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的商品可以翻倍賣?》:快思還是慢想?顧客深受行為的捷思法和偏誤影響

《為什麼他的商品可以翻倍賣?》:快思還是慢想?顧客深受行為的捷思法和偏誤影響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哈佛商業評論》研究發現,提高定價對公司的影響,幾乎是銷售成長的四倍!麥肯錫(MicKinsey)也發現,每增加1%的售價,可以使EBITDA表現提升22%,股價上漲25%!本書作者是華頓商學院MBA,將全面解答你對訂價的各種問題。

文:大衛・法爾扎尼(David Falzani)

管理科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中,有些精彩論述涉及認知偏誤,還有人們在做決策時會受這些因素影響的情況。

這是一個重大又趣味的議題,迅速了解這一點能幫助我們更理解推動訂價和一般購買行為的因素。這個學科是B2C市場中,實體做決策的「命脈」,也在B2B市場裡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身為消費者的你,也能利用其中的要點來抵禦某些常見的招數,並藉此獲得更好的交易條件。

提醒一下,前面提到長期訂價過低,主要是因為認知偏誤作祟,而認知偏誤有好幾種,其中有好一部分涉及框架效應和促發。我想強調這一部分,幫助理解顧客看待價格的觀點,因為我們能從中了解公司制定和調高價格的情況。

好幾個認知偏誤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演化造成,尤其是我們的祖先需要能快速、反射性地做出決策。

康納曼在著作《快思慢想》中提供精闢的說明,提到人腦是以系統一和系統二做決策的原理。系統一的速度快,藉由運用經驗法則,並取用深層經歷的捷徑來做出多數決策。

系統二的速度較慢又更有邏輯,但卻受到強勢的系統一牽制。這兩套系統在人類演化的歷史裡發揮正向作用,現在卻被政客、媒體及行銷人員操縱,用以放大自身利益,而不見得真正回饋到消費者身上。雖然多半決策是由系統一主導,但是系統二卻誤以為一切在掌控之下,可以說人類的意識心理會在回溯時為決策找理由,但由於原先是潛意識心理做出的選擇,所以找到的理由往往不正確。長期以來,可以見到許多顧客無法充分解釋自己購買的原因和模式,他們表明的理由也禁不起推敲。

顧客深受行為的捷思法和偏誤影響

數十年來,許多測試顯示消費者的決策異常不理性。然而,他們自己卻不這麼認為。這一點格外重要,多數人被詢問時,總是會說自己是好好想過才做出購買決策,但是所有證據卻顯示,多數人的實際情況正好相反。

因此,可總結到以下所說的內容屬於大多數購買者「忽略沒注意到的」,他們受到下述因子左右而不自知,除非特別經過訓練才能察覺。

促發偏誤

促發是指無意識中認為最先接受的資訊,遠比後來獲得的資訊更重要。換句話說,最初資訊會改變對後續資訊的認知,第一個資訊比第二個資訊來得重要,第二個資訊又比第三個或第四個資訊更重要,以此類推。

菲利普.葛雷夫(Phillip Grave)在著作《顧客心理戰》(Consumer.ology)中,提出簡單例子闡述這個道理。請你快速瀏覽以下兩人的描述後,回答較喜歡約翰或馬克?

  • 約翰:聰穎、勤勉、直來直往、好批評、固執且嫉妒心強。
  • 馬克:嫉妒心強、固執、好批評、直來直往、勤勉且聰穎。

儘管兩者的描述只有陳述文字順序的差別,但是多數人都會回答約翰。因為人們不是忙碌,就是懶惰,或是由於我們的祖先需要處理資訊並迅速做出決策,所以我們會在看了前半部的敘述就心裡有底,之後也不想要變更。

稍微理解這一點後,就能明顯看出,只要調整提供資訊的順序,就能影響他人的認知。這種資訊編排的方式會為提案加分或扣分,現在就試試把這一點套用到虛構的休旅車範例中:

  • 一號休旅車:尊榮版、寬敞、舒適、玩樂專用、可越野、抓地力不佳、高油耗、不好停車又不環保。
  • 二號休旅車:不環保、不好停車、高油耗、抓地力不佳、可越野、玩樂專用、舒適、寬敞及尊榮版。

雖然兩者的描述一模一樣,但是哪個吸引力高一看便分曉。

再舉一個促發偏誤的例子,���是節錄自康納曼著作的內容:

球棒和球要花費1.10美元。
球棒比球貴1美元。
請問球的價格是多少?
你覺得答案是什麼?

多數人會回答0.10美元(即10美分)。

正確答案是0.05美元(即5美分)。

這個問題有兩種解法:一種是憑直覺作答;另一種是花時間仔細思考。憑直覺回答法大幅受到促發的影響,大腦很難不看到1.10美元和1美元,並計算出差值為10美分,然後給出錯誤答案。

另一種作答方式則是使用代數。我們一起來計算,以數學來看球和球棒加起來是1.10美元,因此,一顆球的價格是0.05美元(即5美分),而不是大腦直覺想到的10美分。

以下再舉康納曼的另一個範例,配合字卡展示的效果最好,不過先姑且這樣一試。

在五秒內,用猜測或大略抓出以下兩個算式的答案:

  • 1×2×3×4×5×6×7×8=?
  • 8×7×6×5×4×3×2×1=?

有數學概念的人馬上就知道兩個算式答案一樣,不過讓一群學生作答時,他們的平均猜測如下:

  • 1×2×3×4×5×6×7×8=? 平均猜測=512
  • 8×7×6×5×4×3×2×1=? 平均猜測=2,250

再次看見把大的數目放在前面,結果會有差別。

因此可知促發的強大威力,還有大眾多麼深受影響。你該想的關鍵提問是:在自己的企業裡,要怎麼運用促發來促進資訊效果,尤其是在訂價時提升知覺的觀感?

敏感度遞減偏誤

我說過多數消費者自認為理性決策者,但是就很多情況來說,這並不正確。敏感度遞減偏誤(diminishing sensitivity bias)表示,同樣價值的決策會因為情境變化而受到極為不同的對待。

例如,比起多走十分鐘的路程,購買600美元商品,省下10美元,一般人寧可多走十分鐘的路程,購買25美元的商品,省下10美元。這時候在兩個例子裡,10美元的金額一樣,要節省所需付出的代價也一樣,照理說10美元對省下花費心力的吸引力相同。不過撇開邏輯,這10美元在總價格中所占的比例會影響其價值。這分明不理性,因為10美元就是10美元,而省下這些錢要付出的心力都一樣。

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是一個常見偏誤,是指我們看待損失和獲利的態度不同。一般而言,損失比起獲利更有感。

1979年,心理學家康納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損失規避的概念。康納曼接著用經濟決策研究認知過程,並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來檢視這個社會科學的知名案例,稱為「救災難題」(disease problem)。

試想有一場疫情爆發,你要選擇兩種方案之一來處理會影響600人的疫情。

你會選擇以下哪一個方案?

  • A:確定200人存活。
  • B: 三分之一的機率600人全數獲救,三分之二的機率無一倖免。

現在換一個方式提問:

你會選擇以下哪一個方案?

  • C:確定400人死亡。
  • D: 三分之一的機率無人罹難,三分之二的機率600人全數死亡。

多數人(原樣本中72%的受試者)在第一題選A,第二題選D(78%)。然而,A和C一樣,且B和D也一樣。多數先選A而後選D的人是因為(完全相同)結果的描述方式而改變選擇。因為人們對損失的不適反應遠大於獲利,選擇B和C都表示必定會有損失,清楚表達這種偏誤,才會讓人做出如此選擇。

同理,如果某個投資機會有50%的機率能讓投資基金翻倍,50%的機率會損失全部基金,多數人會不願意投資。這是因為潛在損失或比潛在獲利更令人難以忍受,即使平均而言這是一個制勝策略6。

我們注意到投資人較想留著會賠錢的股票,而會賣出能賺錢的股票,不過相反過來的情況才合乎理性。

利用損失規避的商業例子,包含免費樣品和免費試用期,如免費訂閱。一旦人們持有某樣東西後,損失的情緒成本會高於將其留下的成本。公司有時候會把適用訂閱期限到期塑造成一種損失,訴諸顧客心中的損失規避偏誤。

來源偏誤

來源偏誤(source bias)是指在不同情境下,對相同物品賦予不同價值。簡單的例子是一罐可樂,大家願意在超市裡為一罐可樂支付的金額,遠低於在豪華飯店大廳願意為一罐可樂支付的金額,這罐可樂是一樣的,但價格卻天差地遠。

可以說販售的場景也會被納入產品的一環,然而理性的大腦會知道,這是用巨大價差販賣完全相同的產品。在這個例子裡,理性做法是到附近的超市買一罐可樂回飯店喝。

定錨效應

定錨是商業中常被拿出來達成非凡效果的強力概念,現在以協商理論(theory of negotiation)來舉例,回想第二章提到在市場買毯子的例子。這是常見的議價情境。你看見一條想要的毯子,上面沒有標價,這條毯子要賣多少錢?

你詢問價格,老闆出了一個高價,而你回應一個低價。

有可能買賣雙方折衷而成交,也可能談不��價格,所以你換到別家購買。這就是經典的議價,價格未知,所以協商過程主要是為了訂出價格。

先出價與否是一個經典問題,你要先出價,還是先詢問對方價格?先出價的那一方會在協商中「定錨」。

之所以稱為定錨,是因為就像船錨一樣,一旦擺放下去,就很難挪動到新位置。

在定錨情況中,人們往往會以第一個接收到的資訊,當作後續決策或行動的指引。

日常定錨的例子是商店中的價格標籤,把物品標價後,店家便決定難以移動的錨點。注意:困難是困難,卻並非絕對不可能。我通常會叫學生到百貨公司殺價買東西,當成個人成長挑戰(聽起來很出人意表,但是確實有效)。

參考價位的框架效應和促發

商家很懂得這一點─為類似產品設定高低不同的價位,這麼做可以說是為了提供符合形形色色品味的產品,但是在觀看最高價位產品時,問問自己:它們真正賣出的情況有多常發生?或者只是擺放出來,讓其他產品看起來更有價值?分階層的價格,使用多重價位,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做法。

市中心的店家通常會展示價格極為昂貴的產品,最後購物者習慣高價,稍低一點的價位就會覺得很有價值,或是至少在某個時刻,會讓購物者感覺夠值得。

同樣地,還有一種偏誤被我稱為「商場效應」(emporium effect)。你是否逛過一種集結眾多共同主題的商店,販賣類似產品的商場?一旦踏入其中,就表示你是潛在顧客,而商場效應是指你看到選擇太多,所以需要有人幫忙提供建議才好選擇。所幸,商場中有很多專家願意給你「最佳選擇」建議。

同樣地,價格之多也會產生定錨效應。如果在家中或辦公室裡,理性一點來看某產品的價格,得到的看法會和置身滿滿高價堆疊的環境中截然不同。就像上述提到的手錶例子,在貴得離譜的產品面前,普通貴就會讓人覺得很有價值。

順帶一提,也可以注意到,如果你想快速觀看眾多購物���項,特別是如果想多了解可得選項的廣度與多樣性,商場可能是絕佳選擇(簡直無可匹敵),因為不在商場很難有這樣的機會,或是會耗費時間,這也解釋商場會這麼受歡迎的原因。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他的商品可以翻倍賣?華頓商學院MBA打破成本迷思的訂價學》,商周出版

作者:大衛・法爾扎尼(David Falzani)
譯者:陳依萍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任何考慮為產品訂價的人必讀本書。」
——Booking.com共同創辦人,安迪・菲利普斯(Andy Phillipps)博士

不靠賣得多,不靠亂漲價,這樣的定價策略最有效
解決你賺不到錢的獲利指南!

你知道:要價20元和100元的礦泉水,有什麼不同嗎?

許多倒閉的企業經過證實,只要售價增加1%左右就可以不必慘賠!
但是我們經常認為漲價是大事,會影響銷售、帶來負面觀感,
極少隨時因應環境改變,重新審視定價結構。

你可能覺得……
「我怕訂價太高,就沒人會買了。」
「我們賣得比競爭對手都貴耶!」
「客戶一定都選便宜的……」

學會訂價,不等於漫天開價!
鎖定正確的成長結構,才能找出讓企業長久營運的獲利模式!

《哈佛商業評論》研究發現,
提高定價對公司的影響,幾乎是銷售成長的四倍!
麥肯錫(MicKinsey)也發現,每增加1%的售價,
可以使EBITDA表現提升22%,股價上漲25%!

正確的訂價策略,可以讓公司保持成長、持續研發,
同時讓客戶和股東保持滿意!

本書作者是華頓商學院MBA,
將全面解答你對訂價的各種問題,包括:

如何運用心理效應提高定價?
1. 用不同價位販售根本上相同的產品。
大眾願意為專門用途付出更高的金額,就像平平是止痛藥,背痛藥、經痛藥、偏頭痛藥就是可以賣得更貴!

2. 提供中間選項。
《經濟學人》提供了三種訂購方案:

  • 僅網站版,60美元(16%的人購買)
  • 僅紙本版,120美元 0%
  • 網站版+紙本版,120美元(84%的人購買)

每名顧客的平均花費為114美元,而中間選項看起來很多餘。
然而把看似多餘的中間選項去除掉,再做一次實驗,結果如下:

  • 僅網站版,60美元(68%的人購買)
  • 網站版+紙本版,120美元(32%的人選)

結果每名顧客的平均花費為降到80美元,對公司的利潤是一大打擊!

如何測試漲價,又不會激怒顧客?

  1. 進入新市場
  2. 推出新產品
  3. 創造平行產品
  4. 讓顧客難以比價

另外還有:

  • 如何檢視自家產品在價格與績效上的市場定位?
  • 怎麼從損益表中計算合理利潤?
  • 14種常見的價格設定模型?
  • 客戶在怎樣的情況下願意買貴的?

懂得定價科學,才能讓公司賣得輕鬆、賺得有餘裕,��長得無憂無慮!

為什麼他的商品可以翻倍賣_立體書封(加書腰_300dpi)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