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史上】1972年美國vs.蘇聯 史上最具爭議的男籃金牌戰

1972 年奧運男籃決賽由蘇聯對上戰無不勝的美國,這場比賽荒謬百出、離譜至極。

美國隊挾著63連勝的戰績晉級這場奧運金牌戰,最後卻由蘇聯在這場充滿爭議和誤判的決賽中以51比50的比數得勝奪牌。

當年狀況

奧運一貫表現出政治中立的形象,但美國和蘇聯當時的冷戰對峙卻讓這場歷史性的決賽蒙上一層特殊意義。在 1972年的這場男籃決賽之前,美國隊已有63連勝紀錄加身,而且連續7屆奪得金牌。人們大多看好美國隊能在這場與蘇聯的對決中勝出,畢竟他們不但擁有全勝戰績,小組賽得分還比蘇聯多出160分。

當時奧運禁止職業選手進入國家隊參賽,因此美國隊無法派出最頂尖的球員出戰,就連大學男籃巨星Bill Walton也婉拒徵召。

這場奧運決賽競爭激烈、小動作頻頻。混亂的上半場還沒打完,蘇聯球星Alexander Belov就將美國隊的Jim Brewer暴力撞下場。

最終,這場比賽更因為戰況急轉直下的最後一分鐘在史冊上留名。

到了比賽最後3秒鐘,蘇聯以49比48微幅領先,這時美國隊的Doug Collins要到一個犯規,獲得2次罰球機會。Collins第一罰命中,第二罰出手時鈴響,裁判Renato Righetto也未停止比賽,美國隊因此以50比49逆轉比賽。

場內馬上陷入混亂,蘇聯隊助理跑進球場提出抗議,表示總教練Vladimir Kondrashin在Collins的第2罰出手前就叫了暫停。蘇聯隊成功要回進攻時間,但計時器卻只調回了1秒,蘇聯隊教練團因此衝到計分台理論。

眾人在場上爭辯時,比賽暫停。最後蘇聯以在Collins第罰球前曾叫暫停為由成功獲得第2次機會。此外,即便官方認定叫暫停時比賽只剩最後 1 秒,裁判依然判定前次進攻不算,並將計時器往回調 3 秒。美國隊抗議無效,蘇聯隊要再發一次邊線球。

第2次發邊線球時,蘇聯違規讓Ivan Edeshko替補上場,裁判卻沒有注意到。Edeshko將球傳給隊友Modestas Paulauskas,後者把球傳到前場,但球給偏了,沒能在時間到前將球送到Belov手上。

正當美國隊開始慶祝得勝之際,當時的國際籃球總會(FIBA)秘書長Renato William Jones出面干涉,要求讓蘇聯再次補時,把比賽時間調回剩餘 3 秒鐘。即便Jones無權推翻官方決議,大會依然採納了他的提議,給了蘇聯第3次機會。美國隊總教練Henry Iba雖然憤怒不平,但也擔心倘若帶著全隊離場就等於棄賽,可能因此不戰而失奧運金牌。這對Iba和球隊來說都無法接受。

在第3次補時中,蘇聯隊Edeshko長傳拋過全場,希望傳到Sergei Belov手中。這時Belov跟美國後衛Kevin Joyce、前鋒Jim Forbes爭球。Belov俐落地接到球,Joyce在爭搶中控制不了自己,直接摔到界外,Forbes 則因落地不穩而跌倒,Belov趁隙上籃成功讓蘇聯隊以51比50逆轉獲勝。

隊友欣喜若狂往Belov身上堆疊以慶祝勝利,另一邊的美國隊抗議無效。

這場比賽真是錯誤百出的可笑鬧劇,但美國隊一點都笑不出來。

眾人對這場比賽的反應

1972年西德慕尼黑奧運官方決議將奧運男籃金牌判給蘇聯,美國隊球員滿臉沮喪。(Rich Clarkson / Rich Clarkson & Assoc)
1972年西德慕尼黑奧運官方決議將奧運男籃金牌判給蘇聯,美國隊球員滿臉沮喪。(Rich Clarkson / Rich Clarkson & Assoc)

比賽就這樣結束了,美國籃協出面遊說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改判比賽結果但鍛羽而歸,美國隊因此對結果感到作嘔,這股怨氣至今難消,延續近50年之久。

當時賽事一結束,美國奧運籃球委員會立刻提出正式抗議,並由國際籃球總會派出5人小組進行審理。這 5 人小組以3比2的投票結果,判定贏家仍是蘇聯。該場冠軍賽中的西德籍記分員 Hans Tenschert 表示:「以 FIBA 規則看來,贏家應該是美國隊」。

美國奧運籃球委員會主席Bill Summers則在衛報訪問中指出:「美國隊不願意接下銀牌,因為我們認為自己理當奪金」。

在蘇聯這邊,當然是兩樣情。

蘇聯隊總教練Vladimir Kondrashin表示:「無論如何我們得勝都是實至名歸。從一開賽,我們就讓美國隊自亂陣腳,開場時用了截然不同的陣容讓對方摸不著頭緒。」

對未來奧運賽事的影響

這場賽事在奧運史上雖是公認的最大醜聞之一,但老實說對後世影響不大。

直到1992年職業選手才能參加奧運。當時美國的「夢幻籃球隊」以熠熠星光吸引了全球目光。隊中正值巔峰狀態的Michael Jordan制霸全場,引發全球關注這個長期由美國稱霸的運動項目。

自此之後,再無爭議判決;跟近 50 年前相比,賽事執法品質提高了很多。

當事者現況

1972 年奧運美國男子籃球隊成員(圖左起)Jim Brewer、Mike Bantom、Tom Henderson、John Bach(助理教練)、Kenny Davis、Bobby Jones、Tom Burleson、Kevin Joyce、Jim Forbes、Ed Ratleff、John Brown(助理教練)和 Dwight Jones 在 2012 年的一場小聯盟棒球賽中出場亮相。(Pablo Alcala/Lexington Herald-Leader/MCT)
1972 年奧運美國男子籃球隊成員(圖左起)Jim Brewer、Mike Bantom、Tom Henderson、John Bach(助理教練)、Kenny Davis、Bobby Jones、Tom Burleson、Kevin Joyce、Jim Forbes、Ed Ratleff、John Brown(助理教練)和 Dwight Jones 在 2012 年的一場小聯盟棒球賽中出場亮相。(Pablo Alcala/Lexington Herald-Leader/MCT)

當年賽事的主要參與者大多已經去世或者早就不打籃球了,但這場決賽的故事卻代代傳承。

美國隊將他們的銀牌全數放入位於瑞士的保險櫃中。40年過去後,當時的美國隊成員Kenny Davis在 2012 年召集了依然健在的12名隊員,全體一致同意拒絕接受那面銀牌。

Sergei Belov在 2013 年去世。在此之前,他在1992年進入了籃球名人堂,2007年列名 FIBA 名人堂,更在 1991年獲選FIBA前50名最偉大球員的榜首。

與這場比賽相關的多部紀錄片也相繼問世。ESPN 在 2013 年於「30 for 30」紀錄片中播映「Silver Reunion」,以美國隊的觀點呈現當年賽事。2017 年的「絕殺慕尼黑」(Going Vertical),則是蘇聯視角的敘事記錄。

◤看更多◢

👉關注更多巴黎奧運新聞

免責聲明

奧林匹克、奧運、奧運五環、“Faster Higher Stronger”、“Games Wide Open” (英文及法文)、及相關標誌與吉祥物為國際奧委會、奧運會和帕運會巴黎組委會、或其相關機構所擁有。本網站與上述該等機構並無任何贊助或其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