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瓦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厄鲁特蒙古

瓦剌蒙古语ᠣᠢᠷᠠᠳ东部标准音[œːrd]卫拉特(新疆)方言[øːrd]中蒙通用转写Oirad西里尔字母Ойрад卫拉特蒙古语ᡆᡅᠷᠠᡑ Oirad,现代音Өөрд Öörd卫拉特突厥语Ойрот Oyrot)是位於蒙古高原西部的部族元代斡亦剌惕明代时称西蒙古为瓦剌Wǎlà/Wǎlā明代蒙古还包括东蒙古等势力)、清代卫拉特厄魯特等,意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西的部族。其實瓦剌是oira(卫拉)的漢語别譯,d(特)是複數詞缀

历史上蒙古高原的民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在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以傳統游牧蒙古族为主)和“林中百姓”(蒙古語ойн иргэн轉寫hoi-yin irgen,包括斡亦剌惕不里牙惕等森林部族),到后来主要分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等兩大蒙古语族群。「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1]

在蒙古史籍中,瓦剌通常被稱為衛拉特人而非蒙古人,而瓦剌在西部蒙古週鄰突厥系諸部的長期影響下亦有突厥化的跡象,讓瓦剌跟東部蒙古諸部更加不同。1640年9月,蒙古喀爾喀部四衛拉特的王公們制定的《喀爾喀—衛拉特法典》條款就稱雙方為“蒙古和衛拉特”[2]

起源[编辑]

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
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 东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柔然 高車
突厥汗国 鐵勒
東突���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辽朝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諸汗國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後蒙古帝國時期
韃靼(東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華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義

瓦剌先世为“斡亦剌惕”。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過著以狩獵為主、輔以漁牧的生活,為“林中百姓”的一部分。人數眾多分成許多分支,各有其名。屬独立系族之一,但由於與週鄰突厥系諸部長期交錯雜居,在語言等方面又具有突厥系的某些特點。瓦剌有四大部或四萬戶,其中包括許多古老的蒙古語部落和突厥語部落。

成吉思汗立国时,斡亦剌惕的首領忽都合別乞領有四千户。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有世婚关系,在蒙古国中一直享有“亲视诸王”的特殊地位。14世纪时,以元朝皇室衰微,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予各派系纷争。


歷史[编辑]

瓦剌兴起[编辑]

1399年(明建文元年),蒙古大汗額勒伯克讓原本突厥系領袖乌格齐哈什哈下屬馬哈木管理瓦剌各部,此事激起了原統轄瓦剌的乌格齐哈什哈的不滿,他於是起兵殺了額勒伯克。瓦剌乘機擺脫蒙古大汗的統治,时称“四万卫拉特”,或称四卫拉特,同以“四十万蒙古”自居的东蒙古统治集团进行斗争。

在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瓦剌时,瓦剌实力相当强大,辖境除叶尼塞河上游外,还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科布多东南扎布汗河流域等地。他们为同控制着蒙古汗位的东蒙古贵族分庭抗礼,并进而称雄于塞北,一面结好于明廷,遣使向明廷贡马。

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马哈木败。东蒙古太师阿鲁台又发兵往击。马哈木又败,积忧愤死。马哈木的儿子脫懽继袭,明廷仍封之为顺宁王。

1423年,阿鲁台与明廷关系恶化,被明军击败,脱懽乘隙于饮马河(今克鲁伦河)破其众,俘其大量马驼牛羊和部众。饮马河之捷,使脱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大大加强,此后他兼并太平、把秃孛罗属众,统一瓦剌各部。

1434年,瓦剌又出兵击阿鲁台于母纳山(今内蒙古乌拉山)、杀阿鲁台及其部下都督同知失捏干,尽收其部众,东西蒙古一时俱为所有。脱懽本欲自立为可汗,但因他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受到部下的强烈反对。于是拥立脱脱不花,并让其管辖阿鲁台旧有部众,居住于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又将女儿嫁与脱脱不花为妻,自为太师,居住漠北,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经济实权。

1439年,脱懽病死,子也先继位,瓦剌在其统治时期,势力达到全盛。瓦剌控制东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军事征讨、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把乞儿吉思、哈密、沙州、罕东、赤斤、兀良哈三卫等,分别置于自己统治之下。又结好女真各部,使之为其效力。极盛时势力东抵朝鲜,西部至塔拉斯河並與巴爾喀什湖以西的金帳汗國接壤,北括貝加爾湖及南西伯利亚,南临明长城

土木堡之变[编辑]

在也先统治初期,瓦剌与明廷关系比较密切。1449年夏,也先出兵进攻大同宣府辽东甘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也先诱明军至大同,破其前锋。接着,又聚军于土木堡,歼灭明军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称为土木堡之变。同年十月,也先进围北京,企图迫明廷订城下之盟。但因北京的明军和市民奋力抵抗,也先计划未能实现。由于伤亡惨重,加上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1450年也先被迫将明英宗送还,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

也先与脱脱不花向來不相睦。脱脱不花名义上虽然是可汗,但实际权力却操在也先手里。也先自恃势强,垂涎汗位,欲立己姊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之,双方发生激烈战争。脱脱不花初与弟阿噶巴尔济联兵,彼此实力大致相当,难分胜负。后因兄弟内讧,阿噶巴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势孤被败,遁入兀良哈(乌梁海)。脱脱不花死后,也先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随后瓦剌内乱,也先被杀,蒙古各部重新分裂。

西蒙古[编辑]

后来蒙古本部达延汗再兴,瓦剌部则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阿失帖木儿还不时遣使向明朝通贡。16世纪,在俺答汗等的持续打击下,瓦剌势力衰落,退出了今天蒙古国所属的漠北地区,当地被外喀尔喀占领。到16世纪末,瓦剌在达赖泰什哈喇忽剌博贝密尔咱和鄂尔勒克领导下重新复兴,瓦剌繼續在额尔齐斯河附近地区存在,直至被俄羅斯沙皇國吞併。

17世纪初,瓦剌分为四大部:杜尔伯特绰罗斯氏)、准噶尔绰罗斯氏)、和硕特(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准噶尔部强势控制天山南北,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沿岸,和硕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领下迁到青海

清代[编辑]

清代以後稱瓦剌為厄鲁特,也有额鲁特(Uuld)之写法。

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6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成立卡爾梅克汗國,1750年开始归順清朝,史称土尔扈特部东归。

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厄鲁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准噶尔部位于和硕特部之东,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东至阿尔泰,南至准噶尔盆地,在1759年为清军所灭;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其中,和硕特部首领担任卫拉特盟主。噶尔丹时期四部共有二十万户,六十多万人。

卫拉特部首领列表[编辑]

瓦剌太师或部落盟主
别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孛罕 ?-13世紀末 ?-13世紀末 传说人物
烏林台巴達 ?-13世紀末 ?-13世紀末 传说人物
达裕(太尉 浩海 ?-1399年 ?-1399年
乌格齐·哈什哈 猛可帖木兒 ?-1409年 1399年-1409年 攻杀大汗,瓦剌脱离蒙古本部[3][4]
巴图拉丞相
顺宁王
馬哈木 ?-1416年 1409年-1416年 向明朝称臣[3][4]
脫懽 ?-1439年 1416年-1439年 征服蒙古本部
大元田盛大可汗 也先 1407年-1454年 1439年-1454年 废黜黄金家族后裔,自立为大汗[5]
阿失帖木兒 ?-1478年 1454年-1478年
克舍 ?-1486年 1478年-1486年
小列禿王 养罕 ?-? 1486年-1495年 阿沙阿力古多等互相仇杀
密尔咱(米尔扎 博贝 ?-? 16世紀前半葉 卜六继承养罕之部落
哈尼诺颜 洪果尔 ?-? 1530年後-16世紀末 翁郭楚所属部落,被土默特俺答汗征服[6]
拜巴噶斯 ?-? 1600年後-1625年 布拉所属诸部被土默特喀尔喀瓜分[6]
哈喇忽剌 ?-1634年 17世紀初-1634年 脱离喀尔喀阿拉坦汗[6]


准噶尔部[编辑]

名號 在位時間
巴图尔珲台吉 1634年-1653年
僧格 1653年-1671年
噶尔丹 1671年-1697年
策妄阿拉布坦 1697年-1727年
噶尔丹策零 1727年-1745年
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 1745年-1750年
喇嘛达尔扎 1750年-1753年
达瓦齐 1750年-1755年
阿睦尔撒纳 1755年-1757年

杜爾伯特部[编辑]

名號 在位時間
达赖泰什 ?-1638年
鄂木布岱青和硕齐 1638年-1644年
托因 1644年-?
察衮 ?-?
丹津 ?-?
車凌 ?-1753年

和硕特[编辑]

汗號 名號 在位時間
固始汗 圖魯拜琥 1606年-1654年
鄂齐尔图汗 1654年-1675年
达延鄂齐尔汗 1654年-1670年
达赖汗 朋素克 1671年-1701年
拉藏汗 1701年-1717年
罗卜藏丹津 1714年-1755年

土尔扈特[编辑]

名號 在位時間
和鄂尔勒克 1628年-1643年
书库尔岱青 1645年-1667年
朋楚克 1667年-1670年
阿玉奇 1670年-1724年
策凌敦多布 1724年-1735年
敦罗卜旺布 1735年-1741年
敦罗布剌什 1741年-1761年
渥巴锡 1761年-1771年

关联条目[编辑]

清代蒙古[编辑]

四十四萬蒙古和卫拉特(明代蒙古[编辑]

前面为《明史》称谓,括号内为蒙古史书称谓[7]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编辑]

  1. ^ 白翠琴. 瓦剌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014-09-10]. ISBN 7-5633-634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2. ^ 法典的正確名稱應該是《喀爾喀‧衛拉特法典》,也簡稱為《衛拉特法典》。基本的內容,主要可歸納為四點:第一,改善各部王公貴族的關係,並且防止內戰;第二,建立軍事同盟,共同對敵人作戰;第三,規定黃教為共同信仰的宗教,應受到保護;第四,強化王公貴族的統治權與特權。參見[日]若松寬著,《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240頁。奇格著,《古代蒙古法制史》(瀋陽 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116—134頁。《蒙古族通史》中卷,214—215頁。《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53—54頁。[俄]帕拉莫夫著,《卡爾梅克族在俄國境內時期的歷史概況》,7—11頁。
  3. ^ 3.0 3.1 罗卜藏丹津. 《蒙古黄金史》汉译本. : 321 [202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蛇年卫拉特人巴图拉丞相与乌格齐·哈什哈二人杀死额勒伯克·尼古埒苏克齐可汗为父报仇。 
  4. ^ 4.0 4.1 張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外國九 瓦剌‧朵顏福余 泰寧》 (中文). 元亡,其強臣猛可帖木兒據之。死,眾分為三,其渠曰馬哈木,曰太平,曰把禿孛羅。成祖即位,遣使往告。永樂初,復數使鎮撫答哈帖木兒等諭之,幷賜馬哈木等文綺有差。六年冬,馬哈木等遣暖答失等隨亦剌思來朝貢馬,仍請封。明年夏,封馬哈木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順寧王… 
  5. ^ 張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外國九 瓦剌‧朵顏福余 泰寧》 (中文). 明年冬,也先自立為可汗,以其次子為太師,來朝,書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末曰添元元年。田盛,猶言天聖也。報書稱曰瓦剌可汗。 
  6. ^ 6.0 6.1 6.2 青格力. 四卫拉特联盟的形成. 《欧亚学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2007, (6)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7. ^ 吉田順一. 「アルタン=ハーン伝」訳注. 風間書房. 1998: 271–272頁. ISBN 978-4759910827 (日语).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