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颱風機率預報產品?

  • 由於颱風預報仍有誤差,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所以必須提供颱風機率預報產品以供決策參考。而各行各業在面臨颱風來襲時,其防颱作為所需的應變時間及程度皆有所差異,基於風險管理考量不同,決策者可依機率的變化適時啟動階段性之防範措施,此作法亦與國際先進國家一致。惟需注意,颱風相關機率預報產品並未直接或間接指出下列事項:颱風中心登陸的機率、颱風可能引起災害的大小和其發生的機率,以及本署颱風警報之發布時機。

颱風機率預報產品的發布時機及更新頻率?

  • 當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有颱風或熱帶性低氣壓形成時,相關颱風機率預報產品即會在本署颱風消息網頁中提供,並每6小時更新。一旦上述天氣系統消失,即停止此項服務。

颱風路徑潛勢預報的意義是什麼?

  • 颱風路徑潛勢預報範圍(淺黃色區域)是依據過去五年氣象署官方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統計而得,依照誤差大小排序,選取較大的第70百分位誤差值做為潛勢預報範圍半徑,表示颱風中心未來較可能移動的範圍,並非颱風暴風區大小。

影響颱風路徑潛勢預報範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 最主要因素為預報時間長短,因颱風預報誤差會隨時間增大,潛勢預報範圍也因此擴大;因貌似圓錐體,故又俗稱甜筒圖。另外,移速較快及有轉向的颱風,潛勢預報範圍亦較大。
各主要城市及離島120小時暴風區到達機率圖
120小時暴風區到達機率趨勢變化
未來每6小時暴風區到達機率

為什麼需要颱風機率預報產品?

  • 由於颱風預報仍有誤差,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所以必須提供颱風機率預報產品以供決策參考。而各行各業在面臨颱風來襲時,其防颱作為所需的應變時間及程度皆有所差異,基於風險管理考量不同,決策者可依機率的變化適時啟動階段性之防範措施,此作法亦與國際先進國家一致。惟需注意,颱風相關機率預報產品並未直接或間接指出下列事項:颱風中心登陸的機率、颱風可能引起災害的大小和其發生的機率,以及本署颱風警報之發布時機。

颱風機率預報產品的發布時機及更新頻率?

  • 當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有颱風或熱帶性低氣壓形成時,相關颱風機率預報產品即會在本署颱風消息網頁中提供,並每6小時更新。一旦上述天氣系統消失,即停止此項服務。

颱風暴風侵襲機率的意義是什麼?

  • 機率值係指事件發生的機會大小。颱風暴風侵襲機率80%係指在預測時間範圍內,在過去五年氣象署官方預測類似路徑100次之中,颱風七級風暴風侵襲該處之案例有80次。

颱風暴風侵襲機率值愈高,風雨可能愈大嗎?

  • 當颱風逐漸靠近時,通常機率值會逐漸增高,相對的颱風造成的風雨程度也會增強。但是,受到颱風不對稱結構及地形影響,各地出現風雨的程度會有不同,不能完全以此機率值的大小來決定。所以欲知風雨大小,仍應參考本署所發布之風雨預報資料。

每6小時機率值及120小時機率值之相關性說明

  • 根據機率值計算的特性,單獨6小時機率值不會大於120小時機率值,120小時機率值也非每6小時機率值總和計算而得。舉例來說,如果白天及晚上的降雨機率各是60%,那一整天發生降雨的機率值將會高於60%,但不會是120%(不會超過100%)。

「颱風暴風可能/可能最早到達時間」是如何產出的?

  • 根據過去五年氣象署官方預報誤差統計特徵,模擬出多個可能的颱風路徑,依據各個颱風成員離原點的距離,從中選擇速度居中(第50百分位)及速度較快(第90百分位)的颱風位置,產出各地的「颱風暴風可能到達時間」及「颱風暴風可能最早到達時間」。

「120小時颱風暴風侵襲機率」及「颱風暴風可能/可能最早到達時間」為何要呈現在同一張圖中?

  • 颱風暴風可能/可能最早到達時間資訊建議搭配侵襲機率(色階)一起解讀。若單獨使用可能/可能最早到達時間資訊而忽略侵襲機率,將有機會誤判颱風暴風必定於該時間到達,進而「高估」颱風暴風侵襲的風險。

「颱風暴風可能/可能最早到達時間」如何應用及相關注意事項

  • 該產品可在颱風來臨3至5天前,做為早期預警參考,提供給風險管理需求較高並對災害耐受度中等/較低的族群,建議於颱風暴風可能/可能最早到達時間前完成防災整備工作。特別需要注意,此產品不適用於移速較慢、滯留或打轉等颱風預測路徑不確定性較高之情境。另外,當氣象署已發布颱風警報,警報期間24小時之內的颱風預測資訊,建議使用本署颱風警報單、風雨預報及天氣特報等更高頻率且詳細的預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