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頭戰:令人著迷的奇特魅力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 Author, 凱利·格羅威爾
  • Role, (Kelly Grovier)

枕頭裏面是什麼?它有什麼象徵?這是最近我看到各大新聞和社交媒體上突然冒出的全球50座城市慶祝國際枕頭大戰日(International Pillow Fight Day)的圖片時,腦子裏湧現出的一個問題。從阿姆斯特丹到亞特蘭大,從華沙到華盛頓特區,成千上萬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手拿枕頭,在漫天飛舞的羽毛中互相拍打。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除了讓羽毛迷住眼睛以外,枕頭大戰有何深層次含義?

���為一個文化符號,枕頭所具有的"柔軟"、"柔和"含義其實未必站得住腳。乍一看,有什麼東西能比一隻內部充滿羽毛的鬆軟枕頭更沒有攻擊性呢?但是,至少從16世紀以來,柔軟的枕頭就被賦予了你未曾想到的深層次含義。中國劇作家湯顯祖在他的一部作品裏講述了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智者在旅店裏邂逅一個諸事不順,心情煩悶的年輕秀才,然後送給了他一隻能讓他夢到成功人生的枕頭。隨後,年輕人在夢境中度過了50年的豐富人生,一覺醒來後卻發現,他只不過是下午打了一個盹而已。這個故事不由得讓我們對枕頭的印象從驚奇一下子感到心懷幾分恐懼。

國際枕頭大戰日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國際枕頭大戰日的狂歡者們捲起了漫天飛舞的羽毛(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後來的作家們也給枕頭賦予了超出睡眠伴侶的角色。19世紀英國小說作家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曾經用帶有詩意的辭藻寫道"滿是褶皺的頭腦讓枕頭無眠",她沒有使用常見的形容詞和名詞組合,而是顛覆了句子結構,從而模糊意識和���質-即休息的主體以及促進休息的物體-之間的界限。

勃朗特的這句名言顛倒了枕頭和意識的位置,並且使二者融合成為同一個意像。勃朗特可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蒙田(Montaigne)那裏學到這種獨特的修辭手法的。蒙田曾經說過"無知就是人們枕著睡覺的枕頭"。在蒙田多維度的思想中,智慧和幸福會在一場事關生死存在的枕頭大戰中斗個你死我活,而這場大戰最終只會有一個勝者。根據蒙田的邏輯,邪惡的聰明人就不會去睡覺,只有無敵的蠢人才會。

湯顯祖、勃朗特和蒙田的著作和名句可能會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本周在全球各地同時爆發的枕頭大戰的魅力所在。每年一度的國際枕頭大戰日實質上是一場發洩,一種對日常生活中虛情假意的否定:全世界的集體意識在這一瞬間得到了清空。此時此刻,枕頭不再是幫助人們進入睡眠的工具,而成為人們潛意識中深刻思想的象徵:它是一隻讓全世界的靈魂都沉入水底的錨-這些靈魂都必須得到拯救。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59年作品《峽谷》

圖像來源,Chris 9/Flickr

圖像加註文字,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59年作品《峽谷》。畫幅下方懸掛著一隻枕頭(圖片來源: Chris 9/Flickr)

在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於1959年創作的神秘主義多媒體作品《峽谷》中,被繩子拉伸的羽毛枕頭和一系列產生上升衝力的物體之間的張力造就了這幅當代藝術史上的傑作。作為介於繪畫和雕塑之間的一件多媒體作品,《峽谷》是由多件成品物體組合拼接而成,屬於羅森博格稱為"混合體"的怪異藝術門類。在由照片、抽像斑點、布料補丁組成的大雜燴背景上,一隻白頭鷹標本棲息在一隻小盒子上,支撐小盒子的則是一塊伸出畫面的木板。白頭鷹作展翅欲飛狀。和作品向上的衝力和動感相��衡的是在這幅"混合體"作品下方一隻不斷擺動的,重量不詳的怪異枕頭。

在勞森伯格的作品裏,枕頭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平衡畫面而已。它體現了靈魂對自由的渴求和足以將所有事物拉回到地面的、不可逃避的力量之間的衝突。和國際枕頭大戰日人人喜笑顏開的照片相對照,《峽谷》足以預示我們,如果我們不暫停一下緊張焦慮的生活,用枕頭作為工具徹底放下放鬆自我,兩種力量的衝突將會產生多麼嚴重的後果。

請訪問 BBC Culture 閲讀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