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季要來了!6月生成數量激增 專家曬一圖看「歷年侵台機率」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梅雨季的天氣特徵漸漸消失,隨著夏季的來臨,台灣也準備迎接颱風季。(示意圖/翻攝中央氣象局官網)
▲梅雨季的天氣特徵漸漸消失,隨著夏季的來臨,台灣也準備迎接颱風季。(示意圖/翻攝中央氣象局官網)
梅雨季的天氣特徵漸漸消失,隨著夏季的來臨,台灣也準備迎接颱風季,臺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指出,分析歷史氣候資料,6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的「颱風生成數量」,比起前1個月快速增加2.81%,侵台的颱風也增加到25個,後續包括海溫升降程度、垂直風切大小及海水熱焓量等,都是影響颱風是否生成的關鍵,需要大家共同關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得恩說明,統計過去65年的氣候資料,在6月份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共有115個颱風生成,發生的頻率佔全年統計總數的6.74%,生成個數與前1個月相比,快速增加了2.81%,顯見生成數量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再從颱風運動路徑圖來看,直接或間接影響台灣的機會也開始增多。

▲攤開歷史資料顯示,6月的颱風個數和侵台次數有增加趨勢。(圖/林老師氣象站臉書)
▲攤開歷史資料顯示,6月的颱風個數和侵台次數有增加趨勢。(圖/林老師氣象站臉書)
此外,若再統計過去110年的氣象資料,6月的「侵台颱風」個數已增加到25個,佔全年統計總數的0.23%,將近是5月份的3倍強,這與當時環境駛流場(太平洋高壓軸線西伸程度)的配置及當時颱風的強度大小可能有關。

林得恩提醒,今年至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共有2個颱風形成,雖然對台灣均無直接的影響;但後續「海溫升降程度」、「垂直風切大小」及「海水熱焓量」的多寡,仍是影響颱風生成與否的重要關鍵因子之一。

▲圖中紅色的數字代表聖嬰年,可以發現聖嬰年的颱風生成位置都離台灣較遠;圖為每年6月至8月颱風平均生成位置。(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圖中紅色的數字代表聖嬰年,可以發現聖嬰年的颱風生成位置都離台灣較遠;圖為每年6月至8月颱風平均生成位置。(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而針對今年上半年颱風數量較少的議題,氣象署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表示,從1958年的颱風資料統計,共有5年是1月至5月西北太平洋沒有颱風生成,分別是1973、1983、1984、1998、2016,這5年中,1973、1983、1998、2016是聖嬰年後一年,且當年轉反聖嬰,而2024年的前一年(2023)就是聖嬰年,顯見1月至5月沒颱風的年份,環境有類似之處。

羅資婷也說明,今年「太平洋高壓偏強」可能是導致颱風變少的主因,氣象專家、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則提及,颱風生成需要西北太平洋有「夏季季風」的建立,而通常這樣的環境都是在梅雨季過後出現,因此梅雨季前本就不是颱風的好發期,而今年格外受到關注的,是「反聖嬰現象」在夏季發生的機率高達6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