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數據

一閃一閃亮晶晶!從人文關懷到企業永續,七大媒體行星探險記

【天下開門】《天下》打開大門,每月一篇人物故事,邀讀者走進《天下》,看見、理解《天下》,並搭配專家訪談,探究數位時代的驚異奇航。本篇探索《天下》子頻道,就像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天下》有七個:未來城市、獨立評論、CSR在天下、微笑台灣、換日線、銀天下、人才永續,它們圍繞著主星,各自發展獨立生態,形成有機聚落。

垂直內容-使用者生成內容-子頻道-媒體-天下開門 《天下》子頻道「換日線」主編林欣蘋(左起)、「獨立評論」總監廖雲章、「CSR@天下」總編輯黃昭勇。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其他

關注新移民的行動者、熱愛創作的文學獎得主、自嘲大右派的財經記者、相信「社會責任與企業成長一樣重要」的媒體人,他們專長不同,性格各異,卻在《天下》略顯擁擠的辦公室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天下》有七個:未來城市獨立評論CSR在天下微笑台灣換日線銀天下人才永續,它們圍繞著主星,各自發展獨立生態,形成有機聚落。在輔大新聞系主任陳順孝眼中,它們「以分眾頻道進行微型創業,形成一個垂直媒體聯盟。」

【小辭典】垂直內容

垂直內容(Vertical Content)意指針對「特定利基群眾或產業」創造的內容,相較於傳統的大眾媒體,數位科技、社群文化加速資訊消費的分眾化,因此,各種特定需求的內容網站紛紛崛起,科技、政治、財經、旅遊、運動、醫療,都是熱門垂直內容。

有時,透過內部創業或外部併購,不同屬性的垂直內容網站,群聚形成數位媒體集團,在內容行銷或廣告業務上互補有無,彼此奧援。例如美國的Vox Media,就是以運動部落格起家,逐漸發展出新聞、科技、美食、電玩、地產等不同垂直內容頻道,近年甚至與《紐約雜誌》合併,後者的數位內容也拆分為不同垂直網站。

廣告

每一個行星,都有不同故事。

獨立評論廖雲章:像一種「照護型」平台

「天下獨立評論」總監廖雲章,最早是《立報》執行副總編輯,老公張正曾經主編《四方報》,夫妻長期關心東南亞移工與新住民,陸續開了「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移民工文學獎」,他們一直認為,自己在搭建平台,讓台灣認識身邊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

後來,廖雲章進入「天下教育基金會」任職,調查台灣偏鄉的教育實況。2015年,「天下獨立評論」發生撤稿事件,引發軒然大波;歷經公開道歉、主編請辭,廖雲章被緊急徵詢接手,她思考了兩晚,由於壓力太大,一度在家狂嘔,最後點頭扛下重擔。

廣告

一個網站的風格,往往對應主編的背景、人脈、對媒體的想像。同樣以公共議題的評論為主軸,廖雲章自況,以往「天下獨立評論」偏向戰鬥型的論壇,政治評論佔不小比例,觀點犀利,有時針鋒相對;她接任後,除了自己長期關注的新移民議題,也引進教育、心理諮商等面向,更像是一種「照護型」平台。

換日線張翔一:「強者我朋友」一砲而紅

「換日線」頻道總監張翔一,路數完全不同。

台大新聞所畢業,進入《天下》主跑總體經濟,8年後,覺得自己進入撞牆期,有意離職深造。此時,《天下》希望打造一個面向青年的內容頻道,曾參與「獨立評論」創站的張翔一接下挑戰,決定同樣採取UGC(使用者生成內容)模式。

廣告

他研究當時同類型網站,發現異國求職求學、數位遊牧等經驗分享很少,加上他認識不少「強者我朋友」,亦即在微軟、Google、麥肯錫等國際企業任職的同齡友人,於是以此為主打內容,果然一砲而紅,第一年不重覆訪客就超過80萬人。

初步成功後,「換日線」嘗試精選網站文章,發行紙本刊物,創刊號賣掉5、6萬本,連張翔一都嚇一跳,開始常態發行季刊。就在此時,「換日線」網站擴編,剛從英國學成歸國的林欣蘋上門應徵。

大學主修國文與表演���術雙學士、副修歷史的林欣蘋,自小熱愛閱讀與寫作,高中曾獲台積電文學獎,大學又拿過台北文學獎、紅樓現代文學獎;在倫敦政經學院修習國際關係史碩士後,誤打誤撞進入「換日線」,第一個月,她開會就直言不諱,「季刊錯字太多、編排邏輯不清楚,」讓張翔一領教新世代的直白風格。

廣告

打趣自稱「很難相處」的張翔一說,創辦「換日線」的經驗,對他是一個「不斷砍掉重練的狀態」,無論是內容、營運模式、與新世代溝通,幾乎全部歸零,重新出發。然而,在林欣蘋等同事的協助下,「換日線」打造一個44歲以下讀者超過四分之三、關注國際趨勢與公義議題的年輕社群。

同樣是UGC頻道,無論「換日線」或「獨立評論」,共通挑戰有二:一是發掘新作者,持續經營關係,適時邀稿或策展;二是藉由實體活動,凝聚社群,擴大並深化影響力。

因此,以Global Young Professional(全球年輕職人)為定位的「換日線」,一方面持續舉辦「10X10」活動,每年選出十位40歲以下的厲害青年;另一方面徵選「校園大使」,讓在學生實際參與媒體運作。此外,跨年或週年慶還有「跨夜派對」,「很累、但很有成就感,」如今升任主編的林欣蘋說。

廣告

至於「獨立評論」,最大成就感是自家發掘的作者發光發熱,而且,他們經常來自世界不同角落。廖雲章舉例,原本派駐德國的外交人員蔡慶樺,因獨立評論專欄廣受肯定,獲頒人權新聞評論獎、台北書展大獎,每次回台灣,幾乎都會跑來找她聊天;或是旅居瑞典的吳媛媛,文章借鏡北歐的福利與教育制度,多次獲邀結集出書。

此外,「獨立評論」常藉由新住民的視角,引起廣泛迴響,其中有移民工文學獎得主、有東南亞新二代,還有來台任教的日籍教授笹沼俊暁,後者一篇〈我不想當被禮遇的日本人〉,引爆「台灣社會是否獨厚日籍外國人,對東南亞移民有差別待遇」的反思。

張翔一與廖雲章形容,這些風格各異的網站都在「搭一座隱形的橋」;黃昭勇負責的「CSR@天下」,搭的是另一種橋,企業營運與社會責任的橋。

CSR@天下黃昭勇:讓做對事的人被看見

退伍後,黃昭勇曾在理財雜誌、財經報紙主跑金融與產業;2010年進入他口中「有點crazy」的《天下雜誌》,因為「每個人的自我要求,高到會讓你覺得喘不過氣,學習的速度也非常快。」3年後,他考進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所,一方面暫別《天下》充電,另方面開啟他對企業永續與社會責任的專業興趣。

「當時,年輕人都在講『小確幸』,事實上,小確幸可能解決台灣某一部份社會問題,」黃昭勇提到,台灣經濟一直高度依賴外貿,雖然催生很多國際性企業,卻可能造成「兩頭重,中間空」的結構失衡,如何引導企業回饋台灣社會,不只重視股東(stockholders)利益,同時將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納入營運考量,創造群體幸福感,就是CSR(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精神。

2019年,黃昭勇回《天下》接手CSR頻道,這幾年,看著ESG與SDGs等延伸概念,都已深入台灣企業圈,他認為,「CSR@天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做對事的人被看見,想要做事的NPO(非營利組織)找到資源。」最近,他們成立「永續生態圈」打造企業社群,透過「為淡水河做一件事」等活動提出各種倡議,希望扮演「助攻」的角色。

三個網站,三種價值主張,三個截然不同的社群,三種成長與共好的訴求。此外,未來城市、微笑台灣、銀天下、人才永續都是如此,黃昭勇形容,這些子頻道都接近一種「商業型獨立媒體」,組織與財務大多獨立,在《天下》的社會大目標之下,各自追求、實踐不一樣的次目標。

而且,這些看似獨立運轉的小行星,精神上往往殊途同歸,廖雲章自況,「『獨立評論』就是《天下》的CSR,不以營利為目標,為《天下》創造多元價值,為社會議題追求最佳解方。」

或如張翔一與林欣蘋眼中,自媒體風潮下,他們是一群「尷尬的中間人」,必須透過各種連結、策展與倡議,才能創造組織優勢,以內容分享為起點,架設一座「自然連結台灣與國際的橋梁」。

一閃一閃亮晶晶,下次,當你進入《天下》網站,別忘了打開「友站連結」的選單,逛逛這些既自轉又公轉的媒體行星。


【四位子頻道負責人的推薦書】

  • 廖雲章:《改寫人性的人》/ 查爾斯・金/左岸出版
    理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奠基者鲍亞士的田野方法與多元文化觀點,影響了全世界,包括日治與戰後台灣的人類學。重視多元文化,反思主流社會習焉不察的預設,對於大量運用人類學方法的新聞界而言,具有追本溯源,百年回顧的意義。
  • 張翔一:電影《獨家腥聞》、紀錄片《美國混亂》
    理由:對新聞「熱情」到走火入魔,直到成為「腥聞」的一部份或紀錄片。《美國混亂》則描述一個「深藍(民主黨)進步左派」政治魔人,在2016選前走訪紅州(共和黨)採訪,突破同溫層的驚異之旅。
  • 林欣蘋:黑澤明《羅生門》(1950)
    理由:電影道出真相之艱難。
  • 黃昭勇:《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提姆.傑克森/早安財經
    理由:作者曾任英國首席永續發展顧問,自2016年開始在CUSP持續研究經濟、社會與政治對永續繁榮的影響。本書提出許多永續發展的重要觀念,像是「如果必須靠破壞明天的富足來換取,今天的富足將毫無意義」、「是時候,結束不負責任的年代了」等簡單的邏輯,將人類從一味追求「成長」的陷阱中拉出來;同時,提出「生態總體經濟學」的取向,建立不同於現有的經濟途徑,將人類系統、生物系統與地球系統一同放入模型考慮,避免人類的自我毀滅。

(責任編輯:吳廷勻)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原鄉列車啟程 • 多走「醫」哩路 讓偏鄉醫療不再路遙
最新訊息
【每日6元】AI x 編輯協作為你精選國際大事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