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社群上遊蕩,總是看到許多來來去去的議題。最常見的就��一方訴諸數據/科學/理性,另一方訴諸案例/經驗/感性了。這類的爭議總是來來去去,理性方每每準備好詳盡的數據與論述來回應,感性方則是以打動人心的故事來說服大眾。很多理性方的人不懂,明明證據都擺在眼前,為何就是有那麼多人不願意接受。

那是因為要說服的不是電腦,是人腦,而人腦的決策常常是非理性的。

有個實驗很有意思,研究者號稱研發了一個新藥,找了一群大學生告訴他們這個新藥的狀況,讓他們評估願不願意使用這個藥物。

參與者會閱讀這個藥物的成功率是多少的資訊,以及一位個案接受藥物後的情況,個案情況有成功也有失敗。理論上要不要服藥應該著重於藥物的成功率,畢竟這是經過臨床驗證來的,個案因為只有一個很難做得準。

(編按︰實驗參與人數總共有317人,全部來自中西大學心理學課程的學生,隨機分派成12組,分別對應30%、50%、70%及90%的成功率,以及正面、負面和不明確的案例。為消除先後次序的影響,先閱讀成功率或案例的參與者各佔一半。)

但是結果發現︰同樣是告知有90%成功率的藥物,後面加上失敗的案例的話,人們接受的程度就會由88%銳減為39%,相當驚人的差異。而更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告知成功率只有30%,若加上一個失敗的案例,那麼接受程度只有7%,但若是加上成功案例的話,接受程度會爆增到78%!

讓我整理一下︰

  • 90%成功率+失敗案例=39%接受度
  • 30%成功率+成功案例=78%接受度

看到這裡就知道,數據派根本就是全面潰敗啊,雖然可以打臉打得很爽,但就是不容易說服人接受。

所以要說服人們,光端出數據是不夠的,雙管齊下、理性與感性同時並進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啊。同時也說明了後天學習關於科學素養是多重要的一件事,透過學習來增強理性的部份,才得以做出相對合理的決策。

研究出處︰Freymuth, A. K., & Ronan, G. F. (2004). Modeling patient decision-making: the role of base-rate and anecdot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 11(3), 211-216. (連結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哇賽!心理學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

Image Credit: Freymuth, A. K., & Ronan, G. F.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