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緹拉娜・艾克澤蒂利卡

對許多台灣人來說,採礦很可能只是一段遙遠且陌生的歷史,我們對礦場的想像時常侷限於老舊破敗的礦坑還有寓教於樂的博物館(雖然截至2015年,台灣還有246個陸地礦區)。但礦產卻與我們的生活十分密切,從手機和家電用品內的貴金屬、汽機車的鋼材、到興建住宅所須使用的水泥等等,無一不仰賴天然礦產為原料。

在2020年,全球前40大採礦公司的總營利為6560億美元,大約19兆台幣。可見採礦不僅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也是極具分量的全球經貿議題。

讀者或許會感到疑惑,採礦跟國際發展有什麼實質關聯?畢竟國際發展是透過國際夥伴的協力,援助資源較為匱乏的開發中國家,達到永續經濟的目標;而採礦業則是透過政府及私人資金,在特定國家的礦區進行採礦,通常會(過度)利用當地的資源,例如:水、電、人力與社會資源。雖然礦場能帶來工作機會並刺激經濟,但所得時常落入外資手裡,當地政府只能得到與盈利不成正比的稅收

除此之外,多數礦產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終有耗竭的一天。多數礦場至多也只能撐一個世紀,若不能及時將獲利投入有意義的建設或發展,最終往往會落得一場空(諾魯的磷礦枯竭即是一例),且與永續發展的願景背道而馳。

然而礦產公司的政經實力實在是太雄厚了,若想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裡的許多細項,例如SDG 9「工業��、創新及基礎建設」或是SDG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絕對不能忽略或無視礦產公司的影響力。家扶基金會目前在7個海外國家設有直接服務的分事務所,多數皆蘊藏豐富的礦產。本文便以位於蒙古戈壁沙漠的奧尤陶勒蓋礦場(Oyu Tolgoi)做為分析案例。

奧尤陶勒蓋礦場(以下簡稱OT礦場)是一個大約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550公里的銅金礦場,該地與中國的邊界關卡「嘎順蘇海圖口岸」(Gashuun Sukhait)僅相距約100公里。該地是蒙古第二大的礦場,僅次於塔班陶勒蓋(Tavan Tolgoi)礦場。

Photo Credit: Google Maps

OT礦場是由蒙古政府(擁有34%股份)與加拿大的綠松石山資源公司(Turquoise Hill Resources,擁有66%股份)在2001年合資成立的礦場公司,由於力拓集團(Rio Tinto)此一跨國礦業集團擁有綠松石山資源公司的過半股份,所以OT礦場的經營權實際上掌握在力拓集團手中。

2011年OT礦場正式投入採礦,並在2013開始將礦石處理成為銅精礦。礦場裡超過95%的員工為蒙古人,其中24%的員工是當地南戈壁省份的人。在2020年度,OT礦場開採了約100萬噸礦石,進帳10億7千萬美元(約300億台幣),並向蒙古政府納了2億美元的稅金(約55億台幣)。

既然如此,這樣一個規模龐大且對經濟如此重要的礦場,會有什麼問題呢?

OT礦場的預算從2010預估的46億美元膨脹至2020年預估的65到72億美元,預計在2021年1月完工的礦場地下工程也還要延宕22個月。力拓集團多次表示預算膨脹及工程延宕是因為大地工程(Geotechnical)比原先預計還要艱困所致。不過根據蒙古政府委託的獨立專家研究,艱困的工程並非預算膨脹與延宕的主因。另一方面,當局也在一起反貪污的調查裡逮捕了三名政府高官。由於投入資金可觀,粗估蒙古政府必須等到2041年才能轉虧為盈。

如果OT礦場的地下工程順利完工,屆時將會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銅礦場。不過有得必有失,蒙古政府及地區居民勢必有所犧牲。首先,OT礦場位在蒙古最為乾燥的地區,有著大量用水需求的礦區將與居民爭奪水權。原先的水量尚堪當地遊牧民族飼養動物,如今因為礦區運作,水資源匱乏的情況日益嚴重,直接衝擊當地的民生用水,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規模龐大的礦場及聯外道路也干擾到遊牧民族的放牧習慣,讓尋找水源及牧草變得更加困難。最後,若從國家發展的角度而論,2019年蒙古的出口總值中,約有九成來自礦產和石化產品,中國更佔據出口總額的80%。這種過度仰賴自然資源出口,導致其他產業競爭力不足的經濟模式通常被稱為「荷蘭病」。過度依賴單一自然資源或是單一國家的發展模式較不具備永續性,也存在著若干問題。

看到這裡,許多人或許會認為這只是一套相當具有「殖民色彩」的經濟模式,富裕的北方國家與跨國企業前往開發中國家(過度)採伐自然資源,宣稱這可以為當地帶來多少工作機會,促進經濟蓬勃發展。雖然可能會產生一些損害或疑慮,但是為了國家發展以及人民福祉,這些危害都是利大於弊、可以被接受的。

持平來說,這樣一個大規模的礦場確實提供了當地的藍領階級工作機會,一定程度解決了貧窮和飢餓的問題,更緩解了年輕人前往首都烏蘭巴托謀職,造成城市過度壅擠的問題。總體而言,採礦業的薪資也��遍高於蒙古其他行業的薪資。舉例來說,一名卡車司機將煤礦從礦場運到中國邊界,每趟可以賺進1800人民幣。而他們一個月至少可以跑兩趟,光這樣的收入便這樣已經比蒙古的平均月薪高出許多。

當然,一個國家的發展指標絕對不能只用薪資來衡量,但是在國際發展領域,錢或是錢的價值(Value for money)卻是政府與INGO評估方案執行成效的重要指標。有時候這就是國際發展工作的真實情形。我們往往會遇到許多看似是好事,卻又並不是真正對人有幫助的情形;或是一件我們以為是不合理的事情,卻又剛好是受助者所想要的。

許多發展議題的成因複雜,潛在的各種解決方案也都涉及價值判斷,難以涇渭分明地用「對或不對」、「好或不好」加以區分。每當我們找到一個特定的支持理由,往往也能從另一個角度找出反對論據。在多數時候,非黑即白的發展工作是可遇不可求的理想,我們只能務實地調和援助者的願景以及受助者的需求,讓受助者的生活能夠在合理範圍內有實質改善。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