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博愛座改名後3-2】以愛為名卻成��礙」 落伍設計對「有需要的人」幫倒忙

    2024-07-08 08:05 / 作者 洪敏隆
    不只是博愛座不符合人體工學,捷運車門處立柱設計,對輪椅族和推娃娃車者都是阻礙。洪敏隆攝
    博愛座存廢引發論戰,學者批評是「因噎廢食」,不應該是把博愛座廢除,而是把它做得更好,在台灣只是以顏色差異做區分,卻沒有在「機能設計」上考量,對於「博愛座」的討論不該只是在改名,而是檢討規畫設計,如何才能真正協助「有需要的人」。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王順民說,台灣現行的博愛座都只停留在座位多寡的量化思維,忽略了不同功能設計的優質服務,使得「博愛座」淪為只是座位漆色的不同顏色徵別,以致於徒有「博愛」卻是有「礙」,導致很多有需求者是不太敢坐。

    台北捷運的博愛座空間與材質等設計和一般座位無異,也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洪敏隆攝

    日本對於優先席設計重視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藉此傳達「優先席」正向的重要性。西武鐵路優先席不僅顏色明亮,特別設計的微笑與愛心圖案,也傳遞正向的視覺語言。圖片取自fashionsnap​​網站


    王順民指出,台灣博愛座的座位設計缺點,包括高度、縱深、輔具與上下之間的不方便性,不符合人體工學,坐墊的材質���滑,不論是長者、障礙者乘坐遇到煞車等緊急狀況,都可能造成二度傷害。

    長期定居日本並曾在日本鐵路運輸從業4年的葉承一說,只要有到日本遊玩的人都應該有觀察到,日本的優先席不僅是顏色有差異,更重要是針對「有需求者」的機能設計,不只是坐墊的材質、長度都跟一般座位不同,還會針對腰背的需求,座位設計上強化包覆和支撐的效果,起身也較容易,不論坐或起身,都能夠減輕身體負擔及危害。

    葉承一說,這種差異化的設計,是更強化「要讓給有需要的人」的重要性,所以與其喊除廢掉博愛座,為什麼不思考未來該怎麼把「優先席」設計的更好?

    台鐵這幾年新引進的列車,有強化博愛座的舒適及防護等需求。洪敏隆攝


    台北捷運博愛座有「礙」


    日本強化設計彰顯弱勢者「需求」 台灣恐引來更多人搶佔位

    不過,葉承一坦言國情不同,日本能做到的前提,是強化優先席是給「有需要���人」,台灣明顯沒有在這方面強化宣導正確觀念,如果只朝「座位優化」方向努力,沒有建立正確觀念,未來「優先席」搶位的情況恐怕更嚴重,衝突只會更多。

    「至少現階段可以協助有需求者,是檢視車廂內是否有足夠的防護跟安全設計。」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推動無障礙先鋒」執行委員陳明里去澳洲布里斯本就被當地機場線電車的設計「深深感動」,不只是優先席、輪椅席、無障礙廁所,而是整個車廂都是無障礙設施設計。

    澳洲布里斯本的電車空間設計,對於行動不便者非常友善。陳明里提供


    台北捷運因應未來信義線東延段及其他新路線陸續完工通車,採購7列韓國現代樂鐵公司的高運量電聯車,在「2024智慧城市展」所曝光的新型電聯車外觀及內裝設計,就可看出內裝設計已經強化相關措施,除了不同於現有電聯車非字型座位,全車廂均採取一字型座椅,讓乘車空間更寬敞外,過去座椅忽略的把手,這次設計都變成「標配」。

    不過,這批列車預計2028年才會完成全數測試驗收,加入營運。現階段台北���運公司從去年(2023)下半年開始,陸續在新莊蘆洲中和線及文湖線,各試辦兩部列車空間優化設計。

    台北捷運2028年後會加入的新電聯車,終於將友善空間設計融入。台北捷運公司提供


    立柱鋼管變鐵樹 落後外國10年後終要改

    北捷表示,參考新加坡、韓國的電聯車作法,拆掉部分車廂車門前方的中央立柱,只保留車廂上方環形扶桿、手拉環,讓攜帶大型行李、嬰兒車、使用輪椅的旅客進出更便利,同時也在各把手處包覆橘色矽膠防滑管套,握起來不易滑脫也可提醒民眾抓牢,並且設置醒目的「請往車廂內部移動」、「下車等候區」宣導指標。

    不過,實施的車廂優化措施,反而引來部分媒體及民眾的批評,認為沒有立柱後「民眾不就沒有東西可以抓牢?」

    「這顯示台灣多數民眾還是以自身經驗跟需求去看待問題。」葉承一感慨說,車廂門處設置中央立柱,大概是台灣獨創設計,一支固定式的不銹鋼管最多是給四位乘客可緊抓,後來就設計從鋼管朝頂部弄分支,就好像一棵鐵樹,結果所有人更喜歡擠在車門口處,根本不利行動不便及其他有需求者進出。

    台北捷運車門處的立柱,被諷刺後來成了分枝的「鐵柱」,卻造成空間處處是阻礙。洪敏隆攝


    陳明里拿出2014年他在日本山手線電車車廂所拍攝的照片給《太報》記者看,10年前他就曾撰文指出這樣的設計,門口出入動線沒有中柱設計,輪椅及行李箱出入空間無障礙又迅速就位,結果台北捷運現在才在做車廂空間試驗設計,落後人家日本10年以上!

    《太報》記者實地觀察發現,車廂的中間立柱對於輪椅族及推娃娃車民眾是非常不便,當有坐輪椅者進入車廂,因為立柱「擋道」,沒有足夠空間可以迴旋,只能卡在門口處,這時有推娃娃車民眾要下車,兩輛車就被門口處的立柱卡住進退兩難。

    陳明里2014年拍攝日本山手線,就已經沒有立柱,保持車門暢通設計。陳明里提供


    捷運車門立柱對於行動不便者非常不友善,經常進退兩難。洪敏隆攝


    陳明里說,國外淨空車廂入口處的障礙物(立柱),就是要讓輪椅、娃娃車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迴旋,更重要的是基於「安全」,當緊急逃生時可以快速疏散。

    對於有民眾認為取消立柱後,小孩子可能勾不到拉環,陳明里認為「是設計問題,而不是把原本錯誤設計當作合理化」,搭乘捷運本來就不應該都擠在車廂門,「透過設計的改變才能改變行為,而行為改變後才能為人找到安全的定位。」

    新蘆線實驗拆掉立柱後,行動不便者都很讚賞,且加裝橘色矽膠防滑管套,有助於更加握緊。洪敏隆攝


    博愛座爭論不該演變成「世代衝突」,更不應該是用消極方式廢除,就以為所有「有需求者」的問題都解決,當修法時不該只是「改名」,而是思考整體公共運輸如何營造更友善的空間設計及環境,也是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不能迴避的課題。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