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自由雨日

维基共产主义者
此用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这位用户是浙江维基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巴别
这个用户支持中国共产党
这个用户现在或曾经住在浙江

zh-Hans-CN-5
此使用者​​能以专业普通话交流。
en-3
This user is able to contribute with an advanced level of English.
British English這個用戶說英式英語
ru-0
Этот участник не понимает по-русски.
ja-0
この利用者は日本語分かりませんか、または理解するのがかなり困難です。

這個用戶通曉汉字
说普通话
这个用户支持“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写规范字
推普
这个用户认为推广普通话/国语保护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并不矛盾。
保方
IPA-2
ə
此用户是国际音标的中级使用者。
py-1这个用户會用Python
C-2
这个用户能一般地使用C语言
Matlab-1这个用户剛開始使用Matlab語言。
???这个用户的问题很多。

这个用户是共产主义者
00:00

24:00
此用戶晝夜不分、罔顧時間更替
查阅所有用戶語言

自由雨日Zìyóu YǔrìFree Rainyday)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的维基人,祖居舟山市岱山县,出生并成长于舟山市定海区,现居杭州市。为(地方)普通话-吴语双母语者,其中吴语具体为太湖片甬江小片舟山方言[註 1]。目前主要活跃于中文维基百科。

最近关注:WP:互助客栈WP:方针与指引(除三大核心内容方针外,较多关注的是WP:命名常规WP:字词转换WP:消歧义等)WP:页面存废讨论、简单巡查感兴趣内容条目(调整格式、参考工具书简单增加内容、维护清理等)、对监视列表外加优特条目、WP等命名空间简单反破坏,等等。条目编辑最近所涉领域:传统百科全书条目中文领域基础条目、地理、语文、精神病学。

用户名就是当年随便取的[註 2],没什么特别含义[註 3],纯粹是由于向往自由,以及喜欢雨天,随手生硬组合起来的。我追求的“自由”的含义,大概有二:一、同“必然”相对的哲学范畴,即认识“必然”——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并自觉运用于实践即改造客观世界[1][2][3];二、参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如果要和下一词组合构成有意义的用户名,其实纯粹解释成“自由自在(的下雨天)”也许是最恰当的(

常读资料

[编辑]

(此列表为该用户日常常读的文献或数据库内容,并非一定是维百条目的最佳来源。)

主编条目

[编辑]

鲁家峙岛强对流天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城区人口排名

准备创建

[编辑]

/字母词/浙江大学图书馆

常用转换

[编辑]

心理学

存废日志

[编辑]

/AFD日志/CSD日志

自我介绍

[编辑]
维基百科
这位用户的维基生日
2015年10月25日
方針
指引
-3
該用户熟悉大部分中文維基百科的方針指引,但偶爾仍會不小心忘記遵守。
寧缺毋濫此用戶認為條目品質先於數量
原创最高這個用戶认为中文维基百科不是其他语言维基百科的中文版,因此支持原创条目
維基
美科
這個用戶反對維基美科化
優而適之該用戶是一名刪除主義維基人
  這位用戶比較喜歡使用
編輯原始碼的功能
Wiki-2這個用户能一般地運用編輯代码,可以給初學者提供建議。
W+这個用户使用Wikiplus维护页面。
Vector 2022此用戶使用新版Vector佈景主題。
Shuāng
Pīn
该用户使用小鹤双拼输入方案为中文维基百科作出贡献
該用户使用Microsoft Edge中文维基百科作出貢獻
這個用戶反对法輪功

你妹
這個用戶反对
百度百科抄袭维基百科
兴趣爱好
这个用户爱好宇宙学
這個用戶是一名天文愛好者。
這位用戶喜歡看地圖
這個用戶喜歡研究行政区划
這個用戶對地理學感興趣。
這個用戶喜愛或關注生物学
這個用戶能背诵元素周期表118位。
這個用戶對社會學
感興趣


這個用户研究政治學
這個用户研究歷史或對歷史很感興趣。
此用户是文学爱好者。
這個用戶對经济学感興趣。
這個用戶喜歡打羽毛球
这个用户喜欢打乒乓球
这个用户喜欢下象棋

兴趣爱好

[编辑]
  • 所学专业为物理学。基础教育时代最喜欢的科目在数学科学[註 4]之间(高中则为数学和物理之间)摆动。但目前因为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物理学专业水平基本没有……甚至可能已经不如其他爱好了 囧rz……应适时纠正过来!另外,曾经高中“7选3”的科目为地理、物理、化学。
  • 气象爱好者。最直接的原因是对天气要素的各种微小变化都非常敏感,心境、思绪均会不同。最喜欢,其次喜欢台风暴雨高温等等,不过也喜欢晴天,各种天气带来的情绪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 精神病学(以及异常心理学,此两学科相似度应大过差异)颇有兴趣。尤其是相对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强迫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等。
  • 语言学有兴趣,包括但不限于语音学语法学语源学方言学等等,尤其是听觉语音学(感知语音学)。此外,喜欢学习“标准语”,如:汉语普通话(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英语则以努力在感知语音学层面接近RP母语者为主[註 5]
  • 有很强的绝对音感,会弹钢琴,不过相比而言还是最喜欢研究乐理。对各种具体音乐作品,我自然是有很强烈感受的,但不知为何,不常同人分享,总觉得这些是秘密,所以交流音乐也仍是以理性的姿态。

(其他琐碎兴趣爱好见右侧用户框)

在读书籍

[编辑]

《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紅樓夢脂評匯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近年来,专心阅读的能力明显受到了维基百科等网络平台的干扰⊙﹏⊙∥)

在玩游戏

[编辑]

《空洞骑士》《刺客信条》Cyberpunk 2077、《空洞骑士:丝之歌》(误)、《黑神话:悟空》(误)、

语言

[编辑]

我的“地方普通话”母语音系和普通话相同:声母22个、韵母39个、声调4个。无重大语音问题(如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和标准普通话的一些差异如:几乎从不会发儿化音;受方言实际发音影响,韵母ing实际发成[],使得与in的对立不甚明显;eng发成[əŋ],同与en区分不够明显;轻声声调、音长等不到位或不自然;受方言音系影响,声母h发成喉清擦音[h];受吴语清浊对立影响,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零声母音节有(声母)阴阳对立,如“隐”字带喉塞音而“尹”字为半元音;ji、qi、xi音节韵母发成成音节的[ʑ];a开口度较小,甚至接近[ɐ];受吴语轻音浊流影响,阳声调的字气流较重(浅学声乐时发现严重的“漏气”问题发现的这一问题)。经过练习,这些问题已全部“纠正”。目前的普通话音系接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普通话。(但同浙江人日常口语交流仍多操地方普通话。)

我的吴语(舟山方言)母语音系为:声母28个、韵母36个、声调8个。声母主要发生了ʑ/ɦ合并(同约五十年前的“老派”比较,下同),经学习增至29个。韵母主要发生了ɛ/e合并、ø̃/ũ合并、i/ĩ合并、a/ã合并、o/ɔ̃合并(鼻化元音已经完全和相应的不鼻化元音合并),经学习可增至44个但较声母困难。声调则保持鲜明对立的8调。具体单字调值为:阴平52、阳平242、阴上35、阳上24、阴去44、阳去13、阴入5、阳入12。连读变调复杂,仅二字连读就有通用、述宾、偏正三种不同语法调型,每种调型至少十几种具体调值组合,暂未完全统计。

【和语言学习有关的题外话】一、由于吴语(大部)有清浊对立,尤其是舟山方言有两个调值极为接近而几乎只依靠声母清浊区分的阴上(35)和阳上(24)调(在宁波大部阳上已经并入了阳去13调,也就是“买”“卖”两个字同音),所以我分辨俄语、法语等语言的(不送气)清浊辅音没有任何难度,听好多中国大陆北方人说分不清,还是觉得挺奇妙的;二、齿龈颤音怎么发?(感觉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学会 囧rz……

大陆字形 港台字形
併並

文字

[编辑]

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角度来说,我更喜欢繁体字。不过由于中文维基百科并没有“大陆繁体”模式,繁简转换、地区词转换都可能受影响,也因为简体字已经具有某种“(大陆)身份”的涵义,故在撰写条目和交流讨论中我一般使用简体字。在编辑摘要等处可能用繁体。大陆的繁体字标准和港台等地不同,右表列出一些常见的陆台(港)不同的字形(以《通用规范汉字表》排序。“港台字形”为泛指,香港与台湾的字形同可能不同,也并非唯一,且有時也可能使用表里的“大陸字形”,这里不再作细分;另外這些字可能存在“一對多”的情况,同不作詳細说明)。(...) 吐槽:市面上的输入法全都是“港台中心”[開玩笑的],繁体模式的字形默认几乎都是港台字形,包括Rime输入法也是。目前还没找到方便输入大陆规范的繁体字的方式 囧rz……

其他

[编辑]

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北大未名版)】政治:-0.9(独裁主义)、经济:-1.6(共产主义)、文化:-0.1(保守主义)

RAADS-R】138

说明

[编辑]

参考文献格式

[编辑]

有时,我在使用<ref>...</ref>引用时会不使用{{Cite}}系列模板,而是直接输入内容,这并非我不知道或不会用{{Cite}},而是出于一系列考量——如WP:参考文献格式所参考的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 7714—2005)》)太旧,我认为《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格式要清晰得多[註 6];如一些“标点”[註 7]移植自英文,不非常契合中文习惯(虽然貌似可以通过修改参数来改标点);如有些场景在模板的限制下添加多个url时有些不自由;如我认为有些时候“获取和访问路径”(即网址)的信息应该展示而非“隐藏”于超链接之下;等等——总之就是想要比模板“更自由”一些,有时权衡之下,我就会直接“手工”输入,并使用-{}-等代码来取消参考文献标题的繁简转换以符合格式手册的要求。当然,目前各条目中这么做的情况似乎很少,也不知道是不是会带来其他问题,故能使用模板时我还是会尽量使用模板,且若有编者将我有时写的未使用模板的参考文献格式套上{{Cite}}模板,只要不丢失信息,我一般都不反对,不会撤销。另外,英文文献(尤其是杂志论文)上述格式等问题会小很多,而且大都能直接通过doi自动生成,故我几乎都会用{{cite}}模板。

文献类型标识

[编辑]

(本节为论述)文献类型标识代码是中国大陆特有的符号,如用“M”表示普通图书、用“J”表示期刊、用“N”标识报纸等等。在提供其他同等信息量的情况下,在参考文献中增加文献类型标识并不是地域中心,因为并没有用某地的符号取代另一地的符号,而是单纯增加了额外的信息,以便于中国大陆读者和部分其他地方的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出文献类型——毕竟究竟使用了哪个{{Cite}}模板(如{{Cite book}}、{{Cite news}}、{{Cite web}}等等)是只能在源代码看到,不会显示在页面上的。当然,若以“使用文献类型标识‘M’就无需ISBN号表示图书”等理由用标识符取代本有的ISBN号,则显然是不妥的,这既违反了非地域中心,又移除了明显有用的信息。

{{讨论引用}}模板

[编辑]

讨论引用模板有两种格式:{{tq}}与{{tqi}},前一种将字体显示为仿宋后一种显示为楷体。由于仿宋体对我而言有正式之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文使用仿宋体),故在(合理)引用参考来源原文、引用维基百科方针指引论述等时,我会倾向用{{tq}}即仿宋体;楷体则显然为手写字体,故自然而然我会在用来引述他人留言时使用。在引用维基百科条目文本时,则有两种情况:若是视作有可靠来源佐证的稳定内文用于说明论述其他问题,则用仿宋;若是用来对语句本身发表意见,则视作是条目编者书写的非稳定内文而用楷体。

小论述

[编辑]

什么情况下在首句注音

[编辑]

目前[2024年],格式手册/序言章节中对首句注音的规定篇幅不长,而且有些模糊之处。这里给出一个观点:“语文”性质的无需注音,而“百科”性质的则建议注音。

什么样的发音属于“语文”性质的?可以定义为“和日常通用的现代汉语标准语语汇直接相关,或可从这些语汇规律中简单推导出的读音”。比如“强迫症”的“强(qiǎng/ㄑㄧㄤˇ)”字的发音,可以直接从“强迫”一词的读音看出;“冠状病毒”的“冠(guān/ㄍㄨㄢ)”字,可以从“冠”的词性相关的读音规律简单推出。故而,它们应属于“语文性内容”,无需在百科全书中注音。它们可能被很多人读“错”,但这反映的不过是现代汉语自身的语音演变问题。假设有可靠来源专门讨论了一些字词的读音(如“冠状病毒”),那么可在条目正文中简单介绍相关的话题(就像介绍一些词的词源那样),仍不建议在首句直接注出。

相反地,如“耶路撒冷”的“撒(sā/ㄙㄚ)”字、“周处”的“处(Chǔ/ㄔㄨˇ)”[註 8]字、“(ào/ㄠˋ)”(第118位化学元素)字,它们或是人为规定的音译词发音,或是需经历史学家等考证含义的专有名词(如人名),或是根本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语汇的生僻字、新造字,等等。这些字的读音背后蕴含了超过日常语言所有的信息量,故应视作“百科”性质的内容,可在首句直接将读音注出(目前个人偏好使用Zy模板)。

注释

[编辑]
  1. ^ 参看(用户页章节)语言
  2. ^ (我猜应该也没很多人注册时会想着精心取个名字吧
  3. ^ Y. Sean君甚至认为是某种“字谜” 囧rz……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对“六三”学制七~九年级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科学”两套科目设置方式。大部分省份实行分科,而浙江省长期开设一门“科学”。
  5. ^ 题外话:中国大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所编教材中英语语音均以英式发音为主。
  6. ^ 不过2015年标准也有诸多问题,还有新标准正在制订中,或就将于这两年发布了。
  7. ^ 严格来说,按照《GB/T 7714—2015》,它们不是“标点”,而是一种名为“前置符”的“标识符号”。
  8. ^ 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T 16159—2012》第6.2.2.1条,(人)名的首字母需大写。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自由】. 现代汉语词典. 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740. 2016. 
  2. ^ 陈至立; 巢峰. 必然. 辞海. 7版网络版.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4-08-13]. 
  3. ^ 《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 [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021): 307-312. 978-7-04-05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