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讓台灣外送經濟健康化的機會?

◎程開佑

Uber宣布併購foodpanda引來討論,認為獨大的外送平台將能隨意喊價,將置餐廳、外送員、消費者權益如俎上肉。但筆者耕耘餐飲科技產業多年,觀察到外送在疫後第三年就進入理性化的消費了,使用者並未病態依附外送,反倒在平台無法提供最好服務品質與價格時,有隨時從多個選擇中替換的習性。年處理新台幣一千億元餐飲交易的iCHEF平台數據也顯示,扣除疫情前兩年的混亂期,外送在近兩年佔餐廳的營收比例已經平穩,且餐廳也開始利用通路差別訂價的邏輯,在外送平台上提供更高價的商品與服務,以因應該通路的分潤結構。

Uber 宣布併購 foodpanda 引來了許多沸沸揚揚的討論。(資料照)Uber 宣布併購 foodpanda 引來了許多沸沸揚揚的討論。(資料照)

外送平台(不論是獨大或是寡占)未來若大幅提高抽成,將反映在消費者的外送餐點費用,因而使消費者放棄外送平台,改去巷口餐廳自取、打電話讓附近餐廳直接外送,或直接到餐廳內用。因此,這些外送平台並無法任意調價,即使人氣餐廳也不能在外送平台隨意喊價,因消費者隨時可選別家餐廳。

外送生意規模很大,但每筆獲利空間有限。一張二百元的外送訂單,扣除餐點費用後,平台收到一百元的總收益,扣除七十元的外送員費用,只剩三十元淨收益來處理獲得該筆訂單的導流成本、App與資訊系統成本、後勤團隊(技術、客服、營運、行銷等)成本、租金、稅務、還有其他維護品質費用。若無足夠規模,三十元薄利必難維持經營品質,也投入更多創新。

若盼外送產業更負責,帶給三方用戶更多價值,我們應在促進鼓勵完善監督法規,及有效的併購整合,兩者雙管齊下,可以減少無效競爭與資源浪費(例如不需要那麼多的廣告),將釋放出的資源帶給消費者、外送員和餐廳利多。一旦釋放空間讓擴大經濟規模的業者來確保更高效能的營運,就可提高台灣市場對國際平台的重要性;同時讓台灣健全法規妥善監管這些國際業者,以確保外送經濟符合台灣利益。

Uber Eats和 foodpanda兩家外送平台的整併,需要主管機關的核准,從我對產業的觀察,有些店家雖對未來產業動態發展仍在觀望,但整體來說不會讓自己默默成為俎上肉。

近年除了Uber Eats、foodpanda之外,LINE、91APP、iCHEF、全聯小時達、foodomo、lalamove都投入餐飲數位科技領域,帶給店家包含線上訂餐、訂位、會員經營、數據分析、快物流、外送等商業解決方案。最近也看到報導指出Coupang酷澎似乎也有計畫運用大舉投資台灣市場的資源從既有的電商事業擴展到餐飲外送領域。因此,許多台灣餐飲業者帶著破圈思維,趁機整合其線上、線下數位化工具,留下真的能帶來效益的工具與服務,讓餐廳能夠更好地聚焦於——卓越的餐飲服務與顧客體驗,同時擴展業務模式,探索更多的收入來源,而非依賴單一平台或經濟模式。

餐廳並非外送平台的禁臠,面對外送經濟,各有做選擇的責任與自由。平台追求商業目標時,應積極促進這些利害關係人的福祉,確保他們得到公平對待和實質支持,才能促進餐飲業和社會整體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在審查 Uber Eats 併購foodpanda案子上,台灣主管機關可考量著眼的重點,以創造共贏。

(作者是iCHEF 共同創辦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