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aylor Mei

每天出門前,許多人會先點開手機或看電視的天氣預報,來決定自己今天要穿什麼。只是,有時候出了門,明明天氣預報顯示大晴天,結果走著走著就開始下雨了。天氣預報失準,輕則毀了幾小時的心情,嚴重卻有可能會對生命安全或經濟造成極大的影響。

不過,近幾年隨著科技的進步,氣象監測的技術也改善了不少,準確度變得愈來愈高,其中又以長期預報較為顯著。

誤差值縮小,為何現在的天氣預報變準了?

準確度高的天氣預測可以在暴風雨、熱浪或颱風等天災對人類造成傷害前,就先進行預測。就像地震後預測沿海地區是否可能發生海嘯一樣,精準的天氣預報,可以協助農民評估種植及採收。其他像是太陽能、風力發電等能源產業,以及各大公共交通運輸業者也須仰賴天氣預報,可見天氣預測準確度對許多行業來說,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人類自古就有觀察星象及預測天氣的能力。像西元前650年的巴比倫人,就曾嘗試以天空中雲的組成圖樣和飄動模式推估天氣的變化;希臘哲學家兼科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有針對下雨、冰雹、颶風與閃電等自然現象進行討論。

當社會發展至1960年後,人類開始更懂得使用雨量儀等各式儀器測量與預測天氣,而天氣預報的精準度也跟著有所提升。據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指出,現在連續4天的天氣預報準度,已經和過去30年前預測1天後的準確度相當。

細看天氣預報變準的原因,其實與用於分析的資料息息相關。此外,人造衛星的改良與回傳資料的改善,也讓天氣預測模型的解析度與精確度大幅提升。不過,這些精準的天氣預報比較常出現在高度開發且擁有強大經濟能力的國家,意味著無法擁有足額資本投入的開發中國家或弱勢國家,在天氣預測方面的準確度將有所不足。

整體天氣預測準確度也達97%,「長期預報」準度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