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風格有了職稱,未必稱職?你是「安撫導向」還是「解題導向」的主管?

有了職稱,未必稱職?你是「安撫導向」還是「解題導向」的主管?

有了職稱,未必稱職?你是「安撫導向」還是「解題導向」的主管?

PeopleImages.com - Yuri A/shutterstock

如果你帶領的團隊出現問題,你是快速介入,以求息事寧人的「安撫導向」型主管,還是積極傾聽,顧及同仁情緒的「解題導向」型主管?前者乍看行事高效,但後者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有一位學生,已經是某個大公司的總監,發了個訊息給我,想找我喝杯咖啡。

多年來我很清楚,會找老師喝咖啡的主管,通常是在管理上碰到了些障礙,��我也相當樂意接受邀請。

總監在約好的時間準時來訪,坐下來寒暄幾句後,就開始進入正題:「河泉老師想請問一下,最近公司出了很多狀況,大多數都是基層同仁的問題,高層不斷要求主管出手解決,但是都沒有用……」

我問了一句話:「高層希望的解決,是哪一類的解決?」

他回答:「這個有差別嗎?」

我笑著回答:「當然有,如果上面只是希望『息事寧人』的表面解決,那底下就會出現許多『安撫導向』的主管。」

我喝口咖啡繼續說:「如果希望的是『同仁甘願』的真正解決,那麼底下才會出現真正『解題導向』的主管。」

他急著追問「這個、這個……老師可以說清楚一點嗎?」

「安撫導向」和「解題導向」的主管形成背景

1.「安撫導向」主管的形成背景:

許多公司的主管們,管理的手法相當類似,但不見得是因為當初找類似的人進公司,而是他們進公司之後,變得愈來愈類似。

最大的原因在於公司的企業文化。所有的主管在出手管理時,表面上會跟主管的個性有關,然而這樣管理的結果,卻不一定見容於上面。

如果主管們發現,上面只想息事寧人,未必有真正解決的決心,此時就會分成兩種主管。少數的主管會不斷向上爭取,直到成功,或是傷痕累累為止。

更多的主管只好學習趨吉避凶,久而久之,主管們就被迫改變自己的管理手法,反正只要跟上面要的一樣就好。

2.「解題導向」主管的形成背景:

只有少數的企業,更精確的說,只有少數的企業主管,願意「以人為出發點」,做到「平等尊重、帶人帶心」的過程。

這類少數的企業,多半擁有「企業年紀不大」「組織較為扁平」「產業型態新穎」「上下溝通容易」這些的背景。

除了受到企業影響外,現在愈來愈多的主管,會開始注重同仁的心情和想法。

這類的主管會有「讓同仁一天比一天更強」的自我期許,除了自己的成長以外,也希望同仁不只是公司的一枚棋子,會願意根本性地解決公司內部的同仁問題。

很難得的是,這些主管會願意解決「問題的原因」,而不是解決「造成問題的同仁」。

「安撫導向」和「解題導向」主管的不同

1.「安撫導向」的主管:

「安撫導向」的主管,最擅長的「安撫」技巧就是「用權力安撫」。

這類型的主管由於擁有權力,也不太在乎同仁在想些什麼,只想息事寧人,反正只要壓下去就好。

他們習慣碰到問題就把相關人等找過來,先了解一下問題的狀況,然後不管同仁的真正想法,也不想要真正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們會啟動權力進行安撫,很習慣說下列的話語:

「看在我的面子上,別太在意!」

「就按照我說做吧,不要想太多!」

「不要計較,下次我會彌補你。」

「你們雙方各退一步吧,就這樣!」

這樣的做法表面上快速,似乎符合高效率的企業和領導風格,許多世界級的大企業也引以為傲,然而「頭痛醫頭」的做法卻留下了很大的後遺症。

尤其在「員工自我意識上升」以及「勞工權益保障」的今天,慢慢在各地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也造成領導階層不得不正視這類的問題。

2.「解題導向」的主管:

「解題導向」的主管,比較不會以安撫為前提,除了權力,也願意啟動傾聽的心。他們不光希望解決事情,也能解決同仁的心情,因為事情可以安撫,但是心情很難壓制,而且發���的問題層出不窮,會以不同的方式繼續傷害企業。

這些願意「帶著心解決」的主管,通常比較有耐心,會先思考同仁「為什麼這樣想」,並且從員工的角度去提供解決方案,他們希望基於平等尊重的立場,讓同仁不會有「被摸頭」的感受,比較會講出下列的話:

「你為什麼會這樣想?讓我聽聽是不是我遺漏了什麼?」

「我聽懂了,你這樣的思考其實也沒有錯。」

「原來有這樣的來龍去脈啊,讓我們來討論可以怎麼解決?」

「我大概懂你的意思了,只是在解決的過程中,我也需要你的幫忙」

上面這類說法的過程比較花時間,但是會讓同仁感覺被尊重,而且會比較願意說出背後原因,以及原本不想觸及到的一些公司狀況。

這樣的主管可以從一個問題上,更加了解公司「其他連帶的問題」,如果解決得宜,不但能降低公司危機,也容易贏得同仁對公司的信任。

記得「稱職」永遠比「職稱」更重要

令人佩服的主管,從來就不是「一出手就搞定」的主管,而是解決的過程中,讓底下「心服口服」的主管。

天底下擁有職稱的主管太多,可是真正令人佩服的主管,永遠是「稱職」的主管,而不是頭銜多大的主管。

身為主管,必須設法不斷提醒自己「稱職」永遠比「職稱」更加重要。

畢竟「職稱」只能贏得薪水,「稱職」才能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