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制定碳費政策必須做好產業與企業的衝擊影響評估

2024-07-13 05:40

? 人氣

筆者提到,從總體經濟評價碳費衝擊顯不顯著,還只是政策研擬的中期階段,尚不能驟然下定論。(示意圖,顏麟宇攝)

筆者提到,從總體經濟評價碳費衝擊顯不顯著,還只是政策研擬的中期階段,尚不能驟然下定論。(示意圖,顏麟宇攝)

從疫情發生至今,台灣的經濟成長良好,物價也溫和上漲,台股市值更是一舉攻入全球前十。台灣非常幸運,在全球貿易規則改變,必須開徵碳費的時候,進入景氣的上升階段,讓碳費對台灣經濟衝擊有機會降到最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從總體經濟評價碳費衝擊顯不顯著,還只是政策研擬的中期階段,尚不能驟然下定論。尤其碳費開徵初期,政策對象僅限於 500 家左右的碳排大戶,此類對象無一例外是國家重要的工業部門,經濟部、環境部應該要針對產業乃至企業進行更詳細的評估,避免在特定領域造成破壞性的改變。

總體經濟影響不大,仍須評估個別產業衝擊

第 4 次碳費審議委員會已於 7 月 5 日召開,環境部在會議前已經宣示,碳費開徵對 GDP 與 CPI 的衝擊影響並不顯著,與會委員也認同此一結論;但委員要求環境部,應就個別產業衝擊進行更詳細的評估,再提下次會議討論。

所謂個別產業衝擊,至少分為兩大面向:碳費開徵會否導致產業/企業經營困難?會否造成部分勞工階層更加弱勢?由於碳費主要造成財務上的衝擊,碳費制度也應該注意引導產業投入脫碳工作,避免企業繳納了碳費,卻本末倒置地排擠原本可以用於淨零轉型的相關經費。

然而,以製造業龐大的供應鏈而言,如果環境部官員只談論到「產業衝擊」層次,評估的細緻度仍然不夠周延。按照台灣製造業結構,前十大碳排大戶就佔了台灣碳排量約 4 成,為了讓政策推動更加平滑,環境部也引入新加坡的碳稅設計方式,排除了年碳排量 2.5 萬噸以下的小型排放源,只針對 500 家左右的廠商進行初期的碳費徵收。

考量到如此能源密集的生產型態,政府不只要有「產業衝擊」的評估報告,還應該針對這 500 多家排放源做全面的盤查,提出「企業衝擊」評估,這能讓審議委員、工商業界與一般社會大眾更具體預期碳費的衝擊。

若政府願意更積極行動,除了產業衝擊與企業衝擊,還可以評估「脆弱群體衝擊」。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就曾呼籲,政府應該注意能源貧窮議題,並為淨零轉型政策進行脆弱族群的統計調查。可惜前述呼籲在目前國內罕有看到其他討論。

高額碳費衝擊並非危言聳聽

2022 年碳盤查資料揭露的排碳大戶有 512 家,若以產業別來看,仍以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排放量為最大宗,占總排放 57.1%,其次則為化學材料及肥料製造業,占 13.4%,第三名為基本金屬製造業占比 12.9%。其餘占比較高的產業含石油、紙業、電子零組件等。

若一併加總直接、間接排碳,並將同公司、不同廠合併計算,前十大排碳大戶依序為台電、台塑化、中鋼、台積電、麥寮汽電、中龍鋼鐵、台化、台塑、和平電廠及台灣中油。這個名單歷年大致相同,考量到電力業與中油的特殊性,筆者試算碳費衝擊時暫且將之剔除,得出以下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