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

537 RESULTS
專訪菲律賓藝術家 Demet:我希望觀者了解物件背後的隱喻,透過作品找到共鳴。
Interview

藝術是剖析社會狀況的工具,亦可作為讓人思考生命的引子。菲律賓藝術家 Demet 擅長運用超寫實主義 (Hyperrealism) 創作,呈現物體的真實面貌時,背後亦藏着對社會文化的批判,以及對自身的反思,了解世界之餘,亦學習了解自我。

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相較數字與事實,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
Interview

以荒謬包裝事實是寓言故事的特色之一,香港藝術家馮捲雪 (Michelle Fung) 筆下的虛構國度看似和平,卻充斥着各種環境問題,解決方法更是荒誕。如此光怪陸離的景象,與現實卻是驚人的相似。

專訪巴基斯坦藝術家 Sameen Agha:脆弱是一種力量,能成為藝術交流與聯繫的橋樑。
Interview

人之所以會被藝術觸動,皆因與當中的題材及思想產生共鳴,這種情感能打破地域與種族限制,讓觀者同悲同喜。今年 Sovereign 傑出亞洲藝術獎大獎的得獎者 Sameen Agha,將自身經歷投放到創作當中,以藝術探討個人及社會議題,帶來心靈慰藉之餘,亦喚醒大眾對身邊事物的關注。

專訪數碼藝術家Sophia Hotung:我認為藝術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內在的,另一個是人際層面的。
BAZAAR At Art

歐亞混血的何慧恩 (Sophia Hotung) 是顯赫的何東家族成員,自小常從陌生人口中聽過先祖們在香港的事跡,似近還遠的距離,感覺尤其玄妙,「家人從來都不會小題大作,所以從小都不知道這是一件大事,直至長大後才發現這名字背後充滿歷史,記得有次上學經過堅尼地道某處階梯,父親無意提到他的祖父在那兒被炸傷雙腿,我心想這可是我上學的地方呢!」雖然擁有與別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在 Sophia 眼中,她的成長與一般家庭無異,放學會到母親的活動中心幫忙,大學畢業後從事穩定的 IT 行業,一切看似一帆風順,但其實早在 16 歲時 Sophia 便被頑疾纏身,直至 2020 年疫情期間,身體每況愈下,必須臥床休養,呆不住的她為了解悶,接過母親送贈的平板電腦嘗試作畫,又有誰能想到無心的揮筆亂畫,竟為她闖出了另一番新事業,從筆尖描繪出屬於自己的香港故事。

專訪新媒體藝術家 Henry Chu:藝術在於表達情感和推動大議題,背後的意念才是重點。
Interview

Web3.0 與人工智能近年急速發展,為藝術界帶來了一股新氣象。過去 NFT 打開了大眾認識數碼藝術的大門,讓近年不論以編碼或人工生成的創作,抑或既是數碼作品本身,同時是創作者的「MetaHuman 虛擬藝術家」都輕易「入屋」......歸根究底,種種的「虛擬」背後,其實都包含了真實的大數據及創作者的情感與想法,突破了虛實之間的界限,亦造就出「真亦假時,假亦真」的新藝術時代。

專訪 AI 藝術家 Bianca Tse:我的作品除了是藝術,亦是一種保育及宣揚本地文化的方法。
Art & Design

香港最反烏托邦的地方,應該非九龍城寨莫屬,這個「三不管」地帶惡名昭彰,卻曾盛載着努力生存的靈魂。這座雜亂的圍城如今已被拆卸,我們亦只能拼湊零星的歷史碎片,試圖窺探當時點滴,然而透過人工智能,本地藝術家 Bianca Tse 得以重塑九龍城寨,好好重溫這個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