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安院研發AI打詐技術,每日可以巡檢廣告超過五十萬筆,而今年五月詐騙廣告超過二十萬筆,創下新高。

圖片來源: 

數位發展部提供

打詐是臺灣政府新內閣首要任務,也是民眾生活最大痛點之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數發部數位產業署委託資通安全研究院研發,他們期盼透過運用AI技術,從源頭做到「識詐」、「防詐」以遏止詐騙橫行。資安院副院長林盈達表示,從今年1月開始執行的廣告自動化巡檢技術,每個月可以檢測超過50萬筆廣告,一旦偵測到詐騙廣告,會進行後續通報。他表示,今年五月詐騙廣告數量超過20萬筆創下新高,資安院採用AI偵測詐騙廣告的準確度達93%,而在這個巡檢的過程中,他們也發現97%詐騙廣告刊登不到兩天,顯示相關的阻擋機制必須跟時間賽跑,因為處理時機稍縱即逝。
數位部政務次長林宜敬則表示,數位部目前也積極規畫「打詐通報查詢網」,預計三個月內正式上線,該網站之所以設立,是為了便利民眾通報並查詢各種可疑廣告資訊,當中也會顯示被檢舉詐騙廣告的處理進度,讓一般民眾參考。
面對現在最常見的假冒名人投資的詐騙廣告,林宜敬指出,數位部將規畫出最妥善的SOP,在與名人求證與下架冒名詐騙廣告的效率中,取得平衡點。
資安院前瞻研究籌獲中心代理經理江禹賢表示,根據廣告自動化巡檢的資料,遭到詐騙集團冒用數量最高的名人是486先生(陳延昶),詐騙集團也會因應熱門時事,冒用不同名人、投放名人投資詐騙廣告,先前輝達公司執行長黃仁勳訪臺時,偽冒黃仁勳的名人詐騙投資廣告數量便暴增,而在資安院的偵測並進行通報的處理之下,各個平臺的詐騙廣告下架率高達九成。
97%的詐騙廣告刊登天數不到兩天,詐騙是關鍵字第一名
江禹賢表示,從今年1月開始,資安院開始利用廣告自動化巡檢技術,偵測網路廣告是否為詐騙廣告,迄今發現,詐騙廣告數量每個月增加超過6萬筆,截至5月為止,更有超過二十萬筆詐騙廣告,創下新高。
細究這類網路詐騙廣告的特色,江禹賢指出,97%的詐騙廣告只會刊登不到兩天,只刊登1天的詐騙廣告更是主流,而目前偵測到刊登最多天數的詐騙廣告,長達33天。
他也解釋,目前只要偵測到詐騙廣告,就會跟各個平臺業者進行通報、下架,所以廣告刊登的天數,並不等於實際曝光的天數。若進一步分析詐騙廣告的內容,以五月(1日至24日)的統計發現,將近3成是高風險廣告,所謂的高風險廣告,是指假投資群組、偽冒名人,以及加入Line群組連結的廣告。
他進一步解釋,從今年1至4月間,詐騙廣告關鍵字排行榜第一名的就是「詐騙」,詐騙在假投資廣告存在的次數高達8萬多次,而且這些詐騙廣告都會強調「不是詐騙」或「追回詐騙」來吸引民眾相信;至於關鍵字第二至五名則是股票池、反彈暴漲、當沖技巧,以及龍頭股。
林盈達表示,目前資安院使用的廣告自動化巡檢技術,就是透過AI技術偵測,檢查關鍵字、貼文型態、出處、以及Line連結是否被動過手腳,目前準確度高達93%,每天可以偵測5千至1萬則詐騙廣告匯入資料庫,相關的清單也會提供給各個平臺業者。
林盈達補充說明,現在偵測詐騙廣告已經不是問題,但平臺要下架詐騙廣告,往往需要經歷一定的內部程序,而只存在一天、甚至兩天的詐騙廣告,這些內容可能在平臺下架之前,就已經自動消失了。
因此,林盈達認為,未來最關鍵的任務就是,如何讓平臺下架詐騙廣告也可以做到自動化,才是關鍵。換言之,目前詐騙廣告因為平臺下架流程,從偵測、通報到下架,如果能夠存活8小時,「未來可以透過自動化下架詐騙廣告的方式,讓詐騙廣告存活的時間越來越短,使得一偵測到詐騙廣告並通報後,可以做到即時下架。」他說。
林宜敬則指出,數發部目前積極規畫的打詐通報查詢網,就是希望鼓勵民眾協助通報詐騙廣告外,也可以透過程式自動化加上部分人工的輔助方式,偵測是否有偽冒名人身分的貼文,並且透過向名人求證的方式,減少誤判的情況。他表示,這個打詐通報查詢網預計3個月內正式上線,對於通報的詐騙廣告也會顯示處理進度,保護民眾不會受騙上當。
目前跨國社群平臺或是通訊平臺雖然也會下架詐騙廣告,但林宜敬對於處理速度並不滿意,關鍵在於,平臺雖然可以收到資安院提供的、每天5千至1萬筆的詐騙廣告清單,但因為下架作業仍未做到自動化,所以,平臺每日可以下架廣告的數量或許只有十分之一,顯然下架效率仍有提升的空間。
再者,林宜敬認為,並不是每筆詐騙廣告都一樣重要,熱門的、大家關注的詐騙廣告,要有比較高的優先順序和權重,平臺也應該優先下架這類型的詐騙廣告、降低對民眾的危害。最後,他也說,目前政府也積極透過和立法院協商,提供相關平臺有更多法源依據,使他們可以下架詐騙廣告。
針對詐騙廣告人名偵測精準率達93%
江禹賢表示,目前資安院利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NLP)並結合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研發出更高效率的識詐工具,可以從源頭遏止詐騙蔓延,目前針對人名是別的準確度達93.3%,而Line帳戶識別準確度也達94.2%。他說,藉由這樣的識詐工具,可提取詐騙廣告最常偽冒的人名,作為加強重點人物回報機制。
資安院在數位產業署的指導下,逐步打造跨領域打詐協作及訊息交換平臺,目前投入9個人力、整個專案投入約2千萬元,目前研發的重點在於:深化資料探勘技術,除了目前使用的廣告自動化巡檢技術,還有AI詐騙關鍵字提取、身分資訊識別技術,透過每個月超過50萬筆的廣告巡檢數量,做到有效偵測詐騙廣告並進行通報。
另外,他說,持續精進情報收整應用也是目前資安院的研發重點,不僅會分析詐騙廣告特徵,包括名人偽冒、用語和行為等,也會針對文本內容做風險評估。
資安院也綜整近二十年來臺灣詐騙事件的類型,並且彙整美國FBI、澳洲國家反詐騙中心NASC、英國內政部 Fraud Strategy 等單位的研究,歸納出9大詐騙樣態,包括:愛情交友(Romance)、金融投資(Investment)、產品服務(Product and Service)、意外之財(Unexpected Money)、威脅勒索(Threat and Extortion)、身分冒充(Impersonation)、工作求職(Jobs and Employment)、錢騾車手(Money Mules)及慈善捐款(Charity),而臺灣目前最盛行的詐騙態樣,主要是金融投資、身分冒充、愛情交友的混合式詐騙。
江禹賢表示,資安院分析、歸納這九大詐騙樣態指南之後,希望可以提高針對詐騙手法的識別能力,透過強化打詐策略與資源分配,促進識詐、防詐的教育宣導工作外,也希望透過研發「詐騙事件描述框架」(TTPs),藉由描述詐騙集團的戰術(Tactics)、技術(Techniques)以及程序(Procedures),做到強化詐騙事件溯源能力和情報共享能力,並提升自動化處理效率,進一步做到主動監測和事前預警。
未來,江禹賢認為,若要精進數位詐騙反制技術研發,就必須做到詐騙防治生態系的規畫,強化跨單位聯防能力,並規畫情資交換格式,建立詐騙事件快速應變流程,也要規畫事件目擊通報平臺。
關注臺灣近期常見的四種新興詐騙手法
資安院也從目前詐騙廣告的多樣性,發現幾種臺灣目前較為常見的新興詐騙手法。江禹賢指出,偽冒政府單位是最常見的詐騙形式,像是假冒交通部公路局發送假催收簡訊、假政策宣導、假監理服務網站;或是偽冒法務部假冒地檢署、假冒檢察官或是假冒律師事務所等,都試過網常見的詐騙廣告型態。
而另外一種常見的愛情交友詐騙,主要分布在社群通訊平臺、交友約會平臺,以及廣告,會因為受眾不同而有差異。像是社群平臺的愛情交友詐騙,是以虛假身分、長期情感培養操弄(精聊盤)、跨國操作(美國盤、臺灣盤)和詐騙App等方式;若是廣告平臺的愛情交友詐騙,則是感情投資詐騙、戀愛指導諮詢、違禁藥品交易和詐騙App等手法。
不過,江禹賢表示,資安院也分析4種現在臺灣常見的新興詐騙手法,因為,只有先識詐才能夠防詐!
第1種新興詐騙手法就是,詐騙集團透過釣魚貼文,並利用社群平臺的跳轉機制,使連結看起來像是來自官方的來源,事實上,該連結卻會導向一個不安全的釣魚網站,會竊取用戶的個人資訊。
第2種則是利用虛假課程來騙取個人資料,這些假課程的報名廣告,強調課程精美、限時免費,吸引用戶報名,但真正目的則是要騙取個人資料。第3種和第4種類似,則是出現各種假活動報名廣告,目的也是在騙取民眾個資,破解方式就是看到相關訊息時,都必須先向官方管道求證。
最後一種常見的新興詐騙手法,就是假冒慈善捐款機構詐騙,根據刑事局統計,光是今年三月,就有45家基金會遭到詐騙集團冒名進行詐騙,累計案件超過135案。這類詐騙主要發生在社群通訊平臺及廣告平臺,「免費占卜抽獎」是常見關鍵字,除了假冒社福團體騙取個資外,也會藉由免費占卜抽獎接觸民眾,更會根據新聞時事更換題材,像是4月2日的花蓮大地震過後,就會立刻出現相關的慈善詐騙廣告。
從事前、事中、事後來因應詐騙
伴隨著數位科技發展,也同時面臨一些風險與挑戰,江禹賢表示,首先,現階段可以看到的就是AI生成內容的濫用,像是深偽技術(Deep Fake)用於詐欺與不實訊息,或者是大規模生成爭議內容、虛假評論,都會干擾輿論生態。
其次,也會面臨去中心化平臺監管困難,像是去中心化的訊息傳播管道,缺乏有效內容審核機制,加上全程加密的通訊管道,也使得執法部門難以監測和取證。第三,如何在隱私保護和打擊危害取得平衡,像是法律保護隱私,但也為違法犯罪提供隱蔽空間。
第四,公眾意識與數位素養教育的養成,因為很多資訊缺乏事實查核意識,反而會助長詐騙訊息快速傳播。最後則是法規與執法工具的滯後性,法規制定跟不上科技發展,對於隱含的風險也面臨無法可管的情況。
因此,江禹賢表示,資安院對於詐騙應變流程提出四大策略,包括:事前的識別預警,事中的查核驗證和清掃阻斷,以及事後的採證調查。
在識別預警上,江禹賢表示,要先做到時序趨勢,把危害活動的時間序列分析,並研究相關趨勢變化與互動歸因;再者進行行為分析,透過社群分析、自然語言處理來了解行為的影響因素。最後則是異常預警,隨著分析技術發展,就可以研發異常資訊檢測與事件預警技術。
在查核驗證上,先做到跨平臺溯源,建立跨平臺訊息溯源機制,做到快速查證訊息源頭和傳播路徑;再者透過通報查核平臺,提供使用者訊息真偽驗證功能,並強化公民參與管道。最後則是要做到多語系資訊處理,在多語言環境下運作的關鍵字識別系統,降低語言差異對於詐騙內容識別的影響。
針對清掃阻斷,則需要先做到公私聯防,建立跨平臺訊息下架機制,整合平臺業者和NGO(非政府組織)資源;再者,透過自動化工具,大量清楚惡意散布的不實和詐騙訊息;最後則要強化關鍵基礎設施,強化電信網路黑名單更新機制,並縮短釣魚網站存活時間。
而在最後的採證調查上,我們要先做到威脅情資整合,透過跨單位情資分享,建立整合資料庫並加強犯罪偵查;其次,做到隱私強化技術,確保情資分享過程中的個資保護;最後則是開發鑑識工具,運用資安鑑識工具,保全惡意程式或仿冒網頁等數位證據。

資安院前瞻研究籌獲中心代理經理江禹賢表示,防制詐騙這個議題不會是一個單位可以解決,我們借鏡傳統資安的CERT、SOC、iSAC概念,認為詐騙防治也應該要有健全的分工運作機制。

而資安院的角色是發揮研究與開發技術的優勢來幫助這個機制建立,特別是打詐議題橫跨公私部門���至是國際合作,如何有效的 "分享情資" 是最重要也最需要去克服的部分。

在上圖中,資安院下面的詐騙情資交換平臺有個循環的箭頭也正代表這個目標。 然後我們現在在進行的就是這個過程所需要的資料蒐集分析、彙整到最後的情資分享的相關技術研發。

圖片來源:資安院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