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台灣駐紐西蘭奧克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因所處的建物在2019年7月1日更名為「華為中心」,基於「安全考量」加上原有辦公空間不敷使用,已在2019年7月29日完成搬遷。

此報導一出,立即遭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網撰文揶揄「一聽大樓改名華為中心,台當局跑了」,更截圖某網名留言稱:「什麼都以國家安全理由為包裝、遮醜」,凸顯這一切太過度反應、太草木皆兵。

但不知這位留言網友是否聽過以下幾則在中國發生的案例?

「流氓軟體」已經逐漸和中國製品合而為一

首先,2018年6月,中國手機大廠Vivo推出了一款新機「NEX」,為了解決蘋果iPhone X遭人詬病已久「瀏海屏」的缺陷,廠商想出了一個方法,將前置相機改為升降式的設計,因而實現了所謂「全面屏」的目標,只有在用戶開啟前相機功能時,相機鏡頭才會自動升起。上市不久後,卻傳出有網友反應,當他在使用騰訊的QQ瀏覽器時,並沒有任何跟相機有關的操作,也沒有彈出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前相機鏡頭竟然自動升起,彷彿在對他進行攝影和記錄,嚇的他立刻關掉手機,並將這一切公諸於網上。

事件爆發後,騰訊QQ瀏覽器團隊立即發文澄清表示:「主要是一些技術原因引起的,這一動作並不會開啟攝像頭,更不會拍攝或記錄,QQ瀏覽器不會採集用戶任何隱私。」事後,騰訊沒有因此獲得任何調查或處罰,反而多了許多科技達人教用戶如何自保的文章,事件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第二個例子也在2018年初,一名華為的員工在公司內部的論壇上譴責某位員工不孝順,文末則稱:「該名員工是搞監聽的,可能在集成合作部」,間接證實華為內部有「監聽」業務的存在。另一則網民爆料則指稱,華為某手機生產基地的員工透漏,華為的每一部手機、電腦都秘密安裝了監聽軟體,用戶是無法刪除的,不論你身在世界任何地方,你的通話、個人資料、照片、簡訊、手機安裝了哪些APP等隱私,都將呈現在華為內部的監控螢幕上。

再有,某網友稱自己曾接待過一位華為員工到台灣旅遊,車上但凡談到一些較敏感的話題時,該名員工都沈默不語,頂多微笑或點點頭,表情十分僵硬,幾天後才得知,原來該員工知道自己的旅遊地點是對中國相對敏感的台灣,所以言行舉止特別謹慎,深怕自己的手機因為偵測到了定位,而自動開啟「監聽模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最後一個例子,則是中國網民間熱議的,中國知名新聞APP「今日頭條」是否暗中調取用戶的手機麥克風進行錄音。

某網友稱自己的親身例子,一次和朋友聊天中討論到哪家「西餐」廳比較好,不一會打開手機中的今日頭條,馬上出現許多跟「西餐」有關的廣告和資訊,但在此之前他從未在任何的APP或瀏覽器上做過相關的關鍵字搜尋,並且即便關閉了手機中對今日頭條的所有權限,這樣的情況依舊存在。對此,今日頭條回應稱:「除非用戶明確點擊授權,否則無論哪種手機機型,今日頭條都無法獲得麥克風許可權,無法收到使用者任何語音信號。」同時,今日頭條還表示:「從技術角度看,目前聲音資訊技術的處理,也遠達不到通過麥克風獲取個人隱私的水準,其也絕不會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機使用者隱私」但對於個別的案例則避而不談。

美國和中國的「保證不會用」,應該相信嗎?

「流氓」APP與設備案例頻傳,使得中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四個機構,於2019年1月25日聯名發出《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的公告。

公告中,聲明APP運營業者必須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不收集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資訊;收集個人資訊時要以通俗易懂、簡單明瞭的方式展示個人資訊收集使用規則,並經個人資訊主體自主選擇同意;不以默認、捆綁、停止安裝使用等手段變相強迫用戶授權……」等原則,並表示將針對用戶數大、與民眾生活密切有關的APP隱私政策與個人信息蒐集使用方式進行調查,並稱:「情節嚴重者,將依法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顯示中國政府對APP業者盜竊個人隱私的亂象總算給出了一點交代。

當然,相似的案例也並非僅出現在中國,���������國�����立���》的報導,一位美國大學教授Kelli Burns同樣經過測試,懷疑Facebook利用手機麥克風蒐集用戶隱私,事後Facebook雖全盤否認,但承認Facebook的App會蒐集手機旁邊的音訊資料 ,不過並不會使用在「推送廣告」。另外,根據專利文件也可以發現,Facebook具有一項新專利,能夠透過開通裝置的麥克風來監聽使用者,以獲得使用者觀看廣告的習慣。對此,Facebook回應保證:「我們做的到,但我們永遠不會用」。

只是在不久前,Facebook才因為洩漏8700萬名用戶的隱私資料而為人所詬病,使的這樣的「保證」,如今看來特別顯得脆弱不堪。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如果在看到世界各地這麼多網路業者,用盡各種稀奇古怪的方式竊取用戶隱私,而這當中又涉及到公部門的資訊安全問題,在面對這些「有不良前科的惡鄰居」時,或許還是小心謹慎一點為妙。只是不知道,如果今天大樓不是改名為「華為中心」而是改為「Facebook中心」時,辦事處的決策又會是如何呢?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