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書摘

《黑潮震盪》東部黑潮大發現:Seaglider解開如千層派的水文構造

2024年06月24日
摘錄自野人文化;文:詹森

水下自主觀測載具的發展跟實際應用,已超過30年了,其中一種是在海裡面如同在天空中的滑翔機一樣,利用陀螺儀的慣性指引方向、能夠自主導航游走航行的「水下滑翔機」――「Seaglider」。

2016年12月15日下午大約1:45,美國海軍測量艦「鮑迪奇號」(USNS Bowditch)正在菲律賓蘇比克灣西北方50浬的國際水域回收兩具叫做「Slocum」的水下滑翔機觀測儀,即水下自主觀測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同時在另一頭距離約450公尺的中國大陸海軍救難艦(ASR-510)遠遠看到後,立馬放下小艇「攔截」其中一具水下滑翔機。鮑迪奇號艦長立即以無線電通知中方救難艦馬上歸還,卻遭已讀不回。

事後的新聞裡,美方稱中國大陸海軍「偷」了這具中方堅稱「救回」的水下滑翔機,雙方隔空爭執引起不小風波。最後中方循外交管道還機,這場海上探測引起的爭奪戰才告落幕。但此事掀起的漣漪,意外地引起大眾好奇,這支2公尺長的黃色「大玉米」究竟有什麼好爭的?水下滑翔機眞有那麼厲害嗎?


2020年2月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海洋科學大會(Ocean Sciences Meeting)會場裡,廠商展示水下自主觀測滑翔機Slocum glider。攝影:詹森

2015年,國科會海洋學門核定通過補助黑潮探測計畫(OKTV)採購一具水下滑翔機。在取得美國的輸出許可,並完成校內採購等一連串行政手續之後,2016年全台第一具水下滑翔機Seaglider終於交到台大海洋所。這是我們歷經10年、協助美國大學研究機構收放水下滑翔機的「代工」努力後,首次向國科會申請並獲得補助採購的機器。

貨到後,海洋所隨即組成觀測技術操作團隊,包括一位操控員(pilot)、一位任務領隊、二到三位協助維護的技術人員、二到三位於任務期間監看每次下放收回狀態與資料的負責人員,再加一個二到三人的船上布放或回收任務小組,是個分工頗為細緻的操作團隊。


在海研一號後甲板下放水下滑翔機(Seaglider)及水下滑翔機下水後浮在海面的姿態。攝影:詹森

這支台灣第一具水下滑翔機在2016年12月首航,我帶隊海研一號,從高雄港出發到鵝鑾鼻東南方放出去。2016年12月到2017年3月之間,它在東部黑潮流域跑了兩回合三角形測線,從綠島附近向東達東經124°,向南跑到北緯21.5°,從海平面到水下1公里深之間,一路前進、上上下下記錄水文、溶氧、螢光(可換算葉綠素濃度)、海中懸浮顆粒的光後散射強度(強代表水中顆粒相對多、比較混濁)等物理量。


2016年12月到2017年3月之間,台灣第一具Seaglider在東部黑潮流域跑了兩回合三角形測線,看到前所未見的精細海水溫度剖面構造。製圖:郭天俠

※更多關於Seaglider在台灣東部海岸的歷險,請看《黑潮震盪》……
※本文摘自《黑潮震盪》。轉載請洽野人文化。


黑潮震盪:從台灣東岸啟航的北太平洋時空之旅


圖片來源:野人文化

作者: 詹森、江偉全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20日
ISBN:9789863849933

2017年初,緊鄰台灣東岸北上的黑潮主軸遠離了台東海岸,形成漁民口中的「苦流」,捕不到魚。3、4個月後,黑潮主軸貼回台灣東岸,隨之而來的是新港鬼頭刀大豐收。

黑潮是北太平洋遠古人類拓遷的重要途徑,更是全球洋流系統的重要一環。它緊鄰台灣東海岸,以每天80公里左右的高速將大量高溫、高鹽的海水由低緯度輸送到中緯度海域,主宰沿途海洋環境與氣候,更深刻影響族群遷徙路徑、文化產出、生物流動,以及今日人們的日常生活。黑潮可說與台灣的環境、氣候、漁業密不可分。

本書兩位作者分別從科學家和漁民的視野,帶大家深入尖端研究與鏢旗魚現場,親眼看見海洋的真實面貌,例如最尖端的研究是如何產生的?海上工作的一天大家是如何度過的?怎麼鏢置旗魚和鬼頭刀?精采寫實,充滿辛酸、樂趣、悲傷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