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大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大存(1896年4月24日—1966年11月4日),原名古永鑫,男,广东五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军事将领、政治人物。

生平[编辑]

二战前[编辑]

1917年,古大存就读于梅州中学,1920年,进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东征军。次年任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总指挥。1927年5月29日晨,当时盘踞梅林的古大存与国民革命军在惠州一带对战两小时,国民革命军溃败。6月24日,古被广东省政府下通缉令,他和其党羽被指掳人勒索、杀人弃尸荒野[1]

1930年,任东江工农民主政府副主席、红十一军军长。1932年后,历任东江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东江游击总队政委、东江特委组织部长。在“整风运动”中负责中央党校一部,得罪日后主政广州的陶铸中共七大候补委员。

1932年7月11日,古大存一行数百人自海陆丰出发,欲取下大埔,盘踞在丰顺,被指焚烧民房等[2],8月初五华驻军(第七师长黄廷桢)派兵剿之[3]。不过剿共图谋不算成功,主要因为派剿的只是各县警卫队而非正规军,作用有限,加上古大存一行经常躲避,至使不能完全清除,“使匪芬滋殖”,1932年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又曾派独立第二师张瑞贵部专剿南山共军,第三军第七、八师就负责剿灭古大存部,一度曾使他们“困守各地深山,缺乏粮弹,势将就殆”。但1933年古大存又率残部数百人回到丰顺,再召集南山共军余部,到潮安、揭阳、五华、丰顺等县焚烧杀劫。7月4日,东区绥靖公署找来丰顺县长张我东专剿古大存一行人,给予数县警卫队供他调遣,并于5日率五、丰、揭、潮警卫队包剿古之残部,但不见报道剿灭效果[4]。1934年6月,古大存一行人得十九路军残部依附,有所扩张,陈济棠调独立第四师(师长邓龙光、参谋长陈文)往指挥,开始向古总攻,古大存一行仍据守深山密林,对方未能剿灭[5],数日后更悬赏,生擒古得赏银两万元,杀之亦得一万[6]。6月20日,邓龙光称当场击伤古大存(其部此时已有二千余人),杀其部二百余名,收缴枪械五百余杆,残部向洞子洋逃走[7]。数日后邓部又捕回古大存的参谋长卢笃茂,卢供出加入共党之经过[8]。至7月初,邓部称古大存一行尚余四五百人[9]。1934年8月,古大存残部数百人因丰顺等地守备严密等,遂逃往普宁,陈济棠派张瑞贵部往剿[10],但无后续报道。1935年3月,独立第一师师长黄任寰在日前派第三团陈树尧部往剿古一行人月余,称将残匪击散,但仍有三十余名古大存残部躲在五华紫金山[11]。同年5月,古部逃往丰顺八乡山,并把周士第(即周力行)残部的精良枪械子弹并入己部,打算恢复旧巢,但南山的苏维埃机关则被破获[12]。8月初,古大存残部剩廿多人,逃往揭阳转入丰顺童子洋后,陈济棠一方称南山共匪已告肃清,不过仍增调部队入潮、澄,由副师长李崇刚指挥[13],但9月初古残部(时有一百六十余人)回犯丰顺[14],月底又被剿至只剩十余人[15]。1936年10月又有报称其率残部潜回丰顺,属战前见报之最后消息[16]

二战后[编辑]

1946年,赴东北,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常委和秘书长、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等。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古大存以人民解放军代表的身份参加,担任了以林伯渠为首的《政协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华南代表组副组长。中央鉴于古大存现任东北人民政府交通部部长,拟任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部长由党外人士章伯钧担任。但因为古大存是广东党早期的党员,红十一军东江纵队开��者,在广东有影响,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提出调古大存起回广东工作。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叶剑英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方方、古大存、李章达为副主席的决定[17]。1949年12月3日下午古大存到达广州,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省政府党组书记,主持省政府日常工作,兼任民政厅厅长,在当时除了经济工作以外,不论是政治、社会、优抚、救济、老区建设、社会福利以至人事和委派县长等均归民政厅管。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副书记。1950年,古大存担任过一些防灾、防汛委员会的职务。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建议广东当年冬天开始土改,先在兴、梅、潮、汕实行,其余大部分地区展开土地减租。古大存在会上的报告往往获香港《大公报》全文刊登。1951年9月18日,古大存在广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称,由1950年10月10日至1951年8月10日,广东全省共枪决人犯28317人,逮捕89701人等。1951年9月底,古大存为欲在海南自立成省或者特区、做“海南王”的冯白驹,在冯与林彪、叶剑英之间调停;冯与叶不咬弦,由此种下了日后长时间难以翻案的祸根[18]。1952年1月,古大存又在潮汕区八县兼任土改分团长[19]。1954年7月25日,广东98县、8市选出省代表逾500人(即广东省人大代表),古大存属其中“当选”之列[20],他并在会上致词报告数年来广东各方面的进展。8月28日下午,古大存、方方、张振南、冯白驹等人坐火车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1]

1955年1月29日,第一届广东省政协第一次会议闭幕,陶铸当选为第一届主席,古大存等十人副之[22]。1955年2月6日,第一次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陶铸当选广东省省长,副省长七人,包括古大存、冯白驹。同月,报载广州市和广东省各市猪肉荒仍未解除,如需买肉,需于天未光前到合作社或市场肉台排队轮候,省副主席古大存在其人大工作报告中,承认谓此现象严重而不合理[23]。工作报告中,古大存又写到分配任务不合适以至农民竟要售出口粮,而且“某些干部不通过耐心教育,详细交代政策来说服农民卖粮,不懂得少数农民不愿意卖粮给国家,这是农民小私有者的习惯势力,和社会主义的政策措施之间的矛盾,反而……强迫命令甚至个别极恶劣的用扣押的办法对待农民。再加上入冬以来,天旱霜冻…部分必需的生活资料供应不及时,引起一些农民不满,因而在农村出现了一时的紧张局面。”[24] 1956年12月25日,古大存在第一届省人大第五次会议上表示各项施政均有问题,例如农业政策不彰令农收入减少,生活困苦、商品价格浮动,造成供应紧张等[25]

1957年,在陶铸主导的运动中被打成“广东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目。195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其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职务。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中整肃了大批老干部,当中宣布原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古大存、冯白驹,被指进行地方主义活动,被撤消职务[26]。有指古大存受冯案所牵连,且对南下干部跋扈态度不满[27]

1958年8月,省委书记区梦觉在省委理论刊物《上游》创刊号写专文批评古、冯二人,题为〈古大存、冯白驹的错误在哪里〉,声讨他们存有“功臣主义,自大思想”,“在广东搞宗派纷争,闹地方主义”和“抗拒中央政策,杯葛南下干部”(以陶铸为首),图在广东建立“独立王国”。又称古冯二人在1956年间曾一度合谋,图夺取广东省委领导权[28]。1959年3月,古落选人大代表选举[29]

批古数年后,1961年11月29日,第二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古当选为其中一名副省长[30]

1962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对古大存、冯白驹的申诉批复:不予平反。1983年,被平反[31][32]。196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古大存因病经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33],但没有写明其因什么疾病逝世。

参考文献[编辑]

  1. ^ 香港华字日报, 1927-06-25, 页10
  2. ^ 香港华字日报, 1932-07-21,页6
  3. ^ 工商晚报, 1932-08-07, 页2
  4. ^ 香港工商日报, 1933-07-06, 页2
  5. ^ 香港工商日报, 1934-06-10, 页6
  6. ^ 香港工商日报, 1934-06-16, 页6
  7. ^ 香港工商日报, 1934-06-21, 页7
  8. ^ 香港工商日报, 1934-06-26, 页6
  9. ^ 天光报, 1934-07-04, 页2
  10. ^ 香港工商日报, 1934-08-04, 页7
  11. ^ 香港工商日报, 1935-03-30, 页7
  12. ^ 香港工商日报, 1935-05-24, 页6
  13. ^ 香港工商日报, 1935-08-10, 页7
  14. ^ 香港工商日报, 1935-09-08, 页7
  15. ^ 香港工商日报, 1935-09-25, 页6
  16. ^ 香港华字日报, 1936-10-25, 页5
  17. ^ 大公报, 1949-10-20, 页1
  18. ^ 香港工商日报, 1951-09-28, 页3
  19. ^ 华侨日报, 1952-01-06, 页8
  20. ^ 大公报, 1954-07-26, 页2
  21. ^ 大公报, 1954-08-31
  22. ^ 大公报, 1955-01-31, 页2
  23. ^ 香港工商日报, 1955-02-13, 页3
  24. ^ 香港工商日报, 1955-02-20,页3
  25. ^ 香港工商日报, 1956-12-30, 页3
  26. ^ 香港工商日报, 1958-05-26, 页3
  27. ^ 香港工商日报, 1958-05-29, 页3
  28. ^ 香港工商日报, 1958-08-10, 页3
  29. ^ 香港工商日报, 1959-03-13, 页3
  30. ^ 大公报, 1961-12-01, 页1
  31. ^ 陈模. 古大存冤案及其平反. 光明网. [201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2. ^ 李肃. 1949之后:反右和一言堂的形成. 美国之音. 2007年9月22日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33. ^ 大公报, 1966-11-07, 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