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又稱八九民運、八九學運、天安門事件或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官方稱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廣義上指1989年4月中旬開始的以悼念胡耀邦活動為導火線、由中國大陸高校學生在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續近兩個月的全境示威運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4/08/22 | 中央通訊社

美中爭奪毛澤東秘書李銳日記,加州法院開始審理

史丹佛大學質疑這場法律戰背後有中國政府的干預,因為張玉珍已年過90歲,且這場訴訟要花費數百萬美元。史丹佛大學的律師稱,「張女士沒有經濟能力支付代表她產生的律師費」;張玉珍的律師則否認中國政府有任何干預。

2024/08/09 | BBC News 中文

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參選人華茲的中國緣,和他的「強硬中間派」立場

華茲曾公開表達過他對天安門抗議被鎮壓的憤怒,2009年他還共同提出了一項美國國會決議以紀念「六四」20週年。華茲的妻子關則稱這事件對華茲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他們將婚禮定在五年後那個6月4日舉行,也就是中南海將坦克車派到廣場的那一天。她說:「他想要永遠記住這個日子。」

TNL+ 2024/06/13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曹馭博〈六月,廣場,我正前往〉:蒙太奇的換場,從反送中現場聯想到六四事件

蒙太奇原本是電影用詞,意指疊合、剪接不同地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拍攝的多個鏡頭,後來有人用以形容文學作品中,「將不同時間、地點的場景互相結合」的技法。而這次導讀的詩中則將本項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換場前,作者形容的可能是反送中遊行下的維園,但疊圖、換場後,作者描述的就變成1989年的天安門,兩場跨越時空的示威運動就在肅殺的氛圍中交錯登場。

TNL+ 2024/06/13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曹馭博〈六月,廣場,我正前往〉:蒙太奇的換場,從反送中現場聯想到六四事件

蒙太奇原本是電影用詞,意指疊合、剪接不同地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拍攝的多個鏡頭,後來有人用以形容文學作品中,「將不同時間、地點的場景互相結合」的技法。而這次導讀的詩中則將本項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換場前,作者形容的可能是反送中遊行下的維園,但疊圖、換場後,作者描述的就變成1989年的天安門,兩場跨越時空的示威運動就在肅殺的氛圍中交錯登場。

2024/06/13 | BBC News 中文

「李老師不是你老師」:從一名普通留學生到中國網路審查者的勁敵

政治學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孔誥烽指出,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針對海外異議人士的國家。印度和土耳其也受到過類似的指控。但他說:「隨著移民社群變得更加活躍,社群媒體將他們與國內的人聯繫起來,威權政府越來越感到這些海外群體可能構成威脅。」

2024/06/11 | BBC News 中文

台灣LGBT攝影師參加南京書展被捕,中國正藉「國安法」和「反間諜法」收緊管控

網友表示,林家夯被拘留了半天就回來已經很幸運,是「開恩」了。也有網友表示同情,但表示做什麼事情或許都要思考再三,有關LGBT的商品在中國大陸十分敏感,「可以的話最好也不要去,自由民主那套可不是放諸四海皆凖」。林家夯告訴記者,「我自己短期內不會考慮再到中國工作或旅遊,其他人要不要再去,我個人沒有意見。」

2024/06/08 | 歪脑|WHYNOT

香港人談六四記憶: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會開花,台灣怎樣避免歷史重覆?

因為政府是很刻意去扼殺、抹殺我們的回憶,還有去改���歷史,所以35年之後,我們都依然要繼續講 。究竟六四應不應該平反?有些人是覺得不需要,因為我們自己有個真相,不用等政府官方的認證,但他們在35年前遇害,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調查,這件事本身就是不正義,所以尋求正義是我最想看到的。

2024/06/05 | BBC News 中文

六四35週年:「揭秘」中共內幕的《天安門文件》為何引發真偽之辯?

黎安友教授對BBC表示:「正如對任何歷史事件的研究一樣,隨著研究深入,會有更多材料問世,資料來源之間也會出現一些矛盾。當人們的記憶出現不同,或選擇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事實,或當文獻中存在錯誤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然而,這些差異存在並不能證明任何文獻是偽造的......

2024/06/05 | 中央通訊社

六四35週年,美跨黨派議員偕中國三代民運人士發聲,《華爾街日報》:1989年後中國遭國際系統性、漸進性疏離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說,天安門事件後2年,她曾利用訪問北京的機會到天安門廣場舉布條,為爭取中國民主而犧牲的人士致敬,隨即被公安趕離。幾年後她再訪中,發現中國大學生不知道「坦克人」,「還以為是可口可樂的廣告」。裴洛西說:「作為美國人,我們必須為中國的人權發聲。如果我們因為商業考量而保持沉默,我們將失去在世界任何地方發聲的道德性。」

2024/06/04 | 中央通訊社

六四天安門35週年,陸委會籲中共面對歷史,賴清德:紀念六四,民主自由才能真正保護人民

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將滿35週年。陸委會3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北京當局應勇於面對「六四事件」歷史事實,以具體行動實現民主制度。賴清德亦於4日發表紀念六四35週年文章表示,紀念六四,不只是為了六四,更因為唯有民主自由,才能真正保護人民。

2024/06/04 | 中央通訊社

六四天安門35週年,陸委會籲中共面對歷史,賴清德:紀念六四,民主自由才能真正保護人民

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將滿35週年。陸委會3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北京當局應勇於面對「六四事件」歷史事實,以具體行動實現民主制度。賴清德亦於4日發表紀念六四35週年文章表示,紀念六四,不只是為了六四,更因為唯有民主自由,才能真正保護人民。

2024/06/04 | 德國之聲

六四35週年:《5月35日》英文版倫敦首演,台灣已成華人世界悼念六四的最後淨土

「六四」35週年當天,還有一場紀念晚會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的「民主大道」登場。隨著香港民主倡議逐漸失去空間,台灣成為華人世界,最後可以合法舉辦大型「六四」紀念活動之地。主辦晚曾建元表示,現在對「六四」的紀念,焦點不只在於中國的民主,更重要的是民主的普世價值;台灣應該從區域安全的視角重新定位「六四」,關切中國極權體制的區域擴張。

2024/05/28 | 中央通訊社

六四35週年將屆,中國地方財政困窘,敏感人士只能就近「被旅遊」

今年雖然是六四35週年,屬於高度敏感時刻,但中國經濟狀況變差,當局的維穩經費隨之減少,中國異議人士不會像以往大批地「被旅遊」,「被旅遊」的範圍也跟著縮小。儘管如此,中國當局仍然加強了對包括北京、上海等地在內的敏感人士監控。

2024/04/03 | BBC News 中文

香港《基本法》23條前世今生:三十年來,民意與權力當局較量的五個節點

政治學者陳家洛分析指,香港已進入「一國兩制2.0」時代,國安法律是「再教育」香港人的過程,新格局下社會很難回復真正的平靜。「鬥爭一定會永續,由2020年中開始,政治清算的巨輪已經啟動,坐監的坐監,移民的移民,公民社會畫上句號。它營造一種有形無形的蕭殺氣氛,令你自己嚇自己,破壞人與人的信任,人民無法團結起來監督公權力。」

2023/12/26 | 精選書摘

《雙輪上的單車史》:1989年6月4日早上,北京市民醒來發現市中心出現一座「單車墳場」

如果說因為有單車和三輪車,天安門靜坐示威才得以延續,絕非言過其實。廣場上的民眾利用單車來豎立旗桿和搭設帳篷,三輪車的載貨平板上下成了民眾打地鋪的位子,一輛輛單車和三輪車將源源不斷的物資補給運入天安門廣場,車子也成了小吃攤和飲料攤。超過3000名示威者開始絕食抗議後,醫師和護理師在單車車手把上掛了自製的紅十字,騎車趕到天安門廣場當志工。民眾也將載貨三輪車改造成戰地行軍床運送病弱不支者。

2023/12/18 | BBC News 中文

香港八所公立大學一年流失逾360名學者,學術自由如何在北京的控制下凋零?

今年10月,何曉清發現自己的香港簽證續簽申請在長達一年的等待後被拒。幾天後,她被僱主香港中大解僱。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何教授的簽證被拒是常規程序的一部分,該程序用於篩出那些可能「導致安全和犯罪風險」的人士。「我只是為這座城市和人民感到悲傷,」她說,「這將產生嚴重、更廣泛的影響……人們會問,『我還能繼續在香港從事學術工作嗎?我能教什麼?』」

2023/11/27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白紙運動」一週年:海外青年希冀建牆外異見網絡,「搶奪公共記憶」

在北京長大、現居巴黎的30歲藝術家蔣不對《BBC中文》說:「白紙運動是我們這個世代第一次公開地,從線上走到線下,在街頭對這個政權說不的重要記憶。」「如果我們第一個週年就不去紀念它,可能(以白紙抗議)這個符號,就會越來越遠了。」

2023/11/27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白紙運動」一週年:那些親身參與的年輕人們,現在怎麼樣了?

一年過後,中國社會漸漸復常,疫情與���議的記憶開始消退。當時參加抗議的年輕人境遇不盡相同——有的遭到拘捕或失聯,甚至被投入精神病院,也有一些人的輾轉到海外,繼續發聲。《BBC中文》訪問了四位白紙運動參與者,了解一年來他們的感受與抉擇,及其折射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