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

典范条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okionly留言 | 贡献2008年12月18日 (四) 03:49 →‎官方代表物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2°17′00″N 114°08′00″E / 22.28333°N 114.13333°E / 22.28333; 114.13333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區旗 區徽

太平山拍攝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夜景

香港位置
政府總部 位於中環 [1]
最大分區 離島區(以面積計)沙田區(以人口計)
面積 [2]
  • 土地面積:1,104.04km²
  • 管轄總面積:2,755.03km²
  • 水域率:59.9%
最高點 大帽山海拔957m [2]
時區 香港時間 UTC+8[3]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 中文英文[4]
人口[5]
民族 華裔95%,菲律賓籍1.5%,印尼籍1.3%[6]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代議民主制
適用憲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法律制度 普通法
政府首長 行政長官[7]曾蔭權爵士
重要日期
主要節慶
經濟實力
貨幣單位 港元(HKD)
GDP 2067.07億美元(IMF數據排名37位
人均GDP 31,270美元(IMF數據排名27位
HDI 0.937 (,2007年列第21位
堅尼系數 0.533[8],2006年)
中央银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
(行使部分中央銀行的職能),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渣打銀行
中國銀行 (香港)
(以上銀行行使發行貨幣的職能)
其他資料
地區代碼 HKG
文化象徵
頂級域名 .hk
國際電話區號 852
衛星圖像

香港,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粵語發音漢語發音),英文為Hong Kong,英文全稱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英文簡稱為 HKSAR [1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1]首個特別行政區,位於華南沿岸、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組成[2]。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西面是澳門及珠海市。香港地名的來源有多種說法,至今仍有爭議。

香港開埠前乃一有少量人口的渔村,1842年大清帝國對外戰敗,香港的領域被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在法治、醫療衛生基礎建設等等,獲得比中國其他地方較優的發展機會。香港又因其當時英國海外屬土的特殊地位,避過了國內軍閥內戰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等災難。 於1941年1945年期間,香港被日本入侵及佔領,為期3年零8個月。 1984年,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決定香港於1997年7月1日結束英國統治,主權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方承諾特別行政區依据一国两制執行资本主义制度,主權交還後50年內不會實行中国内地社会主义,亦可享受除外交軍事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是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也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並以全亞洲最廉潔政府之一、全亞洲最良好治安之一、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而聞名於世[13]

歷史

開埠前

英國建立殖民地並稱香港之前,還未有「香港」這地方的概念,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

早在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一帶已有人類活動[14]。至前3千年開始,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古越文化先後傳入。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15]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正式納入其領土。到了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立屯門軍鎮,當中的二千士兵駐守於屯門主力保護海上貿易。

唐朝起(直到清朝康熙元年遷海時),香港的瀝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種及產香也逐漸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的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然後送往銷售[16]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今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971年北宋開寶4年),九龍灣一帶設官富場,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結果大獲全勝。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馳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來宗族亦乘勢遷入,新界宗族分布的新局面逐漸形成[17][18]

英治初期

1840年代畫家筆下的香港島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19],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及後於香港仔登陸,從蜑民陳群口中得知「Hong Kong」的名稱,並沿用致今。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国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抗日至重光

File:Jap occupy hk.jpg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日軍入城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佈防位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12月25日,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宣佈向日本投降,香港人稱這天為「黑色聖誕節」,並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

香港重光以後,英國國旗再次在香港總督府內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再次展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後繼的中國共產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

戰後發展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1959年-1997年
File:Hk coatofarm b4 1997.gif
香港殖民地的紋章

1950年代,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地點。香港亦從轉口港轉為發展工業,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然而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20],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其間有若干市民被真的炸彈及其他方法殺害。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強迫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尔夫人到北京提出這個方針,打算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不過表示可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期間香港的樓價、股票及港元匯價持續急挫,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1982年約6港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港英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佈聯繫匯率制度[21],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然而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響,香港部分人人心惶惶,使香港的資產價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現。同年港英政府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安民穩定。

特區時期

File:Hong Kong handover.jpg
1997年6月30日午夜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禮堂舉行香港主權移交儀式,標誌英國對香港155年統治正式結束。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香港正式結束英國150多年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3個月後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對香港經濟構成重大負面影響。同年,香港更首次發現有人類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1999年,主要因為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香港經濟略見起色。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使香港經濟持續衰退。加上面對經濟再度轉型以及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令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策失誤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季,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擊。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為死亡率最高的地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8億港元[22],失業率上升至8.7%的歷史新高。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立法時,因處理失當,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對香港實施了一些優惠政策,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和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貿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仍無法阻止同年7月1日的香港七一遊行,最後政府只好暫時擱置《廿三條》立法。遊行過後,中央政府推行「港澳個人遊」以刺激市道,特區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經濟和民生為主,從而期望減少香港市民的不滿。特區政府並開始制訂「人口政策」吸引「專才移民」和「投資移民」,以提昇人口質素���2004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貨膨脹的現象,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1世紀初的香港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宣佈因健康問題而辭職,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6月21日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特首。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但被民主派議員批評過於保守,議案最終因票數不超過三分之二,而不獲通過,故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辦法及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辦法維持不變。

2007年3月25日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順利舉行。選舉與上屆一樣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進行投票,在泛民主派派出公民黨梁家傑參選之下,最後曾蔭權以649票當選成功連任。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又以全票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決定了香港可以於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另外可以於2020年普選立法會。

近年来,香港經濟總體形勢較好:失業率下降,社會相對穩定,股票市場暢旺,樓市復甦。預料香港在未來仍會受惠於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自然地理

香港在中國及亞太地區的位置

香港位處華南沿岸,北靠廣東省、西背珠江口、南向南海。就地殼板塊位置而言,香港位處歐亞板塊之內,遠離板塊邊緣600公里,因此發生強烈地震機會甚微[23]1874年2006年錄得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五度或以上的有感地震僅6次,最強一次源自1918年香港東北偏東約300公里的汕頭7.3級地震,在香港造成輕微損毀[24]

地貌

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土地則有1,103.97平方公里[2],可概括為四大區域──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0多個離島[25]。眾島嶼以大嶼山面積最大。

香港为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南[26],最高點為海拔957米的大帽山。平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粉嶺等,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其餘僅有的平地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岸,原來狹窄的土地現已經過多番填海而向外擴張。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港闊水深、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獲譽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27]。香港最初就是從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平地開始發展,至今該區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脈所在。

生態

香港濕地公園的觀鳥屋

礙於地形所限,香港仍有約75%土地為郊區,自然生態盎然。截至2006年6月,境內有超過3,100個维管植物品種或變種,境內繁殖的陸棲哺乳动物超過50種,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分別過百種。當中不乏香港獨有或稀有品種,如香港茶Camellia hongkongensis)、葛量洪茶Camellia granthamiana)、盧文氏樹蛙Philautus romeri)等。另外,香港位處亞洲候鳥遷飛路線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澤區最多候鳥棲息,所屬的后海灣濕地自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瀕危品種黑臉琵鷺亦會在香港過境。政府將部份郊區劃為郊野公園特別地區,以保護陸地自然生態環境;亦設有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保護海洋自然生態[28]

氣候

氣候方面,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歐亞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候風氣候,四季分明。每年年底,西伯利亞聚積的高氣壓把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的太平洋,成為香港的冬季季候風。年中的時候,太平洋形成高氣壓,這股夏季季候風反而吹向歐亞大陸,為香港帶來多雨潮濕的夏季[29]

簡而言之,每年約3月至4月為春季,氣候溫和潮濕,有能見度低。5月至8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降雨量高。9月至10月為秋季,大致涼爽,陽光充沛。夏秋兩季是颱風季節,香港受熱帶氣旋吹襲[30]。11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乾燥,高地偶有霜降[31]

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佈、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也令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煙霞密佈的日子亦變得越來越長[32]

香港氣溫及雨量月平均值(1971年-2000年)[33]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年度數值
最高平均攝氏 18.6度 18.6度 21.5度 25.1度 28.4度 30.4度 31.3度 31.1度 30.2度 27.7度 24.0度 20.3度 25.6度
最低平均攝氏 14.1度 14.4度 16.9度 20.6度 23.9度 26.1度 26.7度 26.4度 25.6度 23.4度 19.4度 15.7度 21.1度
平均總降雨量 毫米(寸) 24.9 (0.98) 52.3 (2.06) 71.4 (2.81) 188.5 (7.42) 329.5 (12.97) 388.1 (15.28) 374.4 (14.74) 444.6 (17.5) 287.5 (11.32) 151.9 (5.98) 35.1 (1.38) 34.5 (1.36) 2382.7 (93.81)

人文地理

行政分區

香港的行政分區

全港下設有18個分區,方便政府協調及管理地區層面的服務及設施,並鼓勵市民參與地區事務。各區均設區議會,職能主要屬諮詢性質。區議會雖是香港議會制度的一部份,但並不具立法和審批政府公共開支的權力,亦無分區法律[34]稅收[35]。 18個分區分別為:

香港島 九龍西 九龍東
新界東 新界西

人口

香港平地少、人口多,市區人口密度極高,大廈往往有數十層。圖為香港島太平山山頂遠眺中環半山區的景色。

截至2007年,香港總人口達696萬以上,令香港成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350人[36] ,而香港島以南的鴨脷洲更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島嶼。[37]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近十年興建的住宅樓宇多在30至40層以上,部份更達70層。而且,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擁有面積在400至800平方呎(37.2至74.3平方米)的空間[38][39]。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家庭計劃,鼓吹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目的是想減少當時頗高的生育率。可是,於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9.6個新生嬰孩[40]。另一方面,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9.5歲,女性則為85.6歲[40]。但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由2004年的13%增長至2033年27%[41]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佔香港人口接近95%,但當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暫居心態遷移到香港,即使於香港成立地區性聯誼會或商會仍以「旅港」兩字作為標示。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印尼泰國美國印度。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與來自印尼及泰國一樣,大部分是來港作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居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於酒廊或休閒場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由港英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徵召及招聘作為警察及當軍(踞喀兵)、銀行護衛、建築工人或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南亞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大都在港英殖民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業和政府部門高層、專業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貼學校的英語教師。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中高層。

近來,香港男女比例失衡問題有惡化趨勢,政府的最新統計資料[42]顯示,目前香港女性較男性多出逾36萬人[43],每1,000名香港女性只有899名男性,較2006年中的1,000:914的比例更加懸殊。香港自2000年開始出現女多男少現象,當時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關差距於過去數年一直擴闊。較諸去年香港女性較男性多出31萬,今年男女數目的差距又增加了5萬人,達到36萬。

語言

香港華人普遍通行粵語廣州話,當地習慣稱為廣東話。由於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英語作為其中一官方語言,也是香港的主要生活語言,普遍用於商業及教學之中,不少東南亞外籍傭工也會在家中使用英語。其次香港人也崇尚日本及韓國文化,所以近年日語韓語的學習人群十分之多。

交通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

香港擁有高度發展及複雜的交通網路。公共運輸的主要組成部份包括鐵路巴士(公共汽車)、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渡輪等。其中,鐵路是香港最主要公共運輸工具,每日載客約420.68萬人次[44];其次是專營巴士,每日載客約396.05萬人次[44]。值得留意的是,香港是首個於公共運輸廣泛使用電子貨幣的地區:名為八達通的電子車票兼貨幣系統於2005年的總流通量達1,240萬張。

由於香港人口密度高,對高載客量的交通工具有一定的需求,故此香港的巴士大多都是雙層巴士。而行駛香港島北岸的香港電車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兩層電車的車隊。同樣位於港島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為世界最長的有蓋自動行人電梯系統。而在大嶼山昂坪360索道系統,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之高,令其位居世界前列[45]。道路總長度有1,984公里,主要由街道橋樑隧道等組成9條主要的幹線連接香港各地。而香港的行車方向是根據英國的靠左行駛,有別於中國大陸。在香港註冊的622,240架車輛當中,有65%是私人載客汽車,而每公里道路有約313輛車輛行走[46]。和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香港同樣面對著交通擠塞、舊區道路設計過時和汽車流量過大等問題。

除此之外,位於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第5繁忙客運的國際機場[47],是來往歐美以及亞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轉機點。香港也因為政治上較為中立的地位,得以作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旅客轉運站。機場全日24小時運作,每年可處理旅客4500萬人次及貨物300萬公噸,並曾獲得不少國際獎項[48],於20012007年七年間有六年獲得世界最佳機場的榮譽。旅客可以透過

公路市區連接,24分鐘以內便可直達中環中心商業區。現時機場已分階段進行擴展,滿足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以及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鄰近地區的連接,進一步發展為區內旅客轉運中心。

2007年12月2日,香港的地鐵系統和九廣鐵路合併,成為香港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稱為港鐵,擁有82客運車站(若包括輕鐵則有150個站)。此系統現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49]

建築及規劃

位於金鐘中銀大廈(圖中最高者)及其鄰近的摩天大廈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

香港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不多,城市以現代建築為主,大量摩天大樓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寬的天際線[50]。維港景色更是香港吸引遊客之處,一般會從太平山頂俯瞰或尖沙咀對望,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香港的摩天大樓不限於商業大廈,不少住宅同樣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一半是位於香港[51]。過去摩天大樓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但自從位於九龍的舊啟德機場1990年代末搬遷後,政府大幅放寬高度限制,令九龍的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興建。預計於2010年落成、位於西九龍環球貿易廣場(ICC),將成為香港最高、全球第四高的建築物。另一方面,即使在遠離市區的新界地區,樓高40層以上的住宅大樓,包括香港公共房屋,也並不罕見。

香港有不少著名的建築,當中包括有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外型為棱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除此之外,由建築師諾曼·福士特設計的滙豐銀行總行大廈1985年重建完成之時,為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設計也是出自其手筆。而現時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則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樓高415.8米[52]

香港橋樑的建築技術也是位於世界前列。連接青衣島馬灣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懸索吊橋,而鄰近的汲水門大橋汀九橋,則分別為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斜拉橋和最長的「三塔式斜拉橋」。

位於西九龍大角咀的高層住宅

自從19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積極規劃很多建設項目,包括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配套設施。同時,政府開始在新界各區設立衛星城市計劃,到了2007年已設立了共9個新市鎮,容納人口約320萬[53]。這些新市鎮應付了香港的人口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政府也積極填海造地,以使市區有更多可用的土地,但近年來由於保育人士反對而減少填海幅度。而未來市區發展的焦點包括有西九龍啟德等填海土地:前者將發展為一個文娛藝術區;後者則發展成一個集休閒旅遊,體育及中低密度商住區域

經濟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香港太空館附近,望向彌敦道方向夜景

香港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的重點在於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放任經濟的典範。縱使政府於2006年9月11日宣布香港首創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已經不再適用,且是「很久以前」的事[54],政府的經濟政策理念仍然是讓市場力量主導經濟,避免操控或指導市場發展。商業規管精簡、政府廉潔而高效率、稅率低、稅制簡單、法制健全、產權觀念牢固、貨幣穩定等因素,令大部分經濟學家均相信香港是市場經濟運作的佼佼者[13]。香港經濟以自由開放而全球知名,美國傳統基金會1995年起[55]、以及加拿大費沙爾學會Fraser Institute)1996年起[56]發表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一直將香港評定為全球第一位。再加上優秀的地理位置、資訊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設施及服務,都對香港的經濟作出貢獻[13]

經濟發展

File:HK-2IFC-sj.jpg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香港僅為彈丸之地,自身天然資源匱乏[57],對外貿易一直是經濟不可忽略的一環。英國甫佔領香港即於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為自由港[58],允許商船自由進出。香港憑着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闊的海港,發展為轉口貿易航運中心。直至1940年代,大量逃避中國內戰的難民到港,當中不乏帶着技能和資金的商人。二戰後,中國大陸因為韓戰而於1950年代初面對聯合國實施禁運,香港作為轉口港大受打擊。憑着工業家的創意以及龐大而廉價的勞動人口,香港開始轉型為輕工業型經濟,工廠如雨後春筍冒起,加工出口的製品包括紡織品、膠花、假髮、鐘錶、電子零件等。及至1970年代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製造業開始北移,香港重新定位為亞洲區的轉口港,金融業等服務行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成功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經濟突飛猛進,贏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美譽[59][60]。 不過,到了接近主權移交時,受到移民潮的影響,香港不少人才和資金外流,使不少人對香港經濟前景感到悲觀,1995年財富雜誌》更發表了一篇題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報道,擔心中國接管後,一切都會「完了」("It's over")[61]。後來時代雜誌表示錯言「香港之死」[62]

1997年主權移交後,香港經濟發展可謂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業市場及股票市場的泡沫爆破,市面消費意欲受到影響[63]。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香港, 8月有國際投機者狙擊港元、期貨市場以及股票市場,政府於14日決定史無前例投放龐大資金入市干預,惹來極大爭議。連同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區內需求減少,全年經濟出現負增長,GDP下降5.1%[64][65]。政府其後於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將所購入股票逐步沽售[66]。香港經濟出現短暫復甦跡象,但2001年美國經濟低迷拖累外圍環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擊旅遊業,以及互聯網泡沫爆破,當年GDP增長急跌至0.1%[67]。2002年經歷稍微復甦後,2003年3月中爆發SARS4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出旅遊警告,旅遊業受重創,市民消費意欲受嚴重打擊。政府於4月動用118億港元紓困,6月15日宣布再動用7.15億元提供超過3萬個短期職位及培訓名額,香港終於6月23日從疫區名單剔除。其後,香港經濟開始出現復甦跡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對香港實施了一些優惠政策,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7月28日首次推出 個人遊計劃,簡化中國大陸指定省市居民申請訪港旅遊程序,刺激旅遊業發展。加上美元開始轉弱,與其掛鈎的港元在國際市場顯得更具競爭力,惠及香港出口貨品表現[68]。同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更確立了金融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服務」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並希望能夠加以發展[69]。此後,經濟增長勢頭漸趨強勁,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2萬點,當日成交更達542億元[70]2007年10月26日更到達3萬點的歷史高位。

經濟結構

葵青貨櫃碼頭,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

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由於2006年多間大型內地公司紛紛到香港上市,所以同年的集資總值超越紐約,世界排名升為第二,僅次倫敦

根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41,994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9,149美元全球排名第28,亞洲排名第7,次於卡塔爾阿聯酋新加坡日本汶萊科威特[71]。綜觀各產業以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72],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73]

香港服務行業的對象並非限於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務輸出總值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甚高,2006年服務輸出總值達724億美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38.2%。輸出服務主要包括商貿服務及貿易相關服務(佔2006年服務輸出總值的32%)、運輸服務(31%)及旅遊服務(16%)[74]

面對科技迅速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服務業主導的香港經濟也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香港經濟開始轉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務、進行以知識為本的經濟活動[74]。此外,中國大陸經濟進一步自由化,為香港多個服務行業帶來更大商機,帶動服務業快速增長。當中,香港與中國大陸於2003年6月29日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促進跨境貿易,鼓勵香港商業開拓更龐大的國內市場,同時鼓勵中國大陸企業通過香港與世界經濟接軌。相關協議容許香港貨物輸入中國大陸可享有零關稅優惠、香港服務業可享有優惠待遇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兩地專業資格互認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貿易投資等安排[75]

政治

香港政治制度大致沿襲自英治時期,行政、立法、司法互不隸屬。特區成立後,種種政治制度與中國大陸保持截然不同。憲制性文件《基本法》確保鄧小平所構想的這種「一國兩制」意念得到落實,法治精神和司法獨立不受北京的中央政府干預。另外,根據「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香港繼續管理除國防及外交外,其他的自身事務。香港也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繼續參與國際事務,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奧林匹克運動會[76]

香港特區中國以及英國政府都不只一次的表示,1997年後「一國兩制」得到落實[76],但仍然有香港內外的政治人物及輿論,質疑「一國兩制」的運作。例如,法輪功在香港公開活動[77]、北京對香港爭取普選的態度[78]、香港政治人物公開發表對中國制度的意見[79]、2007年行政長官候選人梁家傑提出中央政府不實行特區官員任命權[80]等,均令人質疑是對「一國兩制」、「河水不犯井水」的挑戰。

行政

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
2007年成功連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前左)與太太曾鮑笑薇一同乘坐開蓬巴士穿梭街頭「謝票」。

香港特別行政區由行政長官(多簡稱「特首」)作為政府決策者。行政長官由一個800名通過間接選舉及當然成員組成的「選舉委員會」以記名及一人一票方式產生,第1屆委員會成員由中國政府委任,第2屆則由功能界別選民[81]選出。2007年後的組成及選舉辦法,將可根據基本法附件一指定程序修改。行政長官每屆任期為5年,並可連任1次,但如原行政長官未能完成任期,繼任者最多則以餘下任期加上下一屆任期的五年為上限。由行政長官主持的行政會議為特區政府最高行政決策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為董建華,他由中央政府所委任的400人推選委員會1996年12月的第一屆特首選舉勝出,並在1997年7月1日正式宣誓就任。2002年2月,董建華獲800人選舉委員會超過700委員的提名,參加第二屆特首選舉,並在無對手的情況、沒有通過選舉之下連任,任期由2002年7月開始直至2007年6月完結,但是董建華於2005年3月宣稱因健康理由辭職,由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任署理行政長官。2005年6月,曾蔭權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正式被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為新的行政長官,任期至2007年6月止,即第二屆餘下的任期。2007年1月31日,泛民主派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宣佈取得111名選委提名,正式取得第三屆特首選舉的「入場券」,主張「有競爭」特首選舉。翌日特首曾蔭權亦舉行參選記者會表示參選第三屆特首的意向。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成功連任。

自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2002年7月1日實施問責制後,除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外,香港政府由三層架構組成:第一層是司長,即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82],均是行政長官的首席顧問,負責制訂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政策;第二層是決策局,負責制訂、統籌及檢討特訂範疇,如衛生運輸保安等的政策,和監督屬下執行部門的工作;2007年7月1日起,決策局重組,加入發展局,以及改組其他決策局,使決策局共增至12個;第三層是部門,是政府政策的執行部門,大多以「署」或「處」為名稱。

立法

香港立法會大樓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構是香港立法會,現有60名議席,每屆任期4年。在第三屆立法會中,60名議席的其中30席經5個地方分區以比例代表制的直選產生,其餘30位經28個功能組別以團體或一人一票的選舉產生。所有選民均有地方直選議席的一票,但功能組別議席只有數十萬名選民有投票權,並非通過普選產生。在一般情況下,香港法例須得到地方直選議員及功能組別議員雙方超過一半贊成,再經行政長官批准方為有效。

香港主權移交後,現時共舉行了三次立法會選舉,分別於1998年2000年2004年舉行。由2004年選舉所產生的第三屆香港立法會中,親建制派取得30席,泛民主派則取得25席,其餘5席屬中間少數。以政黨計,民建聯成為立法會第一大黨,其次為自由黨民主黨2008-2012年度香港立法會選舉已於2008年9月7日舉行。

政制改革

2007年立法會及2008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經過諮詢、討論及人大釋法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2004年4月26日宣佈2007年2008年不實行全面普選,但承諾最終將會實現普選。

在2004年7月1日民主派上街遊行;在9月12日的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議席由22席升至25席,親北京陣營的政黨則憑着較多的功能界別席位有35席,民建聯成為立法會「第一大黨」。

2005年政府推出《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但被民主派議員批評過於保守,議案最終因票數不超過三分之二,而不獲通過。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全票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按照有關《決定》,2012年的行政長官立法會選舉,在不實行普選的前提下,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適當修改。《決定》又明確了2017年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採用由普選產生的辦法,而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立法會的選舉亦可以採用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決定》最後決定了香港可以於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另外可以於2020年普選立法會。

社會運動

2005年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遊行人士途經銅鑼灣崇光百貨外。

早於英治時期,香港已出現了一些具規模的社會運動,包括1920年代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1956年雙十暴動1960年代中的九龍暴動六七暴動等。1970年代,社會各界也為中文在香港的地位、保釣運動、「反貪污,捉葛柏」、金禧事件等發起了社會運動。而香港歷來最多人參與是社會運動,是1989年5月20日,約100萬香港市民在颱風襲港下走到中環皇后像廣場集會,聲援天安門事件中的學生。

香港主權移交後,由於香港經濟衰退及政府施政失誤,香港社會累積了一定的民怨。到了2003年7月1日,以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為首的大批市民,參與七一遊行,主辦單位指人數達50萬人。其後每年的7月1日都有進行遊行,爭取民主及反對官商勾結。於2005年12月4日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主辦單位指人數有25萬參予。2005年12月,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於香港舉行,包括的社運人士、菲律賓印尼南韓亞太區的工會人士到港遊行示威,其中以南韓農民最受傳媒注目,曾與警方在灣仔一帶發生衝突。

對外事務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一切的外交事務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中央人民政府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香港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因此,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在多個國際組織都有積極參與。當中有部分只派代表參與出席,但亦有作為正式會員或創會會員的同時亦有部份組織早己在殖民地時期加入。香港參與的國際組織包括有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國際結算銀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共14個。

司法及法律制度

終審法院

香港的司法機關名為司法機構,負責就一切檢控案件及民事訴訟作出聆訊,包括個人與政府之間的民事訴訟。香港法律制度建於司法獨立之上,司法機構人員執行職責時,完全不受政府行政和立法機關影響[83]

特區成立後,憲制性文件基本法》開始實施。根據一國兩制原則,《基本法》第8條確立香港繼續以普通法為依歸,並由多條本地法例作補充,法律制度有別於中國大陸的大陸法[84]。第19條訂明香港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基本法》第四章第四節則列明其他司法機關的安排,如第82條、第92條則訂明可以按需要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司法人員,審判終審法院案件;第84條訂明可參考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司法判例。另外,第158條訂明《基本法》解釋權屬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務委員會。至今,政府曾請求人大常委會解法2次:港人內地所生子女居港權問題(1999年),以及行政長官呈辭後繼任人任期問題(2005年)。人大常委會自行釋法1次:2007/08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問題(2004年)。

司法機構由各級法院組成。主權移交後,司法終審權的所屬,由英國樞密院改為自設終���法院,法官由行政長官任命。高等法院分為「上訴庭」及「原訟法庭」。區域法院設有「家事法庭」。其他審裁機關包括土地審裁處、各個裁判法院少年法庭死因裁判法庭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以及審裁非電影類作品級別及性質的淫褻物品審裁處[85]

一如英格蘭的制度,香港律師分為訟務律師(大律師)及事務律師(律師)。截至2008年5月,香港有1052名訟務律師,當中84名為資深訟務律師和5998名持牌及824名非持牌的事務律師,分別由香港大律師公會和「香港律師會」授證及管理紀律[86]。事務律師在裁判法院和區域法院有出庭權[87],終審法院及高等法院則限於訟務律師。香港法院亦保留了英式法庭禮儀,包括法官及律師要穿長袍、戴假髮等[88]

政府的律政司會負責檢控刑事罪行,在控告政府的訴訟案件中,代表政府出庭。律政司負責維護公眾利益,也可以申請司法覆核,或是介入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案件[89]

文化

官方代表物

香港市花洋紫荊
File:BrandHK.png
香港品牌標誌

19世紀末期,在香港發現了一個新物種——洋紫荊,被用作香港的象徵,其學名以時任港督卜力的名字(Sir Henry Arthur Blake)命名(Bauhinia blakeana)。1960年代被市政局採納為標誌、並於1965年被選為香港的市花,在《基本法》的草議過程中加選為香港區旗香港區徽的設計藍本之中。

香港除了以洋紫荊作為代表花外,於殖民時代會以「阿群帶路圖」及帆船作為官方或重要物件的紋飾如警務處匯豐銀行及香港殖民地旗幟等等。2000年2月,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向當時的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建立香港品牌的計劃,並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為香港品牌計劃進行籌備工作。最後香港特區政府並以900萬港元委託顧問公司,為香港設計具代表性標誌。但此標誌公佈後,外間反應不一,正面的意見指出飛龍標誌有助加強宣傳香港的形象,圖案設計色彩鮮艷及具動感。但部分傳媒批評此計劃勞民傷財,浪費公帑,有部分市民[90]則指圖案中的「香港」及「HK」字樣不明顯,飛龍亦未能清楚反映香港的金融中心形象。部分專業人士亦對飛龍標誌的設計有保留,因為當中的龍,被人有畫虎不成反像貓之感[91]。加上2003年7月被「倒董運動」把這標誌改成藍色的「反董」字樣及於2005年12月香港形象標誌被支持推行普選的更改而成為「普選鳳凰」,故此即使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其外衣上時常佩戴著飛龍標誌的別針,但仍未能被廣泛接受。

流行文化

著名影星成龍
「九龍皇帝」曾灶財尖沙咀天星碼頭的「墨寶」

粵曲成為香港早年的普及娛樂,隨著1920年代「省港班」興起,薛覺先馬師曾等著手改良唱腔,出現薛馬爭雄的粵曲黃金時代。這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與廣州一衣帶水,如省港班就是穿梭粵港兩地以至東南亞演出,並未形成獨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中國政治變天,香港開始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歐美多年影響,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曲[92],其中1980年代的梅豔芳張國榮譚詠麟徐小鳳一直獨霸樂壇,至1990年代,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亦享有四大天王的稱譽,影響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等地。

香港電影始於1913年黎民偉編演的首部港片《莊子試妻》。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電影人才及資金南下,香港先後成立中華、永華、長城等公司,令粵語片在1950年代大放異彩。當中胡鵬1949年開創的《黃飛鴻》電影,連拍60個多部,成為世界史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任劍輝白雪仙的演出亦被傳頌數十年[93]。加上東亞各國政府一度只容許香港電影進口,令香港享有「東方荷里活」之稱,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周潤發李連杰成龍張曼玉周星馳在國際上均享負盛名,每年3至4月間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不過,盛極而返,自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娛樂事業開始走向下坡,高峰期港產片年產達三百部電影,但2004年只餘下60部[94]。而隨著台湾中國大陸和東亞各國的音樂興起,香港唱片銷量亦大不如前。香港娛樂文化的前途是一個長久討論的題目[95]。此外,香港由於地小人多,加上科技日漸發達導致傳媒發展迅速,另類小眾文化也能夠得到廣大社會的矚目。曾灶財梁國雄周啟邦夫婦等的行為及其對社會產生的衝擊,就是明顯的例子。

傳媒

九龍塘廣播道,於1970年代曾為三間電視台及兩間電台的所在地。

香港的廣播事業可追朔至1928年香港電台的前身「GOW」電台在香港啟播。而香港第一間有線電視台麗的映聲亞洲電視的前身)就在1957年5月29日啟播,更成是全球華人地區首家電視台[96] [97]。及至1967年11月19日香港第一間無線電視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廣播進入免費年代,令電視機在香港普及起來。[98]

時至今日,香港共有無綫電視亞洲電視兩間公司免費電視台;另外,有線電視now寬頻電視無綫收費電視香港寬頻bbTV則提供收費本地電視廣播服務。還有其他公司透過不同方式,例如衛星電視,提供非本地電視廣播節目,其中以鳳凰衛視最具影響力。電台方面,除了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台,香港在1959年1991年分別出現了香港商業電台新城電台兩家商營電台。而隨着通訊科技普及,在21世紀初,網上電台網誌等新式電子媒體也開始流行。

香港早期報章都由西方人開辦,包括香港第一份英文報《香港公報》(1841年),和香港第一份全中文報《中外新報》(1858年)。直至1874年香港才出現第一份中國人辦的報章《循環日報》。[99]現時,除了4份免費日報(am730都市日報頭條日報英文虎報),本地中文報章每份售價為港幣6元,英文報章則售價為7元。而其他地區所印制的報刊普遍比本地報章為貴[100]。香港也有不少只報導賽馬消息的報章,俗稱「馬經」。

飲食

香港著名的舊式酒樓──蓮香樓
茶樓點心

香港人對飲食極為重視,除了以粵菜聞名外,印度歐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見,享有美食天堂的稱號。

早年香港人習慣上茶樓,早上沖一壺、叫兩件點心,這經常成為西方人眼中香港飲食文化的典型。受英國影響,港人同樣喜好吃下午茶,多數吃一件三文治蛋撻奶茶咖啡

在華洋雜處下,香港發展出茶餐廳的獨特餐館,它原本出售一些三文治、咖啡等廉價西式小食,後來再引入各式傳統小炒,並自創出前一丁菠蘿油檸七鴛鴦等,而大牌檔冰室也曾經是非常普遍的食肆。此外,香港街頭小食也是多姿多采,例如雞蛋仔砵仔糕啄啄糖煎釀三寶碗仔翅等小食都頗為著名,以及由於香港人性格好「一窩蜂」,故有些小食只會曇花一現。

傳統本地菜以廣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為主,盆菜則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慶時的傳統菜。由於香港臨近海洋,因此海鮮也是常見的菜色,亦發展出如避風塘炒蟹避風塘菜色。另外,位於香港仔避風塘珍寶王國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貢市南丫島流浮山和九龍鯉魚門也是吃海鮮的熱點。

大家樂快餐店

另一方面,香港飲食也深受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中環蘇豪區灣仔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節更由1991年起每年於尖沙咀廣東道舉行。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麥當勞肯德基經營,而香港也發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當中以大家樂大快活美心快餐等集團為代表。

社會

教育

香港科技大學1980年代由政府提倡興建的第三間大學

香港最早記載的學校是錦田力瀛書院1075年由北宋進士鄧符協所建[101]這類書院、書室屬於私學的一部分,教授《四書》、《五經[102],然後在英國統治時期逐漸轉變為鄉村學校或者公立學校。

英國接管香港後,在香港發展與英國相似的教育制度。而現時香港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教育局統籌及管理,主流教育可分為四大部份:學前教育、6年的小學教育、7年的中學教育(包括3年初中、2年高中及2年預科課程)及專上教育(包括「學士」、「副學士」、「專業文憑」、「高級文憑」等)。

香港理工大學,是1994年三間由大專學院升級為大學的院校之一,其餘兩間分別是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現時,香港政府正在推行一連串的教育制度改革(簡稱教改)措施[103][104][105],包括母語教學一條龍辦學模式三三四高中教育小班教學幼稚園學券等。其中教育統籌局將於2006年2007年年度新學年的中一新生起,教育制度改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整合香港中學會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香港中學文憑,並於2009年開始逐步在各科推行「校本評核」作為學生在公開考試的評分準則。同時,教育統籌局已於2007年至2008年起為3至6歲的幼稚園學生提供幼稚園學券津貼。上述改革主要是為香港教育帶來不同的教學模式,希望使學生提供更佳學習環境,但連串教改實施起,引發社會廣泛爭議,批評教改為老師帶來沉重壓力,及使學生及家長無所適從[106]

語文

兩鐵合併前的九廣東鐵尖東站的多語言歡迎字句,由上而下分別為法語日語西班牙語韓語

於殖民地時代,英文長期是香港唯一法定語文,至1971年中文才被訂定為另一種法定語文,兩種語文並行的地位是依據香港法例[107]第5章《法定語文條例》而確立。

1997年7月1日主權移交後,中、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語文,香港特區政府在主權移交後實行「兩文三語」的語文教育政策:中英文書寫,廣州話(俗稱廣東話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中文書寫以繁體中文為主,隨着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交流增多,認識簡體字的人增多,而且不少源自中國官方及民間的用語也傳至香港,甚至取代香港原使用字詞,成為主流用詞。此外一些外國地方名稱譯名,於報章及電視的不同的版面[108]會出現一地兩譯名情況[109]。另外,早年部分香港作家及傳媒將粵語改成粵語白話文書寫,亦漸漸普及,現在這些字在1995年開始被香港政府規範化為香港增補字符集中的粵語漢字,而現時Unicode亦包含這些漢字。

宗教

位於香港大嶼山的天壇大佛,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座佛

高度的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並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其中以佛教道教徒最多,基督徒居次,達六十六萬。許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外,也興辦學校、提供衛生福利設施等。其他教派,如摩門教(即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神道教創價學會拜火教,在港亦有信徒。因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拜祭祖先非常普遍,很多人家中亦有「神主枱」。猶太教在香港也有信徒,主要是英國殖民地時代的英國猶太人

香港主要的宗教團體包括了天主教香港教區香港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中華回教博愛社」、「孔教學院」、「香港道教聯合會」、香港佛教聯合會

相關條目

歷史 史前 | 秦至元 | 明朝 | 清初 | 割讓 | 開埠初期 | 20世紀初 | 日治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00年代
地理 氣候 | 生態 | 郊野公園 | 海岸公園 | 島嶼 | 山峰 | 海灣 | 河流 | 湖泊 | 水庫 | 行政區劃 | 土地利用 | 新市鎮 | 地方
政治 基本法 | 中英聯合聲明 | 一國兩制 | 政府 | 行政部門 | 立法會 | 區議會 | 司法機構 | 法制 | 政黨 | 選舉 | 對外 | 軍事
社會 人口 | 教育 | 人權 | 出入境 | 供水 | 通訊 | 授勳 | 度量衡
文化 語文 | 飲食 | 媒體 | 電影 | 音樂 | 流行曲 | 粵劇 | 文學 | 體育 | 賽馬 | 宗教風俗 | 法定古蹟 | 節假日 | 世界紀錄
經濟 就業 | 漁業 | 農業 | 工業 | 商業 | 證券 | 貨幣 | 稅收 | 聯繫匯率 | 金融管理 | 外匯基金 | 物價 | 品牌產品 | 積極不干預 | 國際評級
旅遊 自由行 | 幻彩詠香江 | 酒店 | 旅遊景點 | 地標 | 博物館 | 海灘 | 維港
交通 機場 | 港口 | 巴士 | 的士 | 鐵路 | 渡輪 | 航空 | 幹線 | 八達通

參考資料及註釋

  1. ^ 香港實際上沒有首府,但不少外地出版書籍仍標示維多利亞城為香港的「首府」。
  2. ^ 2.0 2.1 2.2 2.3 「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作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香港地理資料PDF,2006年4月更新;當中面積數據取自測繪處2005年12月之1:10000地圖數據庫。
  3. ^ 本地時間 香港天文台
  4. ^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9條、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語文條例》並無規定中文口語及書寫形式,社會習慣口講廣州話、並以繁體中文書寫現代標準漢語。語文使用狀況詳見香港語文
  5. ^ 香港最新人口達6963100人Yahoo!新聞 2月 14日
  6. ^ 香港便覽〉,載《香港2005年》年報。
  7. ^ 英治與日治時期的政府首長是由英國與日本委任的總督出任
  8. ^ 香港政府統計處2007年6月18日):《香港二零零六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題性報告: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頁11
  9. ^ 香港自然網:《賞樹日記
  10. ^ 香港官方註明的正式名稱:http://www.gov.hk/
  11. ^ 除非特別註明,本文「中國」均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12. ^ 香港基本法》第一章:總則。
  13. ^ 13.0 13.1 13.2 參考香港品牌形象網頁各《便覽》,存取於2007年3月23日。
  14. ^ 港現舊石器制造場 嶺南或為我發源地,人民網,2006年2月17日
  15. ^ 鄧聰,考古與香港尋根,新亞生活月刊,第32卷第6期,2005年
  16. ^ 源自嶺海漫話ISBN9882111351
  17. ^ 所謂新界五大族。五族指元朗鄧氏、上水廖氏及侯氏,粉嶺文氏及彭氏
  18. ^ David Faure, "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Modern China vol.15, no. 1 (1989), 2-36
  19. ^ 雖然義律在1月20日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但義律和琦善關於香港島的交涉仍在繼續進行及舉行了兩次會談。一次在1841年1月27日,地點是珠江口內的獅子洋(位於廣州番禺區蓮花山及東莞沙田鎮兩旁),另一次在2月10日,地點是蛇頭灣(位於東莞市虎門鎮北面),但兩次會談皆無結果。
  20. ^ 香港俚語,即土製炸彈
  21. ^ 香港於1972年6月—1974年11月間與美元掛鈎,當中1972年6月,最初匯率為5.65港元兌1美元,但由1973年2月14日至1974年11月為1973年2月改為5.085港元兌1美元
  22. ^ 疫情衝擊香港經濟損失巨大BBC中文網,2003年5月28日
  23. ^ 香港天文台:〈香港會發生大地震嗎?〉,存取於2006年12月21日。
  24. ^ 香港天文台:香港過去地震紀錄,存取於2006年12月27日。
  25. ^ 全港共263個離島,見地政總署測繪處:香港地理資料PDF,2006年4月更新。
  26. ^ 彭琪瑞、薛鳳旋、蘇澤霖編著(1986年):《香港與澳門》,第25-45頁,香港:商務印書館。ISBN 962-07-5035-7
  27. ^ 香港旅遊發展局(2003年): 維港海上遊旁述(英文DOC),見Victoria Harbour一段,第13頁。
  28. ^ 香港政府新聞處:〈郊野公園及自然護理〉,《香港便覽》系列,2006年6月更新。
  29. ^ 羅楚鵬、胡鳴高(1967年):《新編香港地理》,第二章〈香港的氣候〉第7至13頁,香港:齡記出版公司。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研究館藏,索書號DS 796 H7 L6 HKS.
  30. ^ 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年份香港受熱帶氣旋吹襲次數較平常少及較遲,但雨量較平常多;而拉尼娜現象形成的年份香港受熱帶氣旋吹襲次數較平常略多及較早,雨量與往年相約—资料源自香港天文台
  31. ^ 香港天文台:香港氣候,存取於2007年3月21日。
  32. ^ 李月嬋、翁忠海(2005年):《由煙霞引致香港能見度下降的分析》,發表於第十九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載香港天文台網站。
  33. ^ ^ Monthly Meteorological Normals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Observatory. Retrieved on 2008-02-01.
  34. ^ 除非得到特別批准,才可在某些法例上得到彈性處理,如《反吸煙公眾衛生修訂條例》中容許各區議會就轄區的室外康樂設施的禁煙範圍及情度。
  35. ^ 香港政府新聞處:〈地方行政〉,《香港便覽》系列,2006年11月更新。
  36. ^ 總人口數據按政府統計處2007年底數據,據人口密度數據則以《香港年報2006》內的香港便覽
  37. ^ 引述自《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見香港立法會:2005年10月28日會議記錄第381頁(李柱銘議員發言)、2006年1月11日會議記錄第2443頁(馬力議員發言)等。
  38. ^ 按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租住房屋委員會屋邨的人均居住面積在2006年為12平方米,而該批住戶人口佔香港人口的30%
  39. ^ 香港房屋委員會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資料[1],而該批住戶人口按注釋35的資料佔香港人口約20%
  40. ^ 40.0 40.1 《香港年報2006》
  41. ^ 香港統計處(2004年):《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
  42. ^ 至2007年12月31日
  43. ^ 按該資料現時香港有329.8萬男性;366.51萬女性
  44. ^ 44.0 44.1 參考自香港運輸署交通運輸資料月報2007年11月號第2頁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人次數據
  45. ^ 《香港便覽 — 道路設施》,香港政府新聞處,2007年4月
  46. ^ 參考自香港運輸署交通運輸資料月報2007年11月號第38頁第四組:車輛登記、領牌及檢驗統計數字
  47. ^ aci.aero資料,存取於2007年3月24日
  48. ^ 香港政府新聞處:〈/tc/about/abouthk/factsheets/docs/civil_aviation.pdf 民航〉,《香港便覽》系列,2006年11月
  49. ^ 香港政府新聞處:〈民航〉,兩鐵12月2日落實合併,2007年10月
  50. ^ The World's Best Skylines: Skyscraper Cities Ranking List
  51. ^ Chun-Man CHAN:Advances i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all Bulidings in Hong Kong,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52. ^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簡介,香港摩天樓
  53. ^ 《香港便覽 — 新市鎮及市區的新大型發展計劃》》,香港政府新聞處,2007年3月
  54. ^ 特首棄積極不干預〉,載香港《明報》,2006年9月12日。
  55. ^ 〈港13度蟬聯最自由經濟體系〉,載香港《商報》A2版,2007年1月17日。
  56. ^ 〈港經濟自由度十連冠〉,載香港《文匯報》B1版,2006年9月8日。
  57. ^ 鍾寶倫:〈香港經濟:非經濟學讀本〉,載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網站,存取於2007年3月23日。
  58. ^ 香港大事年表〉,載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存取於2007年3月23日。
  59. ^ 任志剛:〈既向全球開放,亦與全球緊密聯繫:再創高峰〉,香港總商會第七屆商業高峰會議演詞,2000年12月13日。
  60. ^ 董建華:香港工業總會40周年晚宴致詞,2000年3月23日。
  61. ^ Louis Kraar:The Death of Hong Kong,載Fortune第40-52頁,1995年6月26日。
  62. ^ 《時代》專題:《財富》錯言「香港已死」
  63. ^ 香港特區政府:〈1997至2002年度大事紀要〉,存取於2007年3月23日。
  64. ^ 香港特區政府:〈 1998至99年度大事紀要〉,存取於2007年3月23日。
  65. ^ 1998年大世紀要〉,載《香港1998年》年報。
  66. ^ 盈富基金網站:〈盈富基金的簡史〉,存取於2007年3月24日。
  67. ^ 香港政府財經事務局經濟分析部:〈2001年經濟概況〉,2002年3月。
  68. ^ 香港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經濟分析部:〈2003年經濟概況〉,2004年3月。
  69. ^ 香港行政長官2003年施政報告 — 重點,香港政府,2003年
  70. ^ 港股大時代 衝破二萬點〉,載香港《頭條日報》,2006年12月29日。
  71. ^ 國際貨幣基金會(2007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數據(PPP)》、《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07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數據(國際匯率)》,存取於2008年4月19日
  72. ^ 香港政府統計處:《2007年香港統計數字一覽》,存取於2007年3月23日
  73. ^ 香港政府統計處:《以當時價格計算按經濟活動劃分的本地生產總值》,存取於2007年3月23日。
  74. ^ 74.0 74.1 香港政府新聞處:〈香港的服務業〉,《香港便覽》系列,2007年3月更新。
  75. ^ 香港政府工業貿易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網頁,存取於2007年3月23日。
  76. ^ 76.0 76.1 香港特區政府:〈一國兩制〉,載《1997至2002年度大事紀要》;英國駐香港領事館新聞稿:〈英國政府向國會提交香港半年報告書〉,發表於2007年2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高祀仁在「炎黃獎」頒獎典禮上的講話〉,發表於2007年3月5日。
  77. ^ 邵善波:〈別為內地法輪功純粹性代言〉,載香港《明報》,2001年2月3日。
  78. ^ 看北京違背一國兩制諾言打壓香港民主可預知對台的一中政策〉,台灣《自由時報》社論,2004年3月8日。
  79. ^ 陳和順:〈香港核心價值與中國制度創新〉,載香港《信報財經新聞》,2004年7月21日。
  80. ^ 薄夫林:〈中央支持是「票房良藥」〉,載香港《鏡報月刊》,2007年4月號。
  81. ^ 選民基礎人數約16萬
  82. ^ 雖然包括在問責制改革中,但律政司司長只負責法律事務,根據香港政府習慣不屬於行政官員。
  83. ^ 香港政府新聞處:〈司法〉,《香港便覽》系列,2007年5月。
  84. ^ 汪圖:〈淺談普通法與大陸法〉,載香港《成報》,2006年2月3日。
  85. ^ 電影受《電影檢查條例》及《電視條例》監管,見司法機構網站:〈淫褻物品審裁處〉,存取於2007年3月27日。
  86. ^ 數據出自香港大律師公會及香港律師會內的名錄。
  87. ^ 〈大律師嘆僧多粥少 高院訴訟卻無人接〉,載香港《明報》,2007年1月22日。
  88. ^ 李樹旭:〈紅袍、假髮 法律尊嚴的保證〉,載《香港經濟日報》A26版,1999年9月14日。
  89. ^ 律政司網站:〈關於我們〉,存取於2007年3月27日。
  90. ^ 《900萬「飛龍」新標誌 代表香港新氣象》,東森新聞報,2001年5月11日
  91. ^ 《龍鳳鬥 (論普選火鳳凰)》,何慶基,信報,2005年12月3日 [2]
  92. ^ 黃霑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 2003年
  93. ^ 星光大道: 香港電影發展里程
  94. ^ 谷德昭評電影業 2004年11月24日
  95. ^ 黃霑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 2003年
  96. ^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
  97. ^ 香港電台:廣播穿梭70年
  98. ^ 吳昊. 《香港電視史視 I》 2003年11月初版. 次文化有限公司. ISBN 962992079-4. 
  99. ^ 《香港報章50載印記》,香港報業公會網頁,21/10/07瀏覽
  100. ^ 中国内地报纸普遍售2-6元不等,视乎售卖地区;韓國報紙普遍賣10元、日本的約15元,歐美的更貴。
  101. ^ 舒懋官等:《新安縣志》(一),145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刊本影印。
  102. ^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428-429頁,香港三聯書店,1997。 ISBN 962-04-1396-2
  103. ^ 《廿一世紀教育藍圖——教育制度檢討:教育目標》 1999年1月教育制度檢討文件
  104. ^ 《教育制度檢討:教育改革建議——終身學習 自強不息》 1999年9月第二階段教育改革諮詢文件
  105. ^ 《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創造空間 追求卓越》 2000年5月第三階段諮詢文件
  106.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致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意見書 2006年7月10日
  107. ^ 香港的現行法例可參照香港律政司雙語法例資料系統的法例資料庫繁體簡體
  108. ^ 不同版面定義為體育及國際新聞
  109. ^ 前者用粵拼,後者用漢拼

外部連結

Template:Provinces of Chin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