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普.希思(Chip Heath)、丹.希思(Dan Heath)

【鍛鍊勇氣】

你無法製造「勇氣的時刻」,卻可以鍛鍊勇氣,以備不時之需。如此一來,當需要勇氣的那一刻來臨時,便可從容應對。

抗議種族歧視的黑人力量

一九六○年二月十三日,由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安琪拉.巴特勒(Angela Butler)與黛安.奈許(Diane Nash)帶頭的一群黑人學生,魚貫走進位於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市區的幾間商店,在只准白人用餐的小餐館裡找位子坐下。這是納許維爾市頭一遭出現靜坐活動,目的是為了抗議種族隔離。

「這群學生穿得就像要上教堂那麼正式,」約翰.路易斯說,如今他是喬治亞州的資深國會代表,有次上《注視獎品》(Eyes on the Prize)接受訪問,這是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為了探討美國民權運動所製作的紀錄片,此處擷取自訪談內容。「因為店裡不肯為我們服務。於是我們坐在小餐館裡讀書、寫功課,直到店經理下令關閉餐館不做生意了。」

「這是我們第一次靜坐,滿有趣的,女服務生一臉緊張,那天店裡摔破了好多盤子,大概值兩千美元。」黛安.奈許說,「我是說,那畫面簡直就像卡通一樣……她太緊張了,撿起盤子又摔掉一個,只好再撿,卻又掉在地上。」

這群學生全都溫文有禮,靜坐最終和平落幕;翌週的第二次靜坐也一樣。但到了二月二十七日,第三次靜坐時,衝突加劇了。好些聚集在店內的年輕白人開始起鬨,並且騷擾學生,有幾名示威學生被人從位子上拉下來毆打。警察抵達現場處理這起暴力事件,七十七名黑人學生因在外遊蕩和妨礙治安而被逮捕,但滿懷惡意的白人全都沒事。

約翰.路易斯和另外幾名學生拒繳五十美元罰鍰,寧可坐一個月的牢。

此時,學生們的父母得知子女被關進監獄大為驚駭,便呼籲黑人社群支持一個新觀念:對商業區裡實行種族隔離的商店進行杯葛。「我們不該默許這個亟須改變的制度,」學生社運分子里歐.禮納德說,「我們認為假如本市鬧區的商店全都沒人上門光顧,這群商店老闆將因收入銳減而手頭拮据,那麼市長及納許維爾的政治圈必定感受到壓力,自然就會改變法規和規定。」

接著在四月十九日清晨,為黑人學生辯護的律師Z.亞歷山大.路比(Z. Alexander Looby)家中遭人扔炸彈。這場爆炸威力極大,連位於對街、大學宿舍的一百四十七片窗玻璃都被震碎了。但路比和妻子睡在後方的臥室,奇蹟似地毫髮無傷。

暗殺的行動激怒了黑人社群。幾名黑人領袖組織了示威遊行,往市政廳出發。「聚集的人潮越來越多,於是我們開始遊行,學生們也從校內餐廳走出來,而不是躲在校園裡。」C.T.維維安(C. T. Vivian)牧師說道,「我們把傑弗遜大道擠得水洩不通……路上全是中午時分出來休息的員工,這些人從沒見過這種景象,四千人浩浩蕩蕩地走過大街,你只聽到他們的腳步聲,因為我們默默地前進。這群白人員工,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於是退回牆邊,就那樣靠牆站著,光只是瞧,感覺上有一種恐懼、一股敬畏,完全不知如何是好。但他們明白這股意志是阻擋不了的,是不能隨便唬弄或拿來開玩笑的。」

維維安牧師和黛安.奈許站在市政廳的台階上,在越聚越多的大批群眾面前,當面質問市長班.韋斯特。奈許問道:「韋斯特市長,你覺得只因為一個人的種族或膚色就歧視他,是錯的吧?」韋斯特也認為這樣不對。

奈許接著繼續問:「難道小餐館不該取消種族隔離嗎?」

「應該。」韋斯特市長只得鬆口承認。

許多白人聽到市長的回應大為光火,但三星期後,小餐館紛紛取消種族隔離政策,有史以來第一次,黑人和白人一道用餐。納許維爾市的小餐館取消了種族隔離,為早期美國民權運動寫下成功的一頁。

這份勝利是建立在勇氣的根基上——是一群願意面對屈辱、傷害與下獄的學生鼓起勇氣抗爭,拒絕這種不公義的對待。對這群參與的學生來說,坐在小餐館裡是人生的關鍵���刻;而他們的努力結成了果實,為國家寫下決定性的一刻。

儘管這個故事耳熟能詳,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群示威學生不光是展現勇氣而已,上陣前更曾經練習,預先排練。言及此,便得介紹詹姆斯.勞森(James Lawson)的故事,他是這場民權運動的卓越人物。

勞森是衛理公會的牧師,曾遠赴印度向甘地的幾位門徒學習非暴力抵抗的技巧。他搬到納許維爾後,便開始訓練人才,其中有不少人日後成為美國民權運動的領袖,包括約翰.路易斯和黛安.奈許在內。勞森堅信抵抗需要做足準備,曾說:「當你帶領二十五人上街示威,總不能大家各行其是。他們得遵守同樣的紀律。對我來說,這就是關鍵所在。提倡非暴力的人們及其所做的努力,有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忽略了嚴格紀律和訓練有其必要性。」

勞森辦理工作坊,為抗議者提供訓練。「他告訴群眾,遇到層出不窮的緊急狀況要如何合宜應對;該怎麼避免犯下遊蕩罪;如何有秩序地分批走進/走出小餐館;學生離開座位去上廁所時,要怎麼遞補空位;甚至談到穿著打扮,女生套上長襪和高跟鞋,男生要穿大衣,繫領結。」歷史學者泰勒.布蘭奇(Taylor Branch)寫道。

但勞森不光是提供忠告,還堅持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他弄了個小餐館情境,是根據本市繁華地區的商店來設計,要求學生各自坐在高腳椅上。然後,一群白人——勞森的同夥走近,侵占這群學生���地盤,盯著他們瞧。這群男人針對學生的種族高聲謾罵,越靠越近,離學生的臉不到十公分距離,口吐侮辱言語。幾個男人還把菸灰彈在好幾名學生的頭髮上,把坐在高腳椅上的學生推到在地,對他們動粗,甚至動手扯衣服。

模擬攻擊雖說粗暴,卻非常重要。勞森想先幫學生打預防針,在該情境下如何克制抵抗的本能,按捺住反擊或逃跑的衝動。當約翰.路易斯和同伴在位於商業區的小餐館裡,各自找位子坐下時,大家都準備好了:守紀律、有禮貌、沉著鎮定。他們當然害怕,卻已經學會克制恐懼。誠如馬克.吐溫所言:「勇氣是抵抗恐懼,駕馭恐懼,而不是無視恐懼。」

能讓人不假思索的「勇氣訓練」

每當人們細數一生中最自豪的片刻,總是會先從心中最愛的時刻講起,例如結婚、小孩出世、孩子大學畢業。這些都是自然發生的關鍵時刻。

再者,人們也喜歡分享贏得成就的自豪時刻:戰勝障礙、贏取勝利、獲得成功。我們在前面兩章研究過創造更多自豪時刻的方式:首先,要表彰他人的成就;其次,在邁向目標的路途上,樹立更多里程碑。

這麼說來,我們為心中所愛之人感到驕傲,也因自身的成就而自豪。但有一件事忘了提:想想人們是如何敘述其他的自豪時刻?「我挺身維護某人。我無畏責難,堅守立場。我為了信念而戰。我絕不屈服。」這幾句話並非用來敘述「成就」,至少與證書或獎牌無關。

相較於本章節中其他的自豪時刻,展現勇氣的這一刻似乎更難被「創造」。畢竟我們可以決定是否要讚許某人。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設立更多里程碑,也是操之在己。但需要勇氣的時刻往往驟然而至,倏忽即逝,我們很可能措手不及,眼睜睜看著時機消失,過後才懊悔自己那時沒說出意見,或者做點什麼。

你無法製造「勇氣的時刻」。但大家會在本章中發現,人可以鍛鍊勇氣,以備不時之需,如此一來,在需要勇氣的那一刻來臨時,便可從容應付。

軍隊深諳這個道理。心理學家S.J.瑞奇曼(S. J. Rachman)在針對軍隊訓練的報告裡寫道:「這項稱之為『勇氣訓練』的訓練,能幫助人們培養意識,以執行救火或跳傘之類的危險任務。」

瑞奇曼曾經研究在北愛爾蘭交戰時,負責拆除簡易爆炸裝置的一群士兵。不消說這份工作很危險。從一九六九至一九八一年,共處理了三萬一千餘起事件,其中有十七名未爆彈處理組員在勤務中喪生。

瑞奇曼寫著,「反覆練習勇敢的作為」有助於減少恐懼,提升自信心。未爆彈處理小組的新人必須通過模擬戰地狀況的訓練計畫,這項計畫大幅提高了他們的信心。模擬訓練一經完成,他們表示已經有資深組員的八成信心。對於從未在戰場上拆解炸彈的人而言,這是相當大的信心!(他們的信心看來並非天真或過度樂觀,因為他們對任務危險性的評估跟經驗豐富的老鳥相近。)

這項訓練為何成效卓著?瑞奇曼表示:「這類訓練有一項要素似乎尤為可貴,即根據日後可能遇到的危險任務,按照難易度,逐步練習。」

這項要素——「按照難易度,逐步練習」——正是暴露療法的重點。暴露療法是降低恐懼症(毫無道理的害怕)的有效手段。傑森.密施卡斯基(Jayson Mystkowski)曾主持一項研究,由研究人員對極端害怕蜘蛛的人實施暴露療法。剛開始時,受試者被要求盡可能靠近玻璃缸中的狼蛛,但平均在十呎外止步。

他們在實驗過程中依循十四個步驟,逐步訓練勇氣。研究人員會示範每一個步驟,等受試者做好心理準備,再跟著照做一次。以下稍舉數例:

  • 第一步:在離玻璃缸中的狼蛛五呎處站定。
  • 第三步:掌心貼在內有狼蛛的密閉器皿上。
  • 第七步:揮動小支畫筆引狼蛛做動作,共五次。
  • 第九步:讓狼蛛在戴著手套的手上爬行。

請注意,這是一項漸進的計畫,每一步均被視為值得讚美的一刻。(說來你不信,我今天有觸碰到狼蛛。當然是用畫筆,但是也算啊!)

一長串過程在第十四個步驟來到了高潮:讓狼蛛在受試者光裸的手上爬行。猜猜看,你認為這群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要到達第十四個步驟,得花上多久時間?也就是主動伸出手來,讓毛茸茸的大狼蛛在掌心緩緩爬行?數週?幾個月?

兩小時就行了。平均只花這麼短的時間,而且令人詫異的是,受試者全都辦到了。這些人前不久還得離玻璃缸十呎以上!更令人驚嘆的是,半年後他們仍然敢碰觸蜘蛛。

「接受治療前,有些受試者不敢在草地上行走,唯恐碰到蜘蛛。或是當他知道屋內有蜘蛛,接連好幾天都不敢踏進家中或宿舍房間一步。」第一作者凱薩琳娜.豪納(Katherina Hauner)說。

我們也能在生活中複製「暴露療法」。比方有個小孩就算碰到和善的狗狗也會渾身緊張,父母便試著拿話哄他:「你瞧那隻米格魯在做什麼,看起來好萌喔……你想看牠咬玩具嗎……牠現在坐下來了,你想不想拍拍牠毛茸茸的背呀……牠喜歡吃小點心,要不要分牠一個啊?」

這個小孩很快就多一個好朋友了。

控制恐懼(這是暴露療法的目標)是勇氣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國民權運動示威者和未爆彈處理人員必定都能夠控制心中的畏懼,才能圓滿達成任務。但勇氣不光是壓抑恐懼而已,還得知道當下該採取何種行為。

回想一下勞森給那群學生下達的指令,包括「該怎麼避免犯下遊蕩罪;如何有秩序地分批走進/走出小餐館;學生離開座位去上廁所時,如何遞補空位」,諸如此類。他的工作坊不僅僅幫助人在心理上變得更堅強,也少不了排練,每位學員都得預想一旦遇到某些狀況,該做何回應?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預先載入某種反應,當面臨那一刻,便能不經思索、迅速行動。

心理學家彼得.高維查(Peter Gollwitzer)研究過「預載反應」如何影響了人類行為。據他的研究,當人們預先做出心理承諾——假如某事(X)發生了,我要怎麼做(Y)——會更有可能採取符合目標的行動,遠勝於那些欠缺心理計畫的人。舉個例子,某人承諾要少喝酒,不妨表明決心說:「以後只要服務生問我要不要續杯,我就跟他要氣泡水。」此人不再喝第二杯酒的可能性,遠遠高於有同樣目標、卻沒有預先計畫的人。

高維查把這類計畫叫做「實踐意圖」,而且要執行計畫不難,多半只要確定時間和地點就可以。比方說,我今天下班後,要直接開車去健身房。成功率高得驚人。只要設定實踐目標,準時交出某份報告的學生人數就會多出一倍;在某個月做乳房自我檢測的女性人數也增加一倍;而做完髖關節/膝關節置換術(許多其他手術也一樣)的病人,康復期也將縮短了一半。

由此可見,預載反應的確有效果。

組織中往往欠缺這種預載,以因應需要勇氣的狀況。一名同事或客戶貶低某人、講下流話、甚至提出不道德的意見,而我們往往因為太過震驚,反而什麼也沒做。十分鐘後,我們暗罵自己毫無作為錯失了申訴抗議的機會。

這些溜掉的機會使得詹玫玲博士(Mary C. Gentile)重新思考學校的倫理課程。詹博士任教於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深知倫理教育只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做什麼事才正確?」。但人們泰半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難的是「採取行動」。

「我們可以想出許多不易辦到的藉口,」詹玫玲表示,「覺得勢單力孤;懷疑自己是否太天真;猜想消息有誤(或暗自希望是誤傳);不確定主管聽不聽得進去;我們預期一旦提出這個問題,會碰一鼻子灰,���時不曉得要說什麼;我們還擔心如果不表現出團隊精神,可能會遭受排擠,甚至更糟。」

因此她認為,倫理教育的重心不該放在「正確的做法是什麼?」而在於「我該如何做正確的事?」她開設一門名為「表達價值觀」(Giving Voice to Values)的課程,已有一千餘所學校與機構上過這門課。

她的策略重點是練習。你發現某些情況有違職業道德,預期對方可能提出哪些看似合理的辯解,寫下自己可以採取的回應或舉動。最後,和同儕一塊實際演練。

企業領袖若想灌輸合乎職業道德的企業文化給下屬,而不只是夸夸空談「價值聲明」,必能從詹博士的策略獲得靈感,把練習當成優先事項。因為導致不道德行為的情況並不難預測:

一味施壓要求結果,再加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管理方式,便會出現偷工減料甚至欺詐(想想銀行界的醜聞)。責任歸屬的界線模糊,加上緊急趕工,很容易出意外(想想大規模漏油造成的浩劫)。主管的偏見、頑固或性別歧視,在過度寬容的環境裡扎根,必定會出現不當情事。

這些並非少數特例,極有可能發生,但卻能夠經由預測和練習來加以克服。

「就好像運動員反覆練習動作,確保記憶已經被牢牢印刻在人體肌肉裡。所以重點是,要把為自己理念發聲這件事,當作預設值。」詹玫玲說。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關鍵時刻:創造人生1%的完美瞬間,取代99%的平淡時刻》,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奇普.希思(Chip Heath)、丹.希思(Dan Heath)
譯者:王敏雯

生活中的許多關鍵時刻都是偶然發生的,
但我們更可以主動創造更多有意義又難忘的時刻!

  •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希思兄弟,最令人期待的新作!
  • 繼暢銷書《創意黏力學》、《改變,好容易》及《零偏見決斷法》後,再創另一高峰之作!

一位被宣判只剩三個月可活的癌症患者,如何能從容與親友告別,並將大限將至視為���福?

一位利用跑步走出情傷的失戀者,如何幫助他人發現慢跑的樂趣,並打造讓數萬人熱情參與的「懶骨頭五公里慢跑計畫」?

一間其貌不揚的飯店,為何能靠「冰棒熱線」的服務大獲顧客好評,在洛杉磯旅館業大幅超越四季酒店與麗思卡爾頓酒店的排名?

這些答案的共同點是:小小的行為也能產生巨大能量,我們都可以打造自己以及他人有記憶點的體驗,創造人生中的關鍵時刻。

回想一下,生命中影響你最深遠、讓你改變最多的,是不是那些少數的重要時刻?

很多時候,這些決定性時刻的發生被歸諸於機率,但其實我們可以主動出擊,將「平凡時光」轉變為「難忘體驗」,並把握使人產生頓悟的「啊哈時刻」,扭轉人生,改變命運。

在本書中,作者就告訴我們如何掌握這樣的關鍵時刻,以及形塑這些時刻的智慧。在這些脫穎而出的轉捩點中,老師可以啟發學生,照顧者可以撫慰病人,服務業者可以取悅顧客,政治人物可以團結,老闆可以激勵員工。只要些許深入觀察和前瞻思考,我們就能做到這一切。

打造關鍵時刻的四大要素
一、提升:跳脫日常慣例,不按腳本走。
二、洞察:離開舒適圈,發現事情真相的頓悟。
三、榮耀:克服挑戰,獲得成就、展現勇氣。
四、連結:營造共享的意義,建立親密關係。

改變人生的三種關鍵時刻
一、轉變:如升職、開學日、一年將盡、計畫收尾……等。
二、里程碑:畢業、結婚、退休……等。
三、低谷:失去摯愛、受重傷、離婚……等。

關鍵時刻的關鍵力量
在人生中,能激勵人心,翻轉谷底成為高峰。
在行銷上,能發揮創意,讓客戶驚喜按讚。
在組織中,能激勵員工士氣,凝聚團結意識。
在教育上,能喚醒自我覺察,開發學生潛能。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