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01041352/http://www.heda.gov.cn:80/cms/list.action?nav1.id=5

最新通知更多

图片新闻更多

视频新闻更多

新闻排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走进开发区 > 开发区概况

一、概况: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面积2.92平方公里。2000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现已入驻14所高校,在校师生约20万人。开发区(下沙区块)行政管辖面积104.7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高教园区11平方公里。下辖下沙、白杨两个街道共24个社区,辖区人口约42万。

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由杭州开发区负责开发建设江东市本级区块(前进工业园区),作为杭州开发区在大江东区域的功能拓展区。园区规划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2007年进入实质���开发阶段,启动区块5.35平方公里已全面开发建设。

经过19年的快速发展,开发区经济、城市、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开发区工业销售产值迈上1500亿元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亿元。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24亿元,同比增长10.7%;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9.83%。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新加坡科技园一期B项目开工建设,高科技孵化器二期、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建成;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园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新增各类产业发展平台20万平方米,可集聚500家以上科技研发型企业;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加快,新药创制平台获批国家重大专项,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已为区内企业提供公共检验检测服务,中科院理化所已与娃哈哈等一批企业确定了技术联合改造项目。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总数达27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66%,市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总数突破100家,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1.1%。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着力构建“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四大优势产业销售产值占全区比重超过60%;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销售产值占全区比重达27.8%;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杭州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增加值比重达46.2%。

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连续三年位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强,多年保持全省开发区首位,地位和影响力不断突显。

荣获“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10余个国家级基地(园区)称号。

二、特色

理念:

让投资者获利,让创业者成功;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

科技创新驱动力和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

承诺:

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

定位:

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

东部品质之城,幸福和谐下沙

路径: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三大转型”

文化引领,创新驱动,人才支撑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两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

特色:

“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

“两港八园”十大产业园区

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与一座大学城融为一体,生态低碳工业园区与宜业宜学宜居品质副城良性互动

“一核一带、双区双园、跨江拥湖、两翼齐飞”的城市总体框架,新城核心区、南北工业功能区、下沙高教园区、高科技研发园区、沿江居住带等主题功能区

概念:

后开发区时代

从“建区”到“造城”,从“依江发展”到“跨江发展”

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产业“四大建设”

沿江景观大道、金沙湖、大学城、新加坡科技园、大学科创园

腾笼换鸟、资源整合、集约发展、质量效益

三、建区与造城

建区。实施“工业兴区、科教强区、环境立区”三大战略,全力建设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积极应对“后开发区时代”的挑战,明确了构筑“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定位,以建设“两港八园”十大园区为支撑,强化“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产业”等“四大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造城。“十一五”以来,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大力推进从“建区”向“造城”的战略转变,从最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新城迈进。提出从“依江发展”到“跨江发展”的战略转变,把前进园区作为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地,打造新时期招商引资主平台和工业经济主战场,与江北区块协同发展,为副城建设提供功能拓展的空间支撑。顺应经济全球化、产业转型升级、综合环境提升的新要求,提出了“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的新时期三大战略。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副城功能、强化民生保障为重点,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三大转型”。

1、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产业高端化”战略,以“优化提升、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整合”为导向,提升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即机械制造、电子通信、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四大优势产业,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及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

提升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机械制造产业集聚了以中能汽轮、中高发动机、友嘉机电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群,以松下、九阳等为代表的白色家电产业群,以西门子、百富电子为代表的仪器仪表产业群等三大产业群共100多家企业。电子通信产业集聚了东芝信息、摩托罗拉、浙大中自、士兰集成、乐金记录媒体等知名企业50余家,形成了笔记本电脑、移动通信、电子元器件、工业控制、记录媒体等产业集群。食品饮料产业集聚了娃哈哈、康师傅、中萃、百事、加多宝、五丰等30余家企业,开发区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浙江省丰富的产业资源,集聚了以九源基因、易邦生物、艾博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品产业群,以泰尔茂、旭化成医疗、史密斯医学仪器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群,以康莱特、惠松制药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业群,以眼力健、下沙生物为代表的化学药物产业群等四大产业群共60余家企业。部分企业据有业内龙头地位,如下沙生物是全球最大VD3生产基地,艾博生物成为全球最大快速诊断试剂生产基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区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努力把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培育成为开发区的先导性产业,编制完成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爱知工程车辆、工程专用汽车、世宝方向机,众泰、青年等整车制造企业,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将打造成为我省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光伏太阳能产业为主,主要有史陶比尔、立昂电子、天裕光能、龙焱科技、龙驰幕墙和曙光科技等一批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随着开发区“建区”向“造城”的战略转变,服务业发展日趋强劲。在工业产值翻番的前提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6年的13.5%提高到20.7%。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产业以新加坡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学科创园等特色园区为发展主平台,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共有文化创意企业320家,涵盖信息服务、设计服务、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教育培训、艺术品、文化休闲旅游和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重点行业,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54% 。

开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政府主导力,整合开发区企业、高校产业和科研资源,成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南方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实践了一条产学研有机融合、工业园区和高教园区互动发展的创新之路。

2、城市与社会发展

围绕打造花园式生态型副城的目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了新城中心区所在下沙街道11个社区的整体拆迁。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7平方公里,基本形成新城中心区、北部工业区、大学城北区块、沿江居住区等基础设施框架。建成沿江大道、德胜快速路、江东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市民中心、城建文化馆、下沙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地铁下沙段、之江东路、九沙大道等重大城市公共设施加快建设。大力改善民生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为发展导向,正确处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两纵两横三区”生态系统,增加“森林碳汇”。深入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施“截污纳管”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3、加快转型发展

坚持资源集约、人才支撑、创新驱动,构建内生性增长机制。深入推进发展理念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发展模式向提升创新能力、增强质量效益、打造综合环境优势转变;推进功能定位向科技型产业基地和创新型和谐新城转变;推进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向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转变。

建设一个创新驱动、集聚领先的开发区,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副城,建设一个富有品质、魅力彰显的和谐社会。

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坚持走规模化、集聚化、高新化、效益化的发展之路。以“四优四新”为目标。按照杭州市大力发展“十大产业”的总要求,构筑“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五百亿级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大力支持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产业做精做优,发挥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的品牌优势,完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在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物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以“两业并举”为抓手。在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杭州开发区将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和思路举措,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营造发展氛围。对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旗舰型商场、高档餐饮、大型超市和高星级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坚持两手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强区”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倍增效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一批中小企业积极开展联合研发。深化“两园合作”战略,做强产学研合作联盟,完善“六位一体”合作模式,积极引进大院名所,运作好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大院名校,深入推进区校合作、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以做强平台为支撑。杭州开发区按照“做大做强江东,做精做优江北”的发展思路,江东区块以“四个示范区”为目标,努力打造成先进制造业集聚的大平台。江北区块大力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两港八园”十大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新加坡科技园二期、高科技孵化器二期、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建设。以做大企业为基础。深入实施“3366812”工程,深化完善长效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政府、企业、市场”三力合一,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通过拓展市场、品牌提升和人才引进不断做大做强,通过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和节能减排实现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全面落实“高新计划”、“上市计划”、“总部计划”等三大培育计划。强化招大引强,瞄准“三个五百强”,聚焦行业领军企业,突出产业链招商,真正形成“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效应。

加快城市转型,提升下沙副城品质。坚持“四高”方针,优化城市规划,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提升宜业宜学宜居品质,建设杭州东部品质副城、幸福和谐下沙。实现产业发展与居住环境的协调平衡。加快推进重大路网工程建设。以“20分钟交通”接轨主城、区内“10分钟接轨地铁”为支撑,实现地铁、快速公交、公共自行车慢行系统相衔接,全面构建“接轨主城、畅通四方”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大力建设公共服务和商贸配套设施,加快金沙湖等十大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以创建国家工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深入实施绿化景观、水环境、噪声污染治理、企业污染整治等生态环境工程,继续实施截污纳管三年行动计划,大气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和低碳发展示范区。

营造一流人才环境。加快推进“东部人才港”建设,着力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使各类人才在开发区引的进、留的住、用的好。设立3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留学生人才、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实施“128”人才引进工程,全面推进“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培育百名领军人才、千名高技能人才和万名创业人才。

四、“十二五”发展战略

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

发展目标:成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先导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统筹发展的引领区、国家生态和低碳示范园区,努力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争先进位。

形���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碳节能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下沙新城基本建成,60平方公里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基础设施配套的城市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宜业、宜学、宜居的城市特色充分彰显。江东启动区全面建成,四大产业园区框架基本形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社会民生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明显提升,“低碳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构建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资本、技术、服务等一体化创新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政府管理服务的职能体系更加完善,公共管理服务更加规范高效。

完善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充分彰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高教园区与工业功能区有机结合的城市特色,努力打造以为经济发达、科教繁荣、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下沙副城。优化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区域产业、居住和生态布局,形成“一核一带、双区双园、跨江拥湖、两翼齐飞”的总体布局框架。要进一步明确各个区块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新城核心区,南北工业功能区,下沙高教园区着力于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的挖掘整合,深入实施“两园合作”战略,加快“产学研”融合步伐,大力支持高校与区内企业开展科研、人才和项目合作。以科研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以大学科创园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校经济,努力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教园区“有机融合”的典范。高科技研发园区以新加坡科技园、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大力建设一批科技研发楼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一批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创业创新的发展氛围,打造在全市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高端科技研发功能园区。沿江居住带打造杭州沿钱塘江岸线最具生活品质的居住景观带。

人文生态彰显城市品质 杭州开发区以打造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区内拥有省内规模最大的下沙高教园区,占地10.91平方公里,现有14所大学、16万在校大学生,知识精英的高度集聚,浓郁了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品位。开发区充分利用钱塘江及生态湿地资源,精心打造了沿江景观大道、生态公园、高教园区景观带等生态工程,建成区内河渠交错、绿树成荫、白鹭翔飞、鸟语花香,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品质。

开发区正在加快由"建区"向"造城"、由依江发展向跨江发展的战略转移,深入实施"工业兴区、科教强区、环境立区"三大战略,努力打造"下沙创造"和"文化下沙"两张金名片。2007年,开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制定"主攻江东、决战江北"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科技城、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增加副城的核心竞争力,吹响了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号角,下沙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主办单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承办单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杭州宝锐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证号:浙ICP备06035742号  © 2003-2012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