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言急補救,盧沙野:尊重各國主權領土立場沒變

(中央社)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日前質疑前蘇聯國家無有效主權國家地位的一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後,他24日澄清指中國一貫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立場沒變。

盧沙野在中國駐法大使館推特帳號發文說,當地時間24日下午,他與法國外長辦公廳主任瓦希(Luis Vassy)進行了數天之前就安排好的會見,除就落實法國總統�������(Emmanuel Macron)日前訪中成果進行了交流,「也談到了近期的輿論風波」。

發文說,「我重申了中國在有關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中國一貫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蘇聯解體後,中國是最早與有關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

法國LCI新聞台21日專訪盧沙野。他表示:「根據國際法,這些前蘇聯國家沒有有效地位,因為沒有國際協議以具體化他們的主權國家地位。」

盧沙野言論遭到歐洲國家撻伐,馬克宏24日批評外交官使用那種語言並不得體;波羅的海三國的外交部也於當天分別召見駐地中國代表。

此外,5名法國議員在內的近80名歐洲議員23日在法國《世界報》(Le Monde)發表公開信,批評盧沙野的激進言論違反國際法、威脅歐洲夥伴國家安全,並呼籲法國外長柯隆納(Catherine Colonna)宣布將盧沙野列為不受歡迎人物。

盧沙野戰狼言論掀波,習苦心修復中歐關係恐受挫

(中央社)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日前表示,根據國際法,前蘇聯國家沒有有效主權國家地位,掀起各界撻伐,在中國苦心經營中歐關係處於關鍵時刻之際,引爆一場外交風波。

北京當局隨即與盧沙野的爭議言論做切割,表示「中方尊重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主權國家地位」。

這場風波雖在中國官方定調盧沙野的言論是「個人看法」後暫時劃下句點,不過25日在盧森堡的外長會議目的之一,就是要為6月歐盟27國元首高峰會尋求對中國政策的共識舖路,盧沙野這段插曲惡化了波羅的海等歐盟國家對中觀感,對歐盟討論新中國戰略產生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盧沙野是中國最著名的「戰狼」外交官之一,以發表咄咄逼人且毫無歉意的好鬥言論著稱,分析人士說,他這番激怒歐洲多國的驚世狂言,恐破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北京塑造成烏克蘭和平締造者的努力。

最近幾個月,習近平忙著拉攏歐洲強權,接待來訪的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國際關係助理教授郝思誠(Austin Strange)說:「盧沙野在這種時機發表上述言論,對拉開歐盟國家與美國的距離或將中國塑造成俄烏和平調解人的進一步努力沒什麼幫助。」

「質疑歐盟成員國的主權為反對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政治人物和國內民眾提供更多素材,尤其是那些對中國不願譴責俄羅斯感到不滿的人。」

許多官員表示,這起事件支持了某些國家的論點,這些國家警告各方別將中國視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世界大國,尤其是在烏克蘭戰爭的背景之下。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在記者會中表示,下次外長會議將準備立場文件,以供6月的元首高峰會討論,屆時將「更新並重新校準對中國戰略,畢竟2019年版本的戰略已是很久以前的事」。

不過他認為歐盟目前對中國的定位「夥伴、競爭者、體制性對手,三者同時存在」仍將有效,「你可以視情況作不同組合,對手和競爭者(的定位)正在增強,但不代表夥伴關係降低,我們與中國的商業貿易關係持續成長。」

他說:「我們期待中國的行為完全地,而非選擇性地捍衛國際規則與規範。」

波瑞爾表示,針對北京的「新戰略」將反映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觀點;馮德萊恩本月呼籲開發「新的防禦工具」,來保護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等領域,以應對日益強大的中國。

然而,有些分析人士質疑過度解讀一位外交官言論的做法,他們認為中國的總體政策顯然是改善與歐盟的關係。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中歐關係專家史志欽說:「我認為不同的外交官有不同風格。也許有時候,對某些人來說,他們的話被認為是挑釁,但這很正常。」

法國外交部曾在2020年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期間召見盧沙野,因為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網站發表一篇文章,暗示在歐洲疫情擴散之際,法國養老院居民餓死病死無人管。

有些分析人士認為,儘管存在爭議,中國對他的支持依然強烈。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學者唐安竹(Drew Thompson)說,盧沙野質疑包括波羅的海國家在內的前蘇聯國家主權地位,潛台詞是中國對台灣的���切。

唐安竹說:「盧沙野這番言論的潛在含意是強調台灣在國際法下也欠缺主權及合法性。他力挺政府政策和執政黨。這番舉措雖帶有民族主義色彩,但就北京角度看來依然無可挑剔,因此他可能不會招致任何後果。」

中共《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是盧沙野的支持者之一。他說,西方媒體將盧沙野稱為「戰狼」的說法具有冒犯性,因為盧沙野接受採訪時的態度「非常有禮」。

未命名Photo Credit: LCI Twitter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

鄧聿文:盧沙野失言,壞了習近平的外交大棋

(中央社)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失言風波雖被北京以「個人觀點」切割,但在美中國學者鄧聿文認為,盧沙野的發言對習近平處心積慮下的外交「好棋」有實實在在的影響,是在挖習近平的外交牆角。

鄧聿文在《美國之音》(VOA)中文網以「盧沙野釀外交事故,挖習近平牆角」為題發表的文章提到,盧沙野在中國外交系統有「大嘴巴」之稱,已有好幾次因發言引發爭議,同僚評價不高。且這次風波發生後,據傳中國外交部「亂成了一鍋粥」。

部分人士認為,盧沙野諸如「前蘇聯國家並無主權國地位」、「克里米亞主權取決於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等言論是得到高層授意。鄧聿文則分析,盧沙野表達的是他個人的真實看法,但可能有相當多的中國外交官也有相同看法,只是不會被中國外交當局鼓勵,因為這有損中國國家利益。

鄧聿文指出,中國外交自周恩來時期就定下「外交無小事」的規矩,使外交系統成為中國「最講政治紀律的機構」,外交部發言人及外館發言顯得中規中矩。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政後情況改觀,狠話硬話講得較多。然而,一般情況下涉及對外發言,無論外交還是其他系統,基本上還是守著規矩,很少越界。

他認為,盧沙野的發言即使是表達個人觀點,也非常不適宜,因為這公然挑戰中國本身對主權國家的定義和原則。作為外交官,盧沙野不但在政治上不合格,且缺乏國際視野和格局,是在「挖習近平的外交牆角」。

同時,盧沙野的說法不但得罪了從蘇聯獨立的國家,也加深了歐洲輿論對中國試圖調停俄烏戰爭真實意圖的��慮,讓西方認為中國其實還是偏袒俄羅斯,造成中國當局穩定中歐關係的努力受挫。

鄧聿文指出,基於中國國家利益及中共統治利益而言,習近平希望俄烏戰爭「打的時間久一點」,即可讓美國無法全力「反中」,也能透過戰爭削弱俄羅斯,讓俄羅斯更靠近中國有利結盟。但也不能讓俄羅斯虛弱不堪,更不能戰敗。

他表示,中國眼見戰局對俄羅斯不利,於是倡導雙方停火和平解決危機,且加大了外交介入力度,試圖扮演調停人角色,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讓中國收獲最大的國家利益。既凸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道德形象,也降低外界對中國將攻打台灣的猜想和輿論聲浪。

鄧聿文直指,盧沙野的失言,對習近平和中國外交當局處心積慮下的這盤「好棋」,說「毀了」有些嚴重,但受到影響是實實在在的。

他指出,中國實際在意的是「老歐洲」,特別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政府和歐盟的對中政策。至於被盧沙野言論明顯衝擊的歐洲輿論、議會及東歐國家,在中國外交當局眼中「本來就不友好」,要想改善它們對中國的看法很難。

鄧聿文研判,北京會作出進一步舉動,修復此事導致的某種裂痕。其中包括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間,找個名目將盧沙野召回,更換駐法大使。而盧沙野的失言闖了大禍,已屬「外交事故」,差點給習近平「挖坑埋雷」,秦剛應會建議習近平撤換他。

中國戰狼頻惹議,彭博記者:反使他國同情台灣

(中央社)中國一週之內先是威脅15萬菲律賓在台移工,隨即與韓國針鋒相對,並公開質疑14個前蘇聯國家的地位,彭博駐台北記者何貴森(Chris Horton)近日投書直言,「中國外交官使得其他國家同情台灣」。

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14日指美國欲藉菲律賓提供的新軍事據點「干涉」台海局勢,還警告馬尼拉別忘記15萬在台菲勞,引來菲方反批北京「製造恐懼」。

接著中國外交部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批評韓國總統尹錫悅日前受訪稱台海問題為全球性議題,韓國外交部罕見反批中方反應「是嚴重外交失禮」。

21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媒訪問時,除聲稱台灣人的命運得「由中國人決定」,又稱「國際法中,前蘇聯國家並無主權國地位」,遭歐洲國家一致撻伐。

專注報導中國的網站「中國項目」(The China Project)24日刊登彭博駐台記者何貴森的投書稱,中國與民主世界的關係不睦,就算是用愈降愈低的雙邊關係標準來看,「上週對中國外交而言仍是差勁的一週,至少外國觀察家看來是如此」。

何貴森寫道,這3起事件的��絡都牽涉到台灣,而北京的意圖可能是要恐嚇他國應繼續支持台海現狀,不要支持台灣實際主權。

各國的初步反應卻顯示,中國外交官可能反促使歐洲、韓國與菲律賓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這些外交事件對未來有何影響尚待觀察,但近期歷史若足堪為鑑,這些事件可能會對中國跟民主世界的關係造成重大影響。」

何貴森舉例:中國在2021年12月企圖以經濟手段脅迫立陶宛別跟台灣拉近關係,反而促使歐洲聯盟(EU)待定的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方案獲得更多支持,相關內容已於3月底敲定,若經通過,就能以集體方式回應中國對歐盟國家的針對性行動。

何貴森在文末寫道,近期事件「對中國外交的影響暫時不得而知,但看來有一點很清楚:台灣正成為各國在民主與威權的辯論中所持立場的試金石。隨著台灣與美國明年將選出新總統,這種趨勢短時間內不太可能消退」。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