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宣布風光連任,但新內閣中的女性人數卻成為討論焦點,不僅比例上是20年新低,就算比起威權時代的內閣,人數都還要更少。

內閣女性比例v2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林奕甫

無獨有偶,今年5月初包括《紐約時報》、《CNN》等多家媒體不約而同出了類似主題的文章,下了類似「為何女性領導的國家,防疫做得都特別好」的標題,並以紐西蘭首相阿爾登(Jacinda Ardern)、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和台灣的總統蔡英文的抗疫有方,對比美國總統川普、英國首相強森、瑞典總理勒夫文(Stefan Lofven)等男性領導人在防疫上的失敗。

這些文章,雖然大多都很巧妙宣示「不能用性別以一貫之」這個前提,但裡面卻又很強硬的為「女性領導風格」安上「更包容」、「更廣納意見」等等的標籤,對比回男性領導人(以川普舉例)刻意不戴口罩的「表現強悍」,再談人們對女性官員的期許,和這樣的期許如何讓他們能跳出傳統框架,做得更好。

我覺得這類論述很危險,他們出發點或許好,但最後可能反讓「女力」這件事被蒙上更深的一層陰影。

真正的性別平權應該是「去性別」,而非強化特定性別的好

首先,這類論述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常用到「人們」這種的詞彙,在不斷強調個體獨特性的同時,有意無意的為不同性別的人做你「應該是什麼」、「應該想什麼」的設定。問題是這些設定的歸類法研究基礎,常粗糙如訪問1000位女性愛喝茶或是紅酒,之後發現有700位女性愛喝紅酒勝過喝茶,便得出「女性的特質就是喜歡喝紅酒」的結論,完全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

這種想盡辦法在性別間找出「通性」來做比對的方式,看似為歷史上長久被壓迫的女性出一口平反的氣,但卻忽略真正的平權應該是要打破男女之間的隔閡,讓性別不是任用考量。這些凸顯「女性優勢」的論述,反而加重了性別在官員任用時的角色,背道而馳。

紐西蘭;阿爾登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把這個概念換到種族上或許會變得更清晰一些,思考一下,如果有個人只因為歐巴馬是非裔而投他當總統,這個人是超越了種族,還是非常非常的種族主義呢?

當這樣的論述被放到那種看似漂亮而無害的標題裡,雖然同溫層可以在這甜美的糖果周圍,歡慶195分之3的領導者成就,但其中論述的瑕疵,反而更容易招致仇女者的挑戰,甚至連帶讓「一般人」跟著鄙視這樣的論述,把潛在的性平支持者向外推,使他們對女性主義產生誤解與負面想像,對超越性別這件事造成更大的傷害。

那些首長有沒有更好的人選,而且那些人剛好是女性?

回到台灣的情況,我認為這次內閣真正該檢討的並不是女性的數量,而是那些男性留任或替換掉的位子,有沒有更好的女性人選?

例如,在文化圈呼聲非常高的前部長鄭麗君離開真的只是為了帶5歲多的小孩嗎?背後是否和行政院在政策上的衝突或糾結有關?接棒的李永得又有沒有足夠的經驗和專才?在地方創生界普遍有好評的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仍心念地方創生,是什麼力量讓龔明鑫取代她?政府在任用首長的時候,是否有「接班梯隊」或平衡派系的私心考量,而不能真正用人唯才?

鄭麗君卸任文化部長(3)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再往更之前看,徐國勇當時以「名嘴」之姿接任內政部長時,民進黨內或國家官僚系統人才庫裡有沒有更好的選項?顧立雄擔任金管會主委和國安會秘書長的同時,又有沒有更好的人選?

除非你是把性別平等看做「轉型正義」的那一派人,否則真正的性別平等,應該是要打破繼存的性別框架「把每個人都當人看(當然不是馬英九說的那一種)」。若用這樣的方式檢視,就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台灣有好多人都更適合坐上那些位子,而那些更適合的人之間,有許多也剛好是女性。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