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出
你還沒有通知

李強

AP22271255781179

蘇利文訪中會習近平,透露賀錦麗對中政策將遵循「拜登路線」

印太 德國之聲

蘇利文29日在記者會上,則強調了賀錦麗與中國高層打交道的經驗,稱賀錦麗一直以來都是拜登外交團隊的核心成員,並指出賀錦麗曾與習近平和李強接觸,「中國兩位最高領導人都認識她」。蘇利文也透露,賀錦麗將如各界所預期,持續拜登政府實施的對中政策。

GettyImages-1730512638

烏克蘭反攻後中國大動作支持普亭,顯現習近平不會放任俄烏戰爭結束

國際 德國之聲

烏克蘭�����攻������克以後,中國官方如此頻繁地訪問俄羅斯,這不僅是對俄羅斯鼓了一下氣,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習近平一面倒向普亭,連一般不隨便出國的陸軍司令也親自上馬,可見中俄軍事合作不是空話。習近平肯定也不願看到普亭因為戰爭而倒台。畢竟,一旦他倒台,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中國了?

GettyImages-1488553232

澳洲參議院「勇敢抗中」通過挺台動議,但專家提醒台灣不應過度樂觀

印太 德國之聲

澳洲參議院近日通過動議,認為聯大2758號決議並未確立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台灣對此表示歡迎。專家告訴《DW》,這是首次有美國主要盟邦在國會通過這樣的決議案,具有重要國際意義;但也有學者指出,不應對澳洲國內立場過於樂觀。

_133546071_aa3f1a243a913cd8d8226f204bb72ada9de12676

福島核處理水排放一週年,中國全禁日本海產的「外交牌」有奏效嗎?

印太 BBC News 中文

學者指出,中國一直希望分化美國和日本,拉攏後者,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後全面倒向華盛頓,安保政策甚至超越前首相安倍晉三,任內提高防衛預算,引起北京不滿,而岸田在任近三年也沒有訪問過中國。「中國現在對日本有三支箭:核處理水的海產禁令、取消日本人的免簽、抓捕大量日本人。這些都是外交上的籌碼。」

_133513318_whatsubject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訪中:絕口不提「一帶一路」,修補對中關係後能否「重啟」新角色

國際 BBC News 中文

梅洛尼的公開發言似乎表明,義大利也有意向中國靠攏,並成為中國在歐盟中的朋友之一。雖然義大利去年迫於美國壓力最終退出「一帶一路」,但羅馬在週日簽署了一項為期三年的行動計劃,表明它仍希望與這個亞洲巨人建立更牢固的貿易關係。

photo_(1)

梅洛尼訪中會李強未提「一帶一路」;北京演說循歐盟立場,強調「市場公平性」

國際 中央通訊社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上任後首訪中國,28日在義中商業論壇演說,多次強調「尊重市場公平性」、「遵守國際規則」的重要,盼解決對中貿易巨幅逆差。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談時,雙方皆表示有意願推動進一步的雙邊合作,穩定發展關係;兩人皆未提到「一帶一路」的相關話題。

下載_(4)

洞庭湖決堤急撤逾5千人,「第二防線」也告急,預估封堵需一週

中國 中央通訊社

據報導,中國水利部長李國英召開擴大會議,分析研判華容縣團洲垸堤防決口險情發展態勢,指導督促有關單位、部門,固守錢團間堤、藕池河左堤和安全區圍堤,避免擴大淹沒範圍。「第二道防線」顯然已經告急,會議還提到,要從最不利情況出發,充分研判錢團間堤決口可能影響區範圍和人口,結合地形迅速提出搶築第二道防線方案。提前撤離可能受威脅地區民眾,確保人員安全。

GettyImages-2157366041

持台灣國旗民運人士紐西蘭遭襲擊,駐紐代表歐江安:宛如曼徹斯特總領事館事件翻版

印太 Abby Huang

遭襲擊的中國民運人士當時手持台灣國旗,在中國總理李強下榻的旅館前,高喊台灣獨立及中國自由,後遭不明人士圍毆,更揚言「我要揍死你」恫嚇。

shutterstock_2379803597

《日經亞洲》:中國對台態度更加強硬,施壓「全球南方」支持統一

印太 中央通訊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上週造訪馬來西亞時,首相安華表示大馬堅定支持中國「實現國家統一」。安華的聲明是「許多令人不安的跡象之一,顯示習近平對台態度更加咄咄逼人。隨著北京對賴清德政府進一步施壓,我們預估未來幾年將會看到更多這種跡象」。

GettyImages-2157346779

李強訪澳洲會見艾班尼斯,兩國2023年貿易額超越疫前創新高,民調仍逾7成民眾不信任中國

印太 中央通訊社

民調顯示,澳洲人對於來自中國的外國干預仍相當擔憂,6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澳洲的干預是一大問題,與俄羅斯獲得的66%比例相當。且有59%的澳洲民眾認為,與其他國家對澳洲的間諜活動相比,中國的間諜活動更令人擔憂。另外,仍有多達74%的澳洲人認為澳洲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過高,贊成澳洲經濟繁榮度與中國交流程度密切相關的澳洲民眾比例則不斷下降,由2021年的63%降至目前的54%。

_113083133_53170148

中國總理李強相隔七年後訪問澳洲,這表示中澳關係正式破冰了嗎?

印太 BBC News 中文

戰略學者黃恩浩博士強調,這次李強訪澳之行會降低澳洲與中國之間的戰略敵對關係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目前印太區域美中戰略的對抗局勢不變,加上中國軍事影響力積極在台海、南海與南太等區域的���張,「中國威脅仍是澳洲主要的國防安全考量。」

GettyImages-2156811081

李強訪問之際,紐西蘭媒體紀錄片揭露中國滲透干預紐政壇,監視打壓海外異議人士

印太 中央通訊社

由中國駐紐西蘭領事館主持的線上會議名稱為「新疆是個好地方」,中方並播放宣傳片,但當《Stuff》記者發言涉及新疆拘留中心、法外監禁及不同觀點時,卻立即遭到靜音。前紐西蘭安全情報部長李特(Andrew Little)受訪指出,外來干預是真實且普遍的風險,並持續成長中。來自外國政府資助的暴力行動是絕對無法被接受的,必須盡一切努力防止。

shutterstock_1828812683

李強將訪紐澳,區域安全陰影籠罩貿易關係,澳洲總理投書:重建對話邁出一步

印太 中央通訊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本週將訪問紐西蘭和澳洲,但是原本有利可圖的貿易關係將因區域安全的憂患意識而蒙上陰影,主客間的氣氛與7年前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到訪時明顯不同。近年,中國軍方的強硬行徑導致澳中關係緊張。今年5月4日,一架中國戰機在黃海國際水域上空發射照明彈,差點擊中澳洲海軍直升機。

GettyImages-2154813822

台灣問題難以解決,中日韓高峰會「未來志向」宣言仍暗藏「同床異夢」

印太 德國之聲

中國在日本排放福島第一核電廠處理水後,持續限制水產品、在日本的專屬經濟區設置浮標等,假若這兩項限制沒有撤離,那李強大力呼籲的回中國投資等事務,兩國接下來都很難進一步合作。另外還有中國籍的日本大學教授失蹤、日本企業幹部遭間諜罪逮捕等,都是要先解決的問題。

GettyImages-2154700585

中日韓峰會27日登場,尹錫悅會岸田文雄共商迎接建交60週年;學者:尹熱衷峰會基於經濟外交與執政考量

印太 中央通訊社

中日韓領導人峰會27日將在韓國首爾舉行,日相岸田文雄26日訪韓,下午與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尹錫悅亦於會前與中國總理李強會面,雙方盡量避免觸及敏感議題,而將重點放在擴大經濟、社會、文化等可能合作的領域上。學者分析,尹錫悅之所以熱衷峰會,基於經濟、外交與執政黨選情等因素,希望藉外交成果挽回聲勢。

GettyImages-2150403102

韓媒:韓中是否會談取決於520對台態度;韓國外長訪中,學者:尹錫悅政府尋求改善關係

印太 中央通訊社

長期擔任中國政策顧問的韓中友好聯合總會會長禹守根說,有��於韓中日三方各自的立場,恐難達成共識,甚至在這次三方峰會中得到重大實際成果,但面對面接觸本身有利於中國政府高層試水溫,以決定是否採取改變或更友好的關係。

shutterstock_2243126405

韓中日峰會睽違4年可望於5月下旬舉行,韓媒:可能論及台海問題,韓外長時隔6年半將先訪中

印太 中央通訊社

由日本、中國、韓國輪流主辦的韓中日峰會因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等因素影響,已將近4年半未能舉行,本屆峰會預期將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韓國總統尹錫悅代表會談。

GettyImages-2147846054

馬斯克會面李強大豐收:中國解除特斯拉禁令,將與百度合作導航功能迎戰比亞迪

商業 德國之聲

根據中方規定,所有智慧駕駛系統都需要獲得測繪資格,才能在公共道路上運作。外國企業則需要透過,已經獲得官方許可的中國本土企業合作。百度恰好是十幾家獲得測繪資格的公司之一。一旦取得測繪服務牌照,特斯拉便會被允許在中國道路上合法運行FSD軟體,讓旗下車隊蒐集有關車輛周圍環境的數據,例如道路佈局、交通標誌和周邊建築物。

GettyImages-2113304197

馬斯克會李強後,中國宣布特斯拉數據安全符合規定,自動駕駛可望上路

商業 中央通訊社

報導引述一位智慧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人士表示,過去特斯拉智慧駕駛業務受到約束,如今解除後將在中國業內掀起更為激烈的競爭,鯰魚效應可以帶動國產供應鏈向好發展。對於特斯拉而言,中國市場的特殊挑戰在於更為複雜的路況,加速演算法訓練至關重要。由於這項檢測結果發布於馬斯克訪中並與李強會面後,時間點引起議論。

GettyImages-1084442376

蕭茲訪中後,德中簽署自動駕駛合作聲明,盼中國數據傳回德國,分析:中歐關係心結在俄烏戰爭

國際 中央通訊社

《澎湃新聞》報導提到,有不少外國媒體認為,蕭茲訪中行程結束後,中國與歐洲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有更多高層互動,預計雙方將針對地緣政治、經貿等問題深入溝通;歐洲經濟緩慢復甦,以及對於俄烏戰爭、川普(Donald Trump)在美國總統選舉捲土重來的擔憂,正在推動歐洲與中國走得更近。