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台灣走過新冠疫情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新的防疫之路正要開始

感染科,一個大眾過去不是那麼熟悉的科別,自 SARS 以來就站在最前線為台灣擋下傳染病引發的疫情,在新冠疫情中更成為「防疫英雄」。背後則是不到千人的感染科醫師,肩負全台醫療院所感染管制的重責大任。由感染科醫師組成的「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更扮演著與政府、民眾溝通的橋樑,為台灣築起一張對抗傳染性疾病的安全網。

感染症醫學會-輝瑞-新冠疫情-落實衛教-提升防疫力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圖片來源:感染症醫學會
8182瀏覽數
    其他
8182瀏覽數

「有些部門對新興傳染病的政策不太清楚,有時忙到很晚才回家。三更半夜還是接到電話打來諮詢,這樣的情況幾乎每碰到疫情都會上演。」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回憶,早在 20 年前 SARS 期間就任職於臺北榮總的他負責院內感染管制工作;2021 年新冠疫情肆虐,除了院內工作,他更挑起了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的重任。

「我們感染科擔任醫療院所感染管制的查核委員,也會定期到離島醫院,第一線防堵邊境疫情,守護台灣國民。」王復德一方面參與諮詢委員會與政府溝通,與其他感染科專家制定應對新冠疫情的相關政策;一方面投入基層醫療院的教育訓練,加強醫療人力培訓,應對疫情挑戰;另一方面也大力推動民眾衛教,扮演著台灣防疫工作的隱形樞紐。

制定醫療處置指引、落實民眾衛教

學會領頭,全民都成防疫尖兵

「面對一個新興傳染病,無論治療或隔離防護措施都需要重新學習、思考。」王復德指出,在新冠疫情初期,尚無特殊藥物或疫苗可以治療或預防病毒感染,而且個案臨床診治處理的國際研究文獻非常少,對於感染科及台灣社會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我們感染症醫學會,協同學界專家們共同努力,協助疾病管制署迅速建立疑似個案的臨床處置指引,供醫療人員能從容不迫地應對。疫情後期藥物問世後,催生「COVID-19 治療藥物指引」,針對確診者的用藥治療制定準則,避免藥物交互作用等問題。此外,防疫政策也需不斷調整、修正。他提到,「這些年來,我們時不時都會開會互相交流經驗,提供最新的臨床建議給主管機關參考,並針對醫療資源分級分流提出應對方針。」他感慨,感染症醫學會就像是防疫體系的智庫角色。不過,大眾對感染科並不熟悉,感染科醫師就像是無名英雄般,在院內負責隔離防護、病人照護、感染管制、抗生素管理等。

走出醫院,學會還有一大使命,就是對民眾的衛教溝通。王復德強調,「除了我們醫護人員的努力,也要讓民眾知道怎麼做防護,萬一不幸感染時如何能得到最佳治療,全民共同防疫。」除架設新冠衛教網站、透過媒體採訪傳遞衛教資訊外,學會也與北中南醫院攜手合作巡迴醫院展,並打造「防疫巡迴胖卡專車」深入全台 10 多處鄉鎮,教育民眾如何快篩、快篩陽性又該如何應對。為加強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的觀念,學會更聯合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中華��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五大學會拍攝衛教影片,提升高風險族群的防疫認知。

圖片來源:感染症醫學會

「防疫巡迴胖卡專車」深入全台各地鄉鎮,傳遞新冠衛教知識。圖片來源:感染症醫學會

危機就是轉機!學會發力、政府領軍提升台灣防疫力

整體社會和醫療體系的防疫能力並非一蹴可及,台灣也是在從 SARS 之後一次次疫情中奠定傳染病防治的基石,透過學會帶領所有感染科醫師的長期努力,讓醫療院所有足夠的應對能力。王復德說明:「有這些基礎打底,才能保護民眾免於傳染病的威脅。SARS之後我們就開始加強醫療院所的感染管制,每年進行查核及新興傳染病演練外,也列入醫院評鑑的評分標準中,有很大的比例跟感染管制有關。」

而在每次新興傳染病「壓力測試」中,透過感染症醫學會發聲,也讓政府開始看到現行醫療體系潛在的未來危機。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感染科醫師越來越少,未來面對新興傳染病威脅,將面臨缺乏專家可以控制疫情的窘境,堪稱國安危機。

統計民國 100 年以前,每年報考感染症專科醫師者約有 40 多位,到了疫情之前已銳減到只剩 20 位左右,有時甚至不到 20 位,十年間雪崩式砍半。王復德點出,「為什麼感染科醫師會變少?最主要原因是感染科醫師肩負感染管制、抗生素管理及防疫等壓力龐大的工作,但是這些付出在健保上都是沒有點數給付的,相當於是在���義工。」所幸在近兩年學會的大力呼籲下,政府已開始正視這項危機,預計在今年度將感染科改制為部定次專科,此舉可讓衛福部直接掌握感染科醫師人數,並在察覺到感染科醫師、感染管制師人數太少,醫療量能過低時做出因應,招募新血投入。除了缺人,還有缺藥問題。面對抗藥性細菌的快速增加,台灣現有的抗生素已不堪負荷,沒有新藥進入台灣,如同沒有武器可應對。他坦言,「長此以往,預計到 2050 年每年死於抗藥性細菌的人數將超過癌症」。有鑑於此,感染症醫學會也大力呼籲政府透過優先審查、快速審查等方式加速新藥引進,並給予合理的藥價。

新冠尚未遠去、未來新興傳染病持續出現

防疫仍需嚴陣以待

「目前而言,新冠病毒還是比流感病毒來得嚴重,無論傳染率或是重症比例都更高。」王復德指出,新冠肺炎防疫等級雖已降級,但年初疫情再次升溫,死亡個案中仍有 9 成為 65 歲以上長者,顯示高風險族群仍需提高警惕。

高風險族群面對新冠,應持續接種疫苗,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時就進行快篩,一但發現陽性就盡快到醫院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而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雖然感染的「後果」較為輕微,但仍應保持在人口密集處戴口罩等防疫習慣,對呼吸道症狀提高警覺,避免病毒交互傳播,甚至帶回家傳染給重症風險較高的長輩。

「未來新興傳染病會持續出現,而且可以預期幾乎都屬於呼吸道傳染病,因為它傳染快速,透過飛沫非常容易傳播。」王復德表示,學會身為感染症的專家,理所當然應負起對國家、對醫師的協助以及對民眾衛教的責任。一次疫情的結束是下一個挑戰的開始,在此之前便是積極累積經驗、儲備醫療量能,感染症醫學會未來也會堅定陪伴國民,相信台灣的防疫韌性會不斷提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 「Fight COVID-19新冠肺炎衛教網站」: https://bit.ly/3Th1UNm

(此篇報導由輝瑞大藥廠公益贊助)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