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權

父權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在這種制度中,支配地位和特權主要由男子佔據。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4/08/01 | 張瑞邦 Tucker Chang

俄羅斯勞動力嚴重短缺,普亭強化父權及愛國意識形態,呼籲女性多生孩子發揚「傳統家庭美德」

一位居住在聖彼得堡、多次被俄國警方逮捕的女權活動人士表示,她和其他女權主義者長期遭到政府騷擾和驅離,莫斯科當局正試圖「重新馴化」所有女性。「在俄羅斯爭取女性權益的群體,當前皆有種迷失感,我們感覺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都被偷走,好似只是漂浮在一個永恆、虛無的空間中,我們無處可去,也不知道該如何繼續。」

TNL+ 2024/07/21 | 白鐵仔

「曾博恩」與「女人迷」別無二致,反映出台灣小布爾喬亞的各種自私醜態

薩泰爾就是鎖定出身跟自己相近的這些都會年輕人,善於嘲諷「認真追求改革」的弱勢者、運動者,然後滿足小布爾喬亞年輕冠重的娛樂需求;女人迷看似為女權發聲,但主事者偏偏也是小布爾喬亞階級的群體,所以也是除了自己關心的議題,對其他事物都無法有同理心,才會時不時也展現歧視,並引發爭議。

2024/07/20 | 精選書摘

凱特王《再不容易,都有意義》:你的子宮不是你的子宮,我的子宮用不用干你什麼事

這本書將是她最赤裸的自我剖析,由她自身出發,向年輕時不生小孩的自己,給出一道最中肯又最忠實的應援——沒有女人一定要走的路,如果有,那必須是妳自己選的路。她也在書中寫出女人一生的課題,那些熱愛自由的、被催婚的、被催生的、受過傷的、迷失自我的、想拚事業的、想做試管的……所有不容易的女人,願所有心願,都能在披荊斬棘的路上被實現。

2024/03/12 | 精選書摘

《踩動世界的女人》:在維多利亞時代,許多人深信騎單車會將遵守婦道的女性變成娼妓

《踩動世界的女人》就是這樣一本關於女權與單車的書,從一百多年前劍橋男學生的抗議開始,探討自行車運動的起源,這種運具如何從娛樂演化為競技,又如何與女權運動產生連結。這本書除了讓我們知道女性因為騎單車,而增加哪些權益、如何拓展生活方式、生命的面貌。也在談:改變的過程有好有壞,但改變並不可怕。我們現在都受惠於前人勇於改變和創新所累積的成果。

2024/01/2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為什麼你最好別用咖啡emoji☕汙辱女人?

從「破麻」、「母豬」到「☕」,這個社會有豐沛的語言資源讓人傷害女性、把女性逼出討論圈、讓其他人感覺忽略女性的意見也無所謂,或者讓女性必須負擔高得不成比例的情緒成本,才能說上一兩句話。在我看來,這就是台灣社會依然受父權把控的證據之一。

2023/11/04 | 方格子vocus

上野千鶴子X鈴木涼美《始於極限》:為什麼我們不敢自稱女性主義者?

當我自稱是一名女性主義者時,會發生什麼事呢?連在���體內部打滾多年的前輩,都自認因「女性主義者」的標籤吃鱉,難怪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犀利地指出:「媒體一直在醜化女性主義,長期將女性主義者描繪成可怕的女人或討人厭的女人,女性又從小被灌輸與男人為敵會吃虧的觀念……她們抗拒女性主義的原因肯定是出於諸多方面,但追根究底,我們的聲音似乎沒有被聽見。」

2023/10/17 | 讀者投書

從陳乃瑜批「只會護航的花瓶」反思父權邏輯與女性職場困境

在近日陳乃瑜議員批評國民黨戴湘儀議員是「只會護航的花瓶」的風波中,部分反對戴議員被稱作「花瓶」的人,竟轉向羞辱陳乃瑜議員的外貌,稱她是「忌妒」、「破掉的花盆」等。對於女性外貌的關注、吹捧或貶抑,其根源是相同的邏輯——女性存在的價值,並非她們在公領域中能夠展現的能量,而是在私領域中能夠帶來的瑣碎話題與八卦。

2023/09/10 | 精選書摘

《我當AV女優的那些年》:對男人而言,到現在女人還只是「洞」與「袋」

如果《AV帝王》是從男人的視角,看AV帝國的紙醉金迷和泡沫的破滅。《我當AV女優的那些年》,則是將被商品化的AV女優,重新變回了「人」。這是一本「以AV女優作為職業」的女人們的故事。是有色有味的女人,真正的柴米油鹽、愛情與友情。

2023/09/1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父權又厭女的歐威爾,與被消失的歐威爾夫人

歐威爾早年一篇長文〈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評述這位同樣把妻子當成糟糠的大作家:「一位作家的文學人格與他私底下的性格幾乎沒有任何關係。私底下的狄更斯,的確可能是個不管他人死活的自大狂⋯⋯」這不正是歐威爾的夫子自道?

2023/09/09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misogyny」是否不該翻譯成「厭女」?

我自己相信「厭女」有機會在不改變翻譯的情況下逐漸普及,就像我相信過去幾年來以比較合理的方式使用「歧視」的人越來越多。然而我也可以理解有些人覺得「厭女」會引誘人以字面理解,因此在倡議和討論上不好用。如果要用其他詞彙取代「厭女」或者並行使用,有哪些可能選項?

2023/09/04 | TNL特稿

吳曉樂讀《始於極限》: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從這裡開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與性、婚姻、工作、獨立、男人等,與女性切身相關的十二大主題。一字一句直指核心,無從逃避。從現實的極限出發,叩問真正的解答與��望。

2023/08/1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為什麼歧視和厭女不見得都是出於「惡意」?

「歧視」隱含著「看不起人」的意思,但你不需要看不起人,也能歧視人,你只需要握有對對方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就行。「厭女」隱含著「厭惡女性」的意思,但你不需要厭惡女性,也能厭女,你只需要習慣某些父權秩序,然後在有人似乎不打算遵守的時候善意提醒他就行。

2023/08/09 | 中央通訊社

民眾黨空姐應援團惹議,婦女新知籲柯文哲道歉「否則用選票下架候選人」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6日表示,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和前機師張志豪為選舉造勢的「空姐應援團」,是對女空服員的集體性騷擾;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除指柯文哲物化女性,民進黨立委范雲今天說,厭女不只是柯文哲一人,恐是民眾黨病入膏肓。

2023/08/04 | 賴明君

韓國《芭比Barbie》票房不佳,婦女運動人士:「怕被貼上女權標籤」為主因

韓國婦運人士Haein Shim向《衛報》表示,韓國的女性觀眾可能會猶豫是否要去看這部電影,畢竟在這裡,「害怕被貼上女權主義標籤」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而《芭比》作為1部女性主義的電影,即便是以幽默的形式呈現,在韓國仍被視為相當禁忌的主題。

2023/07/27 | 方格子vocus

【影評】《Barbie芭比》:融合荒誕迷因與性別教育的閃亮粉紅派對

《芭比》不負我高度期待,觀影過程中驚嘆連連,從沒想過這個曾被寄予能帶給女孩們無限想像力之厚望,卻在當今社會被打為退步象徵、貼上「胸大無腦」及「物化女性」等標籤的玩偶,居然可以開展出飽含社會議題又從頭幽默到尾的顛覆性敘事。

2023/07/2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厭女」就是討厭女性,對嗎?其實並不是

值得注意的是,厭女行動雖然是針對不服從父權秩序的女人,但實際上管轄和約束了所有女人。這就像是:就算一個獨裁王國只處罰反抗者,這個王國依然管轄和約束了所有國民:反抗者受處罰,而其他人則因此不反抗。

2023/07/21 | 歪脑|WHYNOT

遲到多年的台灣MeToo運動衝擊空前,「亞洲第一」的性別平權難以改變父權沉痾?

這場MeToo運動,是對台灣「人權立國」和制度願景的一場全新考驗。但是,它並不説明台灣的性平努力就失敗了。在父權社會,性騷擾現象其實一直存在,只是在MeToo運動之前沒有被揭露、被重視、被公開討論,除了女性被輕視、大眾認知不足的問題,還有礙於人際關係和權力結構壓力,令其無法形成公共議題。

2023/06/15 | 方格子vocus

性、謊言,還有權力遊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名作《鋼琴教師》

一般人提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馬上會聯想到的作品則是《鋼琴教師》,而是什麼促使葉利尼克進行寫作?她的回答是:「我創作的衝動來自一種巨大的仇恨,一種針對社會現實產生的廣泛仇恨。我遭受的一切不幸,無論是男人還是我的私人生活,我都會將其拔高到一個更廣泛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