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工業生產指數靠AI衝雙位數成長 全面復甦再等等

經濟部今天(24日)公布5月工業生產指數為98.2,年增16.06%,佔比最大的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16.7%,兩指數皆為連續3個月正成長。經濟部分析,目前仍是由AI需求領軍帶動指數成長,其他產業則是因長期需求下半年才有望明朗,僅由短期的回補庫存需求支撐,表現相對弱勢,然而若無黑天鵝竄出,目前工業、製造業仍朝全年正成長方向前進。

受惠於人工智慧、高速運算以及雲端資料服務等需求暢旺,5月工業生產指數以及佔比最大的製造業生產指數,不但連續3個月正成長,年增率同樣雙創2021年8月以來最大增��,各有16.06%、16.7%,優於經濟部預期。

觀察製造業主要業別,在新興科技應用驅動下,積體電路業創下最強5月紀錄,年增幅衝上4成多,與年增近3成的電子零組件業,一同來到2020年3月以來新高,而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也寫下歷史新高紀錄,年增31.84%,連續11個月正成長。

經濟部統計處分析,AI等新興科技應用仍是一支獨秀,持續拉抬工業、製造業兩指數生產活動,但其他業別則是以庫存去化告一段落的回補效應支撐生產,需求僅是短期,長期復甦仍有待觀察。

其中,化學材料及肥料業年增4.87%,連續2個月正成長,基本金屬業也由負轉正,年增7.24%。不過,面板及其組件業在國際運動賽事、消費檔期促銷拉升的換機潮告一段落後,需求無以為繼,使得指數年減1成3以上,連續4個月衰退;機械設備業雖有半導體投資帶動相關設備生產,但傳統投資有限下,仍讓機械業指數由正轉負,年減0.26%;汽車及其零組件業同樣苦吞衰退,年減幅超過9%。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說:『(原音)汽車零組件就是回歸剛才講的,就是下游歐美那邊的庫存去化不太一樣,所以就會有產品一下有單子,產品一下可能沒有單子,舉例子來說,這個月的汽車零件像輪圈傳動系統就會訂單變少了,但是相對的車燈還有轉向系統就會增加,不同產品的訂單可能不太一樣,所以造成說還不是很穩定,這反映的是廠商回補庫存的拉升動能而已。』

統計處認為,整體而言,製造業長期需求能否回穩,得等到下半年電子旺季才能窺知一二,若沒有黑天鵝竄出,目前仍是高機率朝全年正成長方向邁進,預估6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將年增12.5%到17.3%,以此推估上半年指數也有1成左右的年增幅,不過,7月起由於基期已高,工業、製造業指數能否維持雙位數成長力道,有待觀察。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懲台獨新規會嚇跑台商? 經長:一個前提下影響不大
上任首訪美 郭智輝籲通過台美避免雙重課稅立法
麥寮電廠延役 台電:最晚2025年底得補完發電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