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場址效應(英語: site effects )是一種影響地震震度的因素 [1] ,又稱盆地效應,當震源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因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質(地盤)的軟硬程度而影響此地的震度大小。

  2. 2019年9月23日 · 場址效應,是一種影響地震震度的因素,又稱盆地效應。 地震發生時,當震源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時,會因著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質的軟硬程度而影響震度大小。 場址效應是什麼? 據筆者所知,最早記載有關場址效應的文獻是在距今超過 100 年前,由有現代地震學之父之稱的米爾恩(John Milne)於1898年所出版的《地震學》(Seismology)一書,書中提到:「不難找到兩個相距不到300公尺的地震測站,但它們的水平向振幅卻可以達到 5 倍,甚至 10 倍。 由此可知,早在 19 世紀地震學家就藉由地震觀測,發現震度可能也會因地而異,而且落差可能相差很大! 而造成極大落差背後的原因,就是地質條件差異,也就是所謂的場址效應。 為什麼會有場址效應?

    • 場址效應1
    • 場址效應2
    • 場址效應3
    • 場址效應4
  3. 場址效應(英語: site effects )是一種影響地震震度的因素 [1] ,又稱盆地效應,當震源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因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質(地盤)的軟硬程度而影響此地的震度大小。

  4. 場址效應,是一種影響地震震度的因素。 地震發生時,當震源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時,會因著地表表面地下介質的軟硬程度而影響震度大小。 場址效應是什麼? 據筆者所知,最早記載有關場址效應的文獻是在距今超過100年前,由有現代地震學之父之稱的米爾恩(John Milne)於1898年所出版的《地震學》(Seismology)一書,書中提到:「不難找到兩個相距不到300公尺的地震測站,但它們的水平向振幅差異卻可以達到5倍,甚至10倍。 由此可知,早在19世紀地震學家就藉由地震觀測,發現震度可能也會因地而異,而且落差可能相差很大! 而造成極大落差背後的原因,就是地質條件差異,也就是所謂的場址效應。 為什麼會有場址效應?

  5. 2018年3月8日 · 臺北盆地正好具備所有場址效應發生的要點,堅硬的岩盤(第三紀基盤)和鬆軟的土層(松山層),而其西深東淺盆地外型,不僅造成不同週期的震波放大,也讓地震波進入盆地時更容易聚焦,進而產生共振及延長震動的持續時間,也因而讓臺北盆地內的民眾在地震發生時更加「有感」。

  6. 場址效應(英語: site effects )是一種影響地震震度的因素 [1] ,又稱盆地效應,當震源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因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質(地盤)的軟硬程度而影響此地的震度大小。

  7. 除震源外,場址效應也為區域地區中影響地震動之重要參數之一。 本延續性計畫主要在於分析台灣地區場址效應分佈,採逐年分析不同區域,最終將整合整個台灣地區之場址效應分佈圖。 過去三年已完成台灣地區北、中、南三區域之場址效應微分區研究,本年度目的在探討花東縱谷地區之場址效應微分區研究。 花東縱谷北起於花蓮,南延至台東,介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為一南北延展之狹長谷地平原。 由微地動量測所探討花東縱谷地區之主頻分佈研究成果,顯示狹長谷地平原的花東縱谷地區在南北段有不同的場址放大特性,本計畫主要研究目的為建立區域之場址效應微分區,提高區域地震動預估之可靠度。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