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傑觀點:金融業防漂綠

2024-07-07 06:30

? 人氣

全球綠色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企業釋放的永續消息將逐漸受到嚴格檢視。(資料照,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全球綠色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企業釋放的永續消息將逐漸受到嚴格檢視。(資料照,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推動永續轉型的關鍵密碼

全球綠色經濟的發展已進入轉型期,過去企業爭相大量釋放綠色、環保、節能的永續利多消息吸引消費者及投資人,如今將逐漸受到監理及市場的嚴格檢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主要國家出手 全面啟動反漂綠

歐盟委員會在去年3月通過「綠色聲明指令」(Directive on Green Claims),對使用不實或不具公正第三方機構驗證的永續聲明及標籤視為漂綠行為,並明確定義為不公平的商業行為,今年1月歐洲議會通過「消費者賦權綠色轉型指令」(Empowering Consumers for the Green Transition Directive),禁止企業使用「淨零」、「碳中和」等概念性的環境聲明,上述禁令從2026年要開始實施,另外更加碼通過「反漂綠指令」(Anti-Greenwashing Directive),要求歐盟成員國必須在2026年之前升級到法律位階。

一向在永續立法方面居於領先地位的歐盟大動作向漂綠宣戰,這對於後續其他國家跟進反漂綠法制化的效應,以及對近年隨之快速興起的漂綠訴訟(Greenwashing Lawsuit)判決結果具有深遠影響,值得高度關注。另外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澳洲、新加坡等也紛紛提出產業或金融的防漂綠相關措施,可見各國政府已將監測漂綠行為列為永續金融政策的推動重點。

表1(作者提供)
表1(作者提供)

「低碳轉型」還是「形象轉型」?

低碳轉型為全球重要趨勢,但近年仍引發一些爭議,去年5月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以品質存疑的碳抵換(Carbon Offset)計畫宣稱碳中和形象遭消費者質疑,8月澳洲三大能源公司之一的Energy Australia「Go Neutral」碳中和計畫,全數以購買碳權來抵銷該產品的碳排放,產品本身則仍使用化石燃料如燃煤與天然氣發電的電力,12月澳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Woodside也遭澳洲綠色和平組織指控該公司透過「大量使用」碳抵換(Heavy use of carbon offsets)聲明直接碳排放量減少11%,但實際排放量卻是增加了3%,均遭民眾或環保團體狀告法院提起漂綠訴訟,最後的判決結果,可能對此類碳中和漂綠行為邊界的定調,具有指標性意義。

而碳權品質預計未來也會是檢視漂綠的重要線索,如碳權發行方未提供足夠來源資訊、情境假設依據及品質認證資訊供外界檢視,並確保資訊一致性及國際公信力,碳權購買者企業所知有限,可能會導致企業使用品質高度存疑的碳權而渾然不覺。例如近年部分自然碳匯發出的碳權被外界檢視其林區來源後,發現其實無需加以維護,換言之,其並未具有實質減碳效果,但因購入此類碳權引發無效碳抵換或過度碳抵換,而使外界產生漂綠的疑慮,若遭訴訟影響企業形象及供應鏈合作意願,將大幅增加企業本身的經營風險,也顯示企業既要兼顧形象、業績、風險又要實質減碳,短期要達成其實並非易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