廉直寬靜、沒有城府。性情恭謹,每次上朝均沿牆而走。諸位大臣論事發生爭議,杨溥則平心處之,眾人皆嘆服。當時人稱楊士奇有學行,杨榮有才識,杨溥有雅操,均为他人所不及<ref>《[[明史]]》(卷148):是時,王振尚未橫,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楊」,榮曰「東楊」,而溥嘗自署郡望曰南郡,因號為「南楊」。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每入朝,循牆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諸大臣皆嘆服。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雲。”</ref>。然而,杨榮、楊士奇相繼去世,內閣中的新人[[馬愉]]、[[高谷]]、[[曹鼐]]都為後進之人,杨溥日益孤立,王振卻更加干預朝政。正統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贈[[太子太師]],諡'''文定'''。三年,王振誘導年少的英宗北征蒙古,在[[土木之變]]中被[[也先]]俘獲,朝野陷入混亂。人們追思若三楊尚在,肯定不至于此<ref>《[[明史]]》(卷148):比榮、士奇相繼卒,在閣者馬愉、高谷、曹鼐皆後進望輕。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贈太師,諡文定。官其孫壽尚寶司丞。後三年,振遂導英宗北征,陷土木,幾至大亂。時人追思此三人者在,當不至此。而後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亦過刻之端也。</ref>。


==家族==
==家族==

2024年6月27日 (四) 15:19的最新版本

杨溥
杨溥 (明朝)

明《三才图会》载《少保杨文定公像》

大明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籍贯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弘济,号澹庵
谥号 文定
出生 洪武五年(1372年)
湖广石首县
逝世 正统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
京师
配偶 配彭氏,累赠夫人
亲属 杨国祯(祖)
杨文宪(父)
詹氏(母)
彭氏(妻)
杨旦(子)
杨寿杨孝杨泰(孙)
杨耀宗(曾孙)
出身
  • 建文元年湖广乡试第一名
  • 建文二年庚辰科进士出身

杨溥(1372年—1446年),弘济南杨,一号澹庵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文定

生平[编辑]

建文、永乐年间[编辑]

杨溥自幼家贫勤学。建文元年(1399年),考中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联捷庚辰科二甲十八名进士,与杨荣同授翰林院编修[1]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杨溥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一日太子读《汉书》时,称张释之有贤才。杨溥曰:“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若非汉文帝宽仁,他也无法行志”,此后杨溥特意编撰汉文帝的事编呈上。朱高炽读后大悦。之后,杨溥因丧归乡。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监国,命其赴任[2]。永乐十二年,因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迟缓,招致朱棣大怒。黄淮、杨溥等侍奉东宫的官员均因此下诏狱。当时家人供食屡次断绝,而明成祖之意又难测,杨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这样恶劣情况下,杨溥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类经史子集书籍,十年牢狱仍不辍[3]

洪熙、宣德年间[编辑]

明仁宗即位后,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朱高炽因为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诏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次年,仁宗在思善门旁建造弘文阁,并选拔文臣中有学行的人担任。杨士奇举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举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仁宗还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之后,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职弘文阁事务[4]

次年,朱高炽驾崩,明宣宗即位。其罢免弘文阁,并召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处理机务。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后再次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务[5]

正统年间[编辑]

明英宗即位后,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共同请开经筵,在选择讲官时候,必须是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并且上奏请谨慎选择宫中内臣,太皇太后见奏后大喜。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见英国公张辅及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人进入。她对众人说:“你们都是老臣。现在嗣君年幼,希望你们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杨溥向前说:“仁宗皇帝经常念及您的忠诚,屡次叹息,未曾想到我现在还能见到您。”杨溥听后感动落泪,太皇太后也哭泣,左右众人均倍感悲恸。当时仁宗还为太子监国时,备受汉王朱高煦谗言,东宫多位大臣被牵连入诏狱,杨溥与黄淮等人一进就是十年,且数次濒临死难。仁宗时常在宫中叨念诸臣,长久后张太后亦因此怜惜。太皇太后随后对英宗说:“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6]。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溥晋升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又因为继杨士奇、杨荣二十年后入内阁,于是三人共称“三杨[7]。正统六年,请求归乡省墓[8]

当时,宦官王振尚未敢蛮横,天下清平,朝廷无失政,三杨的美名也传至朝廷内外。当时以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则为“南杨”。其中杨溥为人廉直宽静、没有城府。性情恭谨,每次上朝均沿墙而走。诸位大臣论事发生争议,杨溥则平心处之,众人皆叹服。当时人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均为他人所不及[9]。然而,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内阁中的新人马愉高谷曹鼐都为后进之人,杨溥日益孤立,王振却更加干预朝政。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赠太子太师,谥文定。正统十三年,王振诱导年少的英宗北征蒙古,在土木之变中被也先俘获,朝野陷入混乱。人们追思若三杨尚在,肯定不至于此[10]

家族[编辑]

高祖杨英,宋茶陵学正。曾祖杨佑,始居荆州蒙城,又迁石首,遂为石首人。祖父杨国桢,父亲杨文宪,皆赠光禄大夫柱国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母詹氏,赠夫人。

杨溥有三子:杨曒、杨昱、杨旦。长子、次子皆先卒。女儿四人:嫁医学训科郭学本、吴卓、国子生李年皋、邑庠生何纯。孙男有杨寿、杨孝等人。孙女婿有正统十年进士毛珎等人。

参考文献[编辑]

  1. ^ 明史》(卷148):“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
  2. ^ 明史》(卷148):“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
  3. ^ 明史》(卷148):“十二年,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黄淮逮至北京系狱。及金问至,帝益怒曰:“问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4. ^ 明史》(卷148):“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尝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赐钞币。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士奇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诏官继博士,敬编修,澄给事中,日值阁中。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寻进太常卿,兼职如故。”
  5. ^ 明史》(卷148):“宣宗即位,弘文阁罢,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居四年,以母丧去,起复。九年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如故。”
  6. ^ 明史》(卷148):英宗初立,与士奇、荣请开经筵。豫择讲官,必得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数人供职。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怆。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仁宗时时于宫中念诸臣,太后亦久怜之,故为溥言之如此。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7. ^ 明史》(卷148):“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溥后士奇、荣二十余年入阁,至是乃与士奇、荣并。
  8. ^ 明史》(卷148):六年归省墓,寻还。
  9. ^ 明史》(卷148):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杨”,荣曰“东杨”,而溥尝自署郡望曰南郡,因号为“南杨”。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
  10. ^ 明史》(卷148):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官其孙寿尚宝司丞。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相关条目[编辑]

官衔
前任:
杨士奇
明朝内阁首辅
1444年—1446年
继任:
曹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