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奇三兄弟与艺术学院的蓝本

卡拉奇家族在16世纪创建的艺术训练范式,成为全欧洲艺术院校的先导和珍贵的艺术遗产。
作者:詹姆斯·巴雷瑟尔(James Baresel) 苏雯 译
佚名,《写生课》(A Life Class),作于约19世纪初;一度归属于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布面油画,英国王家艺术研究院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8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员——阿戈斯蒂诺(Agostino)和安尼巴莱(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卢多维科(Ludovico)共同创立了第一所强调写生的重要艺术学院:启程者学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来复兴古典传统,以矫正“样式主义”(Mannerism,又译:风格主义、矫饰主义)对艺术界的不良影响。他们重新提倡写生,并从自然形态中寻找灵感,而非单纯模仿前辈大师的作品。

三兄弟未曾想到他们的创举会远远超越最初的目标。这所学院的创建,当初只是为了分享他们对绘画的新理念,但其最终不仅扭转了意大利艺术的颓势,还奠定了巴洛克美学的基础,成为后来全欧洲艺术学校的楷模。

艺术的衰落

拉长的人形、扭曲的透视和不稳定的姿态,是早期样式主义作品的明显特征。帕米贾尼诺(Parmigianino),《圣母子与天使》(Madonna and Child with Angels,又称“长颈圣母”),作于1534—1540年间,木板油画,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卡拉奇三兄弟在当时都是杰出的艺术家,而他们进入的是一个水准大滑坡的艺术界。文艺复兴时期(约1350—1620年)的艺术家们超越了古典时代(classical antiquity)的成就,而巴洛克时代(约1600—1750年)尚未孕育而生。从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期,欧洲艺术大师辈出。而今,艺术却陷入了停滞。

除了54岁的保罗‧韦罗内塞(Paolo Veronese)和75岁的丁托列托(Tintoretto)外,已经有数十年没有这样水准的艺术家出现了。那些恢复艺术昔日辉煌的大师们尚未现身。

在文艺复兴盛期接近尾声时,艺术家们遇到了瓶颈:艺术上所能达到的境界似乎都已达成。1510—1520年间,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在佛罗伦萨和罗马兴起——后得名“样式主义”(Mannerism)。早期的佛罗伦萨样式主义者摹仿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而不是师法自然。作为希腊文化“反古典”阶段的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前31年),在希腊文明的晚期达到了鼎盛。因此,相较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的谐调、对称与秩序感,早期样式主义作品以其拉长的形态、扭曲的透视和不稳定的姿态著称。

到了文艺复兴晚期,样式主义开始刻板地模仿前辈大师的画作,成为一种模仿艺术而不是摹写自然的艺术风格。在卡拉奇三兄弟的时代,二流艺术家们不是在追摹他们偏爱的前辈风格,就是无意间将其夸张成了“漫画”。

如果说艺术界在16世纪初感觉到了衰落,那么只有少数艺术家意识到了上述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艾米利亚画派

卡拉奇家族成员极为适合承担重振艺术生命的使命。作为画家,他们的地位仅次于前代的艺术巨匠;而作为美学思想家和艺术教师,他们的地位则鲜有人能超越。

(左至右)安尼巴莱‧卡拉奇(自画像,约1850年);阿戈斯蒂诺‧卡拉奇(自画像,1590年代,收藏于华沙维拉诺宫博物馆);以及卢多维科‧卡拉奇(17世纪艾米利亚画派画家所作肖像画)。(公有领域)

卡拉奇三兄弟出生于博洛尼亚(位于意大利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在当地的博洛尼亚画派(Bolognese School of Painting)画家那里接受了训练。阿戈斯蒂诺和安尼巴莱兄弟俩还师从了帕尔马画派(Parma School of Painting,帕尔马是该地区第二大城市),并赴威尼斯习画——威尼斯是与佛罗伦萨和罗马比肩的意大利艺术中心。然而威尼斯画派走的是与佛罗伦萨和罗马不同的路径,后两地的艺术界当时都由样式主义主导着。

艾米利亚画派(The Emilian School,17世纪的艺术运动)与博洛尼亚画派和帕尔马画派一样,明显摆脱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派别之争和僵化模式。该画派的特点是对贵族生活的优雅描绘。后来,在卡拉奇三兄弟富创新性和表现力风格的影响下,这一艺术流派在巴洛克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文艺复兴晚期的重要艺术流派中,艾米利亚画派规模较小,也较不为人所知。从地理位置上看,其艺术中心位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互别苗头的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之间。在样式主义兴起前,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强调经典的理想化形态与谐调的设计。威尼斯画派的艺术虽然与佛罗伦萨画派同样具有宏伟风格,但更注重自然主义和色彩,且偏好于展现��烈的情感而非智性。

艾米利亚画派则有自己的特质组合,帕尔马画派的领军人物安东尼奥‧达‧科雷乔(Antonio da Correggio)就是范例。该画派最重要且独特的特质,是对内敛情感的偏好(温文尔雅,而非展现智性或威严)以及对写实色彩的追求——这与威尼斯画派相似,但更为柔和。然而,艾米利亚画派的标志性特征,还是对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兼收并蓄的兴趣。

安东尼奥‧达‧科雷乔(Antonio da Correggio)1526—1527年间创作的《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与圣塞巴斯蒂安》(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with Saint Sebastian)一画,证明了艺术家传达复杂情感和主题的卓越才能,白杨木板油画,巴黎卢浮宫收藏。(公有领域)

引领艺术变革

卡拉奇三兄弟在强调以拉斐尔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技巧的同时,也吸收了威尼斯画家——尤其是文艺复兴大师提香(Titian,约1490—1576年)的鲜艳色彩和感性风格。在一首十四行诗中,阿戈斯蒂诺表达了启程者学院兼收并蓄的理想:旨在结合“拉斐尔的柔美线条、米开朗基罗的肌肉力量、提香的强烈色彩,以及科雷乔的柔和用色”。

安尼巴莱‧卡拉奇1585年创作的《有圣徒加辣、方济各、抹大拉和约翰的基督下十字架图》(Deposition, With Saints Claire, Francis, Magdalene and John),又名“帕尔马圣殇图”(Parma Pieta),布面油画,373.8×239.7 cm,意大利帕尔马国家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卡拉奇三兄弟擅长将温和与壮丽融为一体。安尼巴莱的《帕尔马圣殇图》(Parma Pieta)、卢多维科的《圣家族与圣方济各和捐助人》(The Holy Family with St. Francis and Donors)以及阿戈斯蒂诺的《圣耶柔米的最后圣餐》(Last Communion of Saint Jerome),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这两种特质的结合,也被17世纪宫廷画家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和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所采纳。这两位著名艺术家改变了对贵族的描绘方式——从过去仅强调力量与权势,转而更多展现人性化与温和的面向。

(左)卢多维科‧卡拉奇1591年所作《圣家族与圣方济各和捐助人》(The Holy Family with St. Francis and Donors),布面油画,意大利皮耶韦迪琴托市立美术馆藏。(右)阿戈斯蒂诺‧卡拉奇作《圣耶柔米最后的圣餐》(Last Communion of St. Jerome),布面油画,意大利博洛尼亚国家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在其艺术学校里,卡拉奇三兄弟加入了一项突破性的变革——素描写生。在受到启程者学院的影响之前,学生的绘画训练主要是临摹艺术作品、使用雕塑作为模特;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强化理解让前辈们冠绝群伦的技巧与美学原则,然而最终产生的艺术作品却与现实脱节。

克努德‧巴德(Knud Baade),《哥本哈根学院场景》(Scene From the Academy in Copenhagen),1827/1828年,布面油画,挪威奥斯陆国家艺术、建筑与设计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拉斐尔和达‧芬奇这样的古典主义大师借助写生,创造出了比自然更美的理想化形态。在他们身后的几十年里,艺术家们却从理想化的自然,转向了凭借臆想笨拙地夸张和拉长人物肢体。

卡拉奇三兄弟找到了显而易见的解决之道。根据真人模特作画,成为他们艺术学校的基石。一旦学生能够准确再现自然,他们就能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人类之美,或透过适度修改创造出可信的理想化形象。这种对真人模特写生的注重很快成为艺术学院的标准,这一传统至今仍是古典美术训练不可或缺的部分。

佚名,《写生课》(A Life Class),作于约19世纪初;一度归属于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布面油画,英国王家艺术研究��藏。(公有领域)

卡拉奇三兄弟启迪艺术回归古典的宏伟并赋予其兼收并蓄的活力,从而成为巴洛克风格的先驱。可惜由于新世代的艺术大师们迅速崛起,他们的成就很快就被遮蔽了。天才的诞生,往往建立在其他杰出人物奠定的基础之上。正是卡拉奇家族为这些大师提供的范例和准则,使之缔造了艺术史上后续的伟大时代。

作者简介:詹姆斯‧巴雷塞尔(James Baresel)是自由撰稿人,文章发表于《美术鉴赏家》(Fine Art Connoisseur)、《军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莱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东欧》(New Eastern Europe)等多种期刊。

原文:Carracci Cousins and the Blueprint for Art Academie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盖德克解释,户外写生有一个挑战,就是看到的风景有太多的细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摩尔教他如何将场景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来找到绘画的焦点,然后学习场景构图的明暗变化(value,即明度)。刚开始的时候,盖德克限制盖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来调色,用明暗来描绘形体。
  • 德拉克洛瓦热衷于描绘异国带有充沛情感的场景,以此凸显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张力。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他对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和老虎)的描绘上。在他整个职涯中,他都在观察这些猫科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然后运用各种媒材捕捉猫科动物威风凛凛的一面。由此创作出知名的艺术作品也都成为他的杰作。
  • 几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厘清关于荷马的真相: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于他的创作?他的神话故事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些诗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积,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大家都达成共识:这些诗最初是在希腊文字广泛发展之前,于公元前7、8世纪之交的某个时候创作出来并口耳相传的。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尔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义时期多产的艺术家。他的职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光亮派画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尔德在建筑、波涛汹涌的海洋与航海相关细节的表现上独树一帜。
  • 《牧人来拜》为卡拉瓦乔的大型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观众洞见这一场景,这是其他画家从未做到的。
  • 《野外景观》(A Wild Scene),托马斯‧科尔于1831至1832年间创作。油彩、画布,130公分×194公分。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收藏。(公有领域)
    艺术家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1801年出生于英格兰东北的工业区,年轻时移民美国。他发现这里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桀傲不驯的荒野国家。于是,他以精湛的光线处理��构图和空中透视,捕捉了美国荒野的壮丽景致。
  •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纪法国学院派最重要的画家之一。现代人们把他的作品称作是:“美的标准”。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无论各民族习惯和文化怎样差异,人们到了布格罗的作品面前,赞叹的语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样的。时代在前进,对“美”的感受却是不变的。人类心中有一种永恒的“美”的标准,通过艺术作品而产生共鸣。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