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闽语: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Chûng-koet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name = 閩語
|name = 閩語
|nativename =
|nativename =
|states = {{ROC}}([[臺灣]])<br/>{{CHN}}[[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和[[香港]]的个别地区<br/>{{SGP}}<br/>及[[东南亚]]其它國家的部分[[漢人]]社群<br/>{{USA}}([[纽约]])
|states = {{ROC}}[[臺灣]]<br/>{{CHN}}[[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和[[香港]]的个别地区<br/>{{SGP}}<br/>及[[东南亚]]其它國家的部分[[漢人]]社群<br/>{{USA}}([[纽约]])
|region =
|region =
|speakers = 8000萬
|speakers = 8000萬

2015年2月6日 (五) 11:36的版本

閩語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省
 中国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和香港的个别地区
 新加坡
东南亚其它國家的部分漢人社群
 美国(纽约)
母语使用人数
8000萬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分別為:
cdo – 閩東語
nan – 閩南語
mnp – 閩北語
czo – 閩中語
cpx – 莆仙語
ISO 639-6mclr

閩語的分佈範圍

閩語閩東語Mìng-ngṳ̄閩南語Bân-gí莆仙語Máng-gṳ̂閩北語Mān-dī[來源請求]),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支,為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是古代闽越语不断受到其他华语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有着底层上古中古近古等丰富的层次,也是汉语族中保留上古汉语特色较多的一个方言。主要分布地为中国福建省、海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台湾及其他国家汉人居住地的部分地区。1955年在语言学分类上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五种语言。傳統的「漢語族七大语言」架構中,閩語被看作是「七大语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支。

闽南语北起中國大陸河南洛水地区,历史上沿海南下经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之後定居福建一段時間,又從隋唐時期開始移民广东广西,又跨海至海南台湾,复因移民关係,在东南亚北美地區也有不少漢人使用闽南语。海外華人所稱的福建話是指閩南語泉漳片

历史

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福建属七闽地(越地),闽本意是说越族(闽、越族),简化为闽越族。春秋时属会稽(越国都城)地。战国后期越国楚国所灭,越国王族退到现今的福建境内(现福州),以闽、越族承继越国,形成了正统闽语。福州越王勾践后代最早建王城之地,名"冶"城。福建从此有了王城号召地,而能传播汉闽文化于福建各地. 唐朝初,改州制,现福州闽州,因是温泉地带,也曾改名为泉州(非现今闽南泉州),因北有福山董奉山(董奉中医杏林始祖),卒改闽州福州至今。唐朝时的闽中,因闽中之主闽州改名福州随而易名为福建,建字取自闽中(福州)早期建州而合成的。五代十國时期,闽王王审知成立闽国福州闽国的首都,为闽府,闽语福州话成了官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有了强大的闽语文化凝聚力,能与当时强唐分庭抗礼。此时闽南地区,因长期水流冲积,开始多出3平方华里。王审知开始移山填海,在闽南泉州修筑拓大子城(子城,小城的意思,建于公元711),此后,共二十七次修筑拓城直到清朝道光年,共历时900多年,闽南泉州,从水泽变泉州陆地扩大30平方华里。从闽越开始,福州直接管辖(泉州地)至到武荣州成立自理,为时886年。武荣州27年后建城改为泉州〔因泉州(福州)把中督府迁到晋江,自身升为大督府,晋江因此也称自己为泉州。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福建以及台湾。把大量闽人迁入台湾以助发展,台湾此时成为福建九闽。闽是以闽中语为闽语,闽中是指福州(闽之中心)非地理方向。

分支

閩語分支分佈圖

闽语支内部差异巨大,各语言基本无法相互通话。今日学者將閩語拆分為五支,西方學者多將它們視為獨立的語言,而中國大陸學者則多將它們視為漢語閩方言的不同「区」:

  1. 闽东语(閩東区),以福安话福州話为代表;
  2. 闽南语(閩南区),以厦门话(或臺灣話,屬於泉漳片)为代表,廣义上潮州話也屬閩南語分支;
  3. 闽北语(閩北区),以建瓯话为代表;
  4. 闽中语(閩中区),以永安话为代表;
  5. 莆仙语(莆仙区),分布在莆田仙游福州市福清南部、永泰部分地区;
  6. 海南語(琼文区),分布在海南雷州
  7. 閩贛語/邵將閩語(邵将区),分布在邵武将乐

閩語原先的分類法

昔日的中國大陸學者按照“有无鼻化元音”、“次浊声母m、n、ng在口元音前念b、l、g”的规则,把闽语简单的分为“闽北方言”、“闽南方言”两种方言:

其中,“闽南方言”中又有几种情况:

  1. 鼻化元音消失,念口元音的:莆田话、雷州话、海南话(注意同(a)类无鼻化元音类型不同,(a)类从来就没有过鼻化元音,只念鼻音韵尾,而这类是某些韵摄的阳声韵变为鼻化元音后,鼻化元音在演变为口元音);
  2. 次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也念塞音b、l、g的(按闽南话的l其实是以塞音d成阻,边近音l除阻的):闽南话泉漳片、闽中话;
  3. 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大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b、l、g的:闽南话潮汕片、雷州话、海南话;
  4. 次浊声母在同辅音韵尾相拼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p、t、k的:莆仙话;
  5. 只有一个鼻音韵尾的:莆仙话、闽中话、大田话。

然而事实上,按照这种划分方式,这两种“方言”内部仍然无法互通,因此后来闽语又被更细地拆分为五个区。“闽北方言”被拆分为闽东区(闽东语)、闽北区(闽北语)和邵将区(闽赣语);“闽南方言”被拆分为莆仙区(莆仙语)、琼文区(海南语)、閩中区(闽中语)和閩南区(闽南语)。

發音

各閩語音素對照表
音素 閩語 贛語
(南昌話)
客家語
(长汀话)
粵語
(廣州话)
官話
(北京话)
閩東語 莆仙語
(莆田话)
閩南語 海南語[註 1]
(海口話)
閩北語
(建甌話)
閩中語
(永安話)
閩贛語
(邵武話)
侯官片
(福州话)
福寧片
(福安話)
泉漳片
(廈門话)
大田片
(大田話)
潮汕話/潮語
(汕頭話)
聲母 15 17 15 14 15 18 16 17 15 20 19 18 18 22
韻母 46 56 40 76 36 85 46 41 34 46 65 76 68 40
聲調 7 7 8 7 7 8 8 6 6 6 7 6 9 4

註:該表列出的僅為代表方言(括弧後附註)的音素。閩語中的許多語言,在其各方言中聲母、韻母乃至聲調數上都存在差異。

语音特色

閩語雖然內部差異性大,主要表現在音韻方面,卻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處。

各闽语分支大多擁有大量的文白異讀、頻繁的連音變調,並且皆无唇齒咬合發聲的唇齒音 f(海南话除外;亦有部分觀點認爲,在闽东语的南片福清话中和北片的福安话,是存在 [f] 这个音素的,不过是[θ]的变体)。 此類字白讀多讀為雙唇音(重唇 p, b)。

多將中古的知組(知 [ʈ]、徹 [ʈʰ]、澄 [ɖ])讀為端組(端 [t]、透 [tʰ]、定 [d])。例如「茶」/cha/ 讀 /teh/,「陳」/chan/ 讀 /tan/。

閩南音的這些特性,體現了漢語古無輕唇音以及古無舌上音等諸多特點。

词汇

语音差异以外,如下表所示,各地词汇差异较多,影响彼此交流。

词汇对照表
類型 閩語 贛語
(南昌话)
客家语
(梅州话)
粤语
(广州话)
北京官话
(北京话)
閩東語
(福州話)
莆仙語
(莆田話)
閩南語 閩北語
(建甌話)
閩中語
(永安話)
泉漳片
(厦门话)
潮汕話/潮語[註 1]
(汕頭話)
海南話/海南語[註 1]
(海口話)
全語共通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閩語共通 筷子 筷只、
箸只
筷子 筷子
鑊、
鼎罐
鑊頭
鷄卵 鷄卵 鷄卵 鷄卵 鷄卵 鷄卵 鷄卵 鷄蛋 鷄卵 鷄蛋、鷄春 鷄蛋、鷄子兒
内陸部・客家語共通 犬姆 狗母 狗母 狗母 狗母 狗嫲 狗嫲 狗婆 狗嫲 狗乸 母狗
稻(粙) 稻(粙) 稻(粙)、
稻子(粙仔)
稻(粙) 稻(粙) 早子 稻子
各語特有 汝各儂 汝輩 恁、
恁、
汝儂 你夥人 汝儕 你俚 你等人 你哋、妳哋 你們
琵琶兜壁、
仙鼠
鳥翕 蜜婆 蜜婆 飛鼠、
佛鼠
比婆 卑婆燕 檐老鼠 帛婆仔 飛鼠、
蝠鼠
蝙蝠
明旦 逢早 明旦日、
明仔再
明起、明日 旦白 明朝 明朝 明日 天光日、
晨朝日
聽日、
聽朝
明天、
明兒

通行地域

閩南語主要通行於中國福建、海南、廣東和浙江南部及江西、江蘇、安徽四省的個別地區以及臺灣,東南亞及歐美各地零星分布,使用人口約8000萬。

中國大陸

福建

福建有54個縣市使用閩語,佔全省面積的3/4: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遊廈門金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陽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廣東

廣東粤东地區有12個縣市使用閩語,佔全省面積的1/3: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汕尾海豐陸豐,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的一部分。另外,雷州半島有2個縣市使用閩語:雷州徐聞。 此外,主要通行粵語的中山市的沙溪大涌、火炬区张家边南蓢三乡镇等;珠海市的拱北淇澳岛等;广州市白云区的竹料镇;惠东县的吉隆、稔山等镇;丰顺县的汤坑、留隍乡镇等。大约 1600万人。

海南

海南有14個縣市使用閩語: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崖縣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大约500万人。

浙江

明末清初有部分泉州人流入温州府南部的泰順蒼南洞頭玉環平陽西部等地。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又流入浙东舟山群島普陀嵊泗部分地區,以及浙西湖州西北部山区。

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闽语人口除流向本省其他地區之外,一部份也播遷至苏南宜兴溧陽山区以及皖南宣州徽州山區。但这些人对外都使用當地方言,只有内部才使用闽语。此外,江西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地,廣西的桂平北流等地亦有閩語人口分佈。

香港

香港約有240萬人口屬閩海民系,祖籍福建閩南約120萬,祖籍閩東的約30萬,祖籍福建其他地方的約15萬,祖籍福建的總共大約165萬。而祖籍廣東潮州以及海陸豐總共約70萬,在歷代以至現今的人口普查中以福建話(學術名為閩南話,香港、東南亞稱閩南話為福建話,閩東話為福州話)為母語的約潮州話的1.7倍(參香港粵語),閩東話的人口則比上海話更少,列入其他方言的選項,香港的閩民系閩南語潮州話閩東語為母語。根據歷代以至現今的語文數據,閩東人不在五甲之內,但香港亦有一定數量的閩東人,以及政府公佈以至全國政協常委省籍成份數據,香港、福建、台灣、南洋閩籍人約總人口的1/5,華中人口約1/8,華北人口約1/6,南方人(廣東、廣西、江西、兩湖、四川雲南等)總和接近半數的香港人口。

早期香港語言情況較為複雜,但隨逃港潮,大量廣東人口(包括三大民系)進入香港,而廣州人認為廣州話是廣東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力勸香港政府以粵語廣州話作為香港通用語,而且冠以廣東話之名,使其他省籍人口更樂意接受廣州話作為香港通用語。香港在教育、廣播、政府部門只使用粵語廣州話,不少閩語人口及其後代在廣州話成為香港官方的通用語後放棄閩語,令50歲以下的閩語人口絕大多數都變成粵語廣州話人口,雖然不少仍懂得聽閩語,但很多都不懂得說閩語,很多連一句簡單的閩語句子亦說不出來,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樣以中英夾雜的港式粵語與父母或祖父母的閩語溝通,很多在中學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廣州話為本的中文)時亦學會粵語正音以應付考試(特別是中文會話科),只有較少比例對語文有興趣的年輕人口的懂流利閩語,很多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仕亦改以廣州話和子女溝通,但50歲以上的閩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閩語,不過部份因長年沒說閩語而有些生疏,對閩文化較重視的人口以及年紀較大的人仕仍以閩語作為母語,他們保持閩南習俗如信奉天后等,在說起廣州話的時候或有閩語口音。

部份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閩語人口,與較不相熟的同鄉說話時以大多廣州話溝通,但與非常相熟的同鄉以及近親溝通時不少50歲以上人士仍以閩語溝通。五十年代,香港市區有來自中國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語系的語言,但都以粵語和閩語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運動後,各民系(包括閩民系)都迅速轉以廣州話作為交流語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語言。而以閩南人為大多數的國家如新加坡以及台灣等地亦推廣普通話,普通話亦是多數華人的通用語,很多閩民系的後代的普通話比閩語更好,而香港的廣州話以外各方言已經變得很式微,但在歷屆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話的人口在華語中只比廣州話低,因為祖籍閩南人口基數是在廣府人以外中最大群體,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區亦經常會聽到閩南話。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國以及二戰後曾接近總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絕大部份來自廣東各地區,廣東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屬申請到港,因為福建籍人口在民國合法移民大約佔總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請來港者亦大約有40%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廣東籍為大多數,因為逃港人口已達總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權未定,在1980年以前極少有逃港者成功把親屬申請到港,家屬移民以民國時來港的廣東福建籍人口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從東南亞新加坡等地遷居,人口下降得沒其他省籍人口快,現今社會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參加的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籍的亦佔1/4以上[1],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國時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現今的25%。由香港移居外國(如歐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別是五十歲以下的人士,他們大多數以廣州話在外國溝通。其他省籍的總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香港人口普查語言分類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數,在廣東籍以外的主要為福建籍,其次則為浙江籍、江蘇籍以及山東籍。

臺灣

臺灣有15個縣市使用閩語: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基隆市嘉義市嘉義縣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宜蘭縣南投縣澎湖縣少數民族地區除外),大约1500萬人。臺灣本島及澎湖的閩南語方言族群主要使用台語,迄今仍為臺灣第一大母語、及使用量第二的語言。根據2009年中華民國年鑑,台灣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閩南語[2]

由於地域與中國大陸區隔且曾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語言已融入日語現代標準漢語用法(如:台灣稱煤氣瓦斯(Gas)從日文發音「ガス,Gasu」而來、摩托車(Autobike)稱為「歐都邁」日语オートバイク罗马字Ōtobaiku等,而閩南語也音近日語),甚至彼此影響而形成台灣國語。為了區隔此不同也有稱為台灣閩南語台語

海外

东南亚

  • 马来西亚馬來西亞华人人口接近600万人,閩南系族群有200万人,福建(閩南)人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1位,潮州与海南人之人口,排列第4及5位。北马如吉打檳城盛行闽南语漳州話及潮州話,中、南马如柔佛通行閩南語泉州話馬來西亞半島砂朥越沙巴部分城市通行閩東語福州話
  • 汶萊:华人人口4万5800人,大部分为閩南系族群。首都斯里巴加湾通行闽南语。
  • 新加坡:华人人口300万人,閩南系族群约200万,潮州人有47万,海南人有15万,操闽南语系者,占了华人总人口的78%。盛行泉州及潮州音闽南语。
  • 缅甸:华人大约90万人,閩南系移民占约40%,海南人3%。通行漳州音闽南语。
  • 印尼:华人人口600万人,閩南民系逾半,海南人与潮州人略少。通行漳州音闽南语,语音接近马来西亚北马闽南话
  • 寮国:华人大约5000余人,接近90%为潮州人。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 菲律宾:华人人口约有100万人,90%为閩南系,大部分祖籍泉州晋江。通行泉州音闽南语。
  • 泰国:华人人口接近600万人,潮州人逾40%,海南人18%,福建人16%。通行潮州音闽南语。唯普吉岛及泰南部分地区通行漳州音闽南语。
  • 越南:华人人口近100万人,潮州人占34%,閩南系6%,海南人2%,共计42%。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欧美,非洲,亚洲其他各国

差異

閩中、北地區,向來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有的甚至僅相隔一山便無法對談。通常越往沿海地區移動,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受官話普通話影響,口語的互通程度就越高。

閩南地區的泉州廈門漳州臺灣,和東南亞閩南語可以彼此溝通(閩台片),与粵東潮州話(為閩南語分支)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並且使用人口眾多加上分布廣泛,也成為很具影響力的一支閩語分支。

福州話不僅在福州福州十邑)与 海外東南亞日本北美福州人社區之間可以順利溝通,與鄰近的福安話也有一定程度相近,但與閩南語無法互相溝通。

研究史

福建地区在唐宋时期曾是汉语音韵学兴盛的地区之一。两部早期韵图《韵镜》和《七音略》都跟福建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七音略》由莆田郑樵刊印,《韵镜》的刊印者三山张之麟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别称三山,不过也有别的地方别称三山的)。但唐宋时期人们关心的只是如何解释《切韵》,而对方言口语并不关心。明清时期,出现了第一部闽语韵书——《戚林八音》,该书记载了18世纪福州话的音系。此书对闽语韵书影响甚大,闽南韵书所用十五音实则《戚林八音》首创,后来《建州八音》等闽北、闽东地区韵书也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响。厦门、福州、汕头、海南、台湾等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开始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描写、解释闽南縣语。小川尚义在20世纪初调查了台湾的方言。 30年代,中国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描写、解释闽南语的著作日益增多(例如《闽音研究》)。1950年代是两岸方言调查的一个高峰期,同时海外亦有《四个闽南方言》的出版。

注釋

  1. ^ 1.0 1.1 1.2 海南話與閩南語泉漳片差異較大,昔日被劃為閩南語的瓊文片,今日直接隸屬於閩語支。

參考文献

  1. ^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qb/030307/1_2.html
  2.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